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020-07-04 02:48虞爱华
红旗文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

虞爱华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无论是回望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还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都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显著优势所在,都是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对筑牢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制度支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需要构建优良的教育生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战略性任务,需要坚持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

这是强化引领地位的需要。理想信念发挥着引领作用和导向功能。正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引领,无数共产党人一路筚路蓝缕、赴汤蹈火,书写了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的壮丽史诗。理想信念譬如“旗帜”,决定方向和立场、言论和行动,让我们知所趋赴、虽九死犹未悔;仿似“灯塔”,穿越重重迷雾,指引正确航向,让我们坚定笃行、乱云飞渡仍从容;又如“火炬”,燃起希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愈挫愈勇、越是艰险越向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将千千万万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的旗帜下,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进。

这是汲取历史经验的需要。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从管党治党的历史进程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一个时期以来,理想信念教育“过时论”甚嚣尘上,有的只是当作口号喊一喊,一般性地抓一抓,不愿去抓、不屑去抓、不敢去抓。这直接导致了极少数党员干部在精神上“缺钙”,进而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损失。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但其中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从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来看,苏共和东欧无产阶级政党的衰落,就是从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丧失开始的。历史反复证明,坚定理想信念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直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这是跟进时代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适应新的时代特点、新的形势任务,不断增强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内外形势、肩负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高举思想之旗、筑牢精神之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研究,主动回应人民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和不同群体的关心关切,把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转化为思想武器和前行动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党心民心、激发澎湃伟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為,推动政治站位跟上理论创新、思想观念跟上形势发展、工作内容跟上需求变化、传播方式跟上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伴随着我们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的近百年征程。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新时代长征路已经开启。前进道路上从来不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临大是大非头脑清醒,看乱云飞渡气定神闲,行千山万水信念如磐,遇困难挫折志坚如钢,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干好自己的事,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理想信念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筑牢全党全社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汇聚起14亿中国人民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政治灵魂”“精神之钙”“信仰之基”的高度,深刻阐述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把理想信念教育摆上了重要位置;接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以贯之进行精神洗礼,理想信念教育不断走向深入;整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相关领域制度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全面展开,形成了旗帜鲜明抓、全面系统抓、建章立制抓的生动局面。但也要看到,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纷繁复杂的内外形势、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深刻变化的传播格局,都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大变局时代面临新挑战。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体现到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新形势,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益明显的新特点。某些西方国家更是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和意识形态渗透,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文明冲突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仍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蛊惑人心。特别是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国家抛出所谓“中国隐瞒论”“中国责任论”“中国赔偿论”“口罩外交论”等荒谬论调,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企图混淆视听、转嫁责任、引发猜忌和对立。越是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越是面对欺骗性、煽动性、隐蔽性的渗透破坏活动,我们越是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越是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

后小康时代带来新课题。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特别是今年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需求和社会心态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一是差异化。过去人们比较关注“有没有”“缺不缺”,希望吃好、穿好、住好,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期待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社会更加安全和谐。同时,人们对公共事务、社会治理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既突出个人主张、又强调群体意愿,既要求“说得多”、又要求“说了算”。二是圈层化。网络时代催生的圈层化社交,使群众成了“群”众,“人以群分”的特征更为鲜明。不同网络社群构筑各自的“信息茧房”,圈层内部越趋同,其社会黏性就越低,圈层之间往往就越对立,容易出现“只站队,不站对”的现象。三是情绪化。当前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各种消极的、非理性的甚至极端的社会情绪也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信息化渲染情绪化,个人情绪容易演变为群体情绪,个别诉求容易扩散而影响全局,出现“三少三有”:抱负少却常有抱怨、情怀少却常有情绪、冲劲少却常有冲动。正视社会需求变化,培育小康社会心态,同样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全媒体时代提出新要求。伴随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把握“三新”:一是新理念。现在“人往网上走,事在网中办”,尤其年轻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在人人都有“摄像机”“麦克风”、处处都有“广播站”“电视台”的无地域媒体时代,可谓信息海量而泥沙俱下、众声喧哗却真假难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挺进主战场,把握主动权。二是新技术。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迅猛发展,自媒体、短视频、知识社区问答、网络直播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信息传播和共享,也使有害信息“看不见、管不住、删不掉、堵不严”的风险加剧。三是新表达。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与人们的接受习惯、现实感受,只有同“纬度”才能同“温度”,只有“同频共振”才能“引发共鸣”。从实践来看,“先简后全、先网后报”的分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起出的综合传播,报、台、网、端、微一起推的立体传播更有人气,简短实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新颖独特的“网言网语”更受欢迎。我们要顺应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善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表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

