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进祥 朱模勇 柯兴盛 聂太礼 罗省根 张允昔
摘要:面对江西区域内棉花种植面积的下坡、棉花产业萎缩的局面,一个省属棉花专业研究所的出路在哪里?作者通过剖析该所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紧紧围绕“江西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以学为基、以干立身、以廉为守”的原则,遵循“整治维稳定、转型促生产、创新强科技、发展聚人才、示范增动力”的发展思路。实践结果表明,该所于2018年实现了破局解困、2019年进入发展赶超的成就。
关键词:江西;棉花;研究所;发展历程;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0)03-003-10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0.03.001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tton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Jiangxi Province
Yu Jinxiang, Zhu Moyong, Ke Xingsheng, Nie Taili, Luo Shenggen, Zhang Yunxi
(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Jiangxi 332105, China)
Abstract: Facing of the downslope of cotton planting area and the shrinking of cotton industry in Jiangxi region, where is the outlet of a provincial cotton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losely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it has status in Jiangxi and has influence in the whole country" is unshakab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learning as the foundation, doing as the body, incorruptibility as the guard ",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Renovation can maintain stability, transforming can promote production, innovating can strengt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can gather talents and demonstrating can increase power".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e that the institute achieved the achievement of breaking the situation and relieving difficulties in 2018 and entering the development catch-up in 2019.
Keywords: Jiangxi;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Development process; Development objectives
0 引言
棉花是制造人们穿着衣物的重要原料,是近次于粮食的战略物资,是“两不愁、三保障”的物质基础[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和进入万物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传统农业在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和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弱质短板[1]。近二十年来,我国棉花生产由于受条件、技术和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格局急剧变化调整,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的“三足均衡鼎立” 演变为西北内陆棉区“一足独大”的棉花生产区域加快集中走势,被削弱之足面临巨大的产业变革和压力[2-4]。同时江西及长江流域棉区的传统植棉技术因用工多、生产成本大而造成植棉效益低下甚至虧损,其原棉缺乏市场竞争力[5]。然而,江西棉花种植面积的下坡、棉花产业的萎缩,对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这样一个专业研究所来说,面临的是发展前景暗淡、难以在行业内立足。因此,作者提出:紧紧围绕“江西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以学为基、以干立身、以廉为守”的原则,遵循“整治维稳定、转型促生产、创新强科技、发展聚人才、示范增动力”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显著成就。
1 明辨是非,求真务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回顾总结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切实增强兴所强所责任感和使命感
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九江县农科所,1973年改建为江西省棉花试验站,由江西省农业局(江西省农业厅的前身)和当地(九江县)党委双重领导;1975年改名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隶属江西省农业局,业务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管理,1988年更名为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隶属关系和业务关系归江西省农业厅(现为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管理[6]。实现了由站到所的华丽转身,由县管到省管的改制,创造过辉煌,出现过奇迹,经历过兴衰,见证了棉花产业的发展,为江西省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47年来的建站、建所、发展、转型、解困的历程,从大农场小科研到大科研小农场,选育棉花新品种22个,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创造了“亩产千斤”籽棉记录,是长江流域棉花科研的“一枝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第一代江棉人的艰辛,归功于第二代江棉人的开拓,得益于第三代江棉人的进取。究其根本原因,是历代江棉人乘势而谋,迎势而上,顺应江西省棉花产业的大发展,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结果。
随着国家棉花产业基地的转移,江西省棉花产业进入低谷,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事业发展也进入困境,面临着九江城市扩张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棉花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棉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双重挑战,面临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规划的双重机遇。面对发展困境,一度迷失了自我,在发展的迷惘中徘徊,局限在行业内自娱自乐,错失了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进入内焦外困的境地。但当代江棉人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解放思想谋实策,开拓创新干实事,锐意进取务实效,勤心尽职强担当,2018年实现了破局解困,2019年进入发展赶超。坚持“科研立所,创新兴所,人才强所”的发展理念,以团队建设为基,以科技创新为本,以项目申报为先,以成果推广为要,夯实科研平台,优化试验条件,加大交流合作,科研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9年申报科研项目21个,争取项目资金32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4篇,审定棉花新品种2个,申请专利2项,参与编辑著作2部。创造性工作亮点及经验归纳为“八建八优”。
1.1 构建省级棉花产业体系,优化协同创新科研平台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体现一个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吸收、整合、集聚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高端化发展的合作交流平台。构建江西省现代农业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产业链,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紧密衔接,打通“产学研”一体化技术体系的瓶颈。在上级党委和行政的正确指导下,江西省现代农业棉花产业体系如期成立,并顺利开展工作。首席崗位、育种岗位和赣北试验站站长均由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业务专家担任。产业体系的成立不但确立了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在全省棉花研究的“龙头”地位,也大大提升了其在国家棉花产业体系的影响力,更为其研究团队搭建一个与重点高等院校合作交流的平台,架起一座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推广示范的桥梁。
1.2 筹建三亚种质南繁基地,优化合作交流科研基础
三亚是育种科学家的天堂,南繁基地是我国品种创新的摇篮,全世界知名的“种业硅谷”。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就国家南繁基地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落实《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简称《南繁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基地,打造“南繁硅谷”,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7]。借助国家南繁硅谷建设的契机,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在核心区承接了3 hm2基地,成功投入使用,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南繁游击历史,对内加快了新品种培育的进程,对外加强了科技交流力度,开启了江棉人棉花新品种繁育的新征程。
1.3 拓建新疆无膜植棉基地,优化棉花科技发展思路
快乐植棉是当前“主阵地”,无膜