守正创新阶段倒逼新作为。伴随宣传思想战线步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理想信念教育亟需破解“四个跟不上”:一是工作摆位跟不上。有的在思想上重视了,但工作上还没有跟进到位,对理想信念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多,特别是与实际工作结合融合的意识不强,仍然存在“单打一”“两张皮”现象,有的只是宣传部门在唱“独角戏”,没有跳好“集体舞”。二是有效供给跟不上。有的把理想信念当作“天边的事”,没有和“身边的事”相结合,东西南北一个稿、男女老少一个调、城市农村一个招,不同程度存在“一锅煮”“大水漫灌”等情况,很难引发情感互动和思想共鸣。三是方法手段跟不上。存在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理想信念教育大多还在用传统的、线下的、静态的、单向的方式在做,缺少贴近时代的在场感、引领方向的画面感、相互交流的互动感、增进认同的代入感,有基层群众形容,“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四是阵地建设跟不上。线上阵地建设亟待加强,传统阵地功能亟待提升,分散的资源和力量亟待整合。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着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守正”上更具定力、更有担当,在“创新”上更具活力、更有突破。

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涉及到内容、形式、方法、载体、机制等方方面面,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系统工程,着重把握好以下关系:

“立”与“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产生精神变物质的强大力量,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立”,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着力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深入实施理论武装“一把手”工程,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排头兵”作用,建立并落实以“四个第一”为重点的学习对标制度,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确保组织学习做到第一时间、谋划工作作为第一步骤、落实任务作为第一要求、督查考核作为第一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两中心、一平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阐释普及矩阵,努力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共振和心灵共鸣,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破”,就是要练就政治慧眼、發扬斗争精神,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坚持当“战士”不当“绅士”,对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否定党的领导、质疑改革开放、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等政治挑衅,对冲击道德底线、毒害社会风气等不良现象,要勇于走到前台,敢于亮剑发声,切实揭穿谣言、驳倒谬误、澄清迷雾,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点的侵蚀。

“中”与“外”。随着我国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赢得了国内国际高度评价。反观西方世界,政坛恶斗、社会分裂、逆全球化趋势和民粹主义思潮不断蔓延,难民危机、恐怖袭击、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持续恶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却热衷于对外“甩锅”、推卸责任。有比较才有鉴别。“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对比,“一出国,就爱国”的现象,其背后都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更加注重运用国内与国际的对比,以铁的事实和鲜活事例来帮助人们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外部世界,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当前,尤其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思想教育资源,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脱贫攻坚故事、全面小康故事,大力弘扬抗疫精神、西迁精神等伟大精神,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胸怀“两个大局”,听党指挥跟党走,在全社会激荡爱国情、激发强国志、激励报国行,凝聚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古”与“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辨得清、把得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对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的态度问题,其实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全面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树立正确的歷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把“每一次回望”,都变成“新的出发”。传承好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润泽人心的精神文化基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推动主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不断提升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夯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思想道德基础。

“虚”与“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数亿网民竞相发声、此起彼伏,各种情绪相互交织、放大蔓延,舆情热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挺进网络主战场,在有效供给、准确呈现上下功夫 ,多运用融媒体平台、短视频产品、微传播手段,推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特别是要针对“虚拟社会现实化、现实社会虚拟化”新特征,积极探索、统筹推进网络政权建设、网络道德建设、网络责任建设,切实把“最大变量”转化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教育阵地和传统教育阵地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对那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手段和载体,要坚持运用好,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不断突破老思路、摆脱老套路、走好融合路,把“键对键”和“面对面”有机结合起来,既“动手”,也“动腿”,更“动情”,理想信念教育才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实现面上的有效覆盖、点上的有效渗透。

“统”与“分”。理想信念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需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更需要精准施策、重点突破,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抓住教育对象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只有进村入户、见人走心,才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目中有人”,又“心中有情”,以“三分工作法”,提升精准度和针对性。注重分类教育,既通盘考虑安排,又把准基调、把握重点,分门别类进行,按专题、分领域展开。注重分众教育,搞清受众的基本构成,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分众定策、“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靶向教育。注重分时教育,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历史节点、重大活动等,适时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比如,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突出宣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上好生动深刻的新中国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新时代思政课。

“知”与“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坚守理想信念,决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而要把“有字书”和“无字书”统一起来,把“登高望远”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中行稳致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要融入到具体实践中,立足本职干好工作,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和最大责任,以把事情办好、办快、办实作为基本要求,在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中坚定追求、彰显价值,形成“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浓厚氛围;就是要体现在关键考验中,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就是要落实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既讲道理也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治”与“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将其作为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进一步梳理总结长期以来理想信念教育中积累的好做法、好经验,将其提炼为规律性的认识,上升为普遍性的政策举措。加大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力度,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方式方法,提升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考核、奖惩和监督机制,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李泾一

猜你喜欢
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题解教育『三问』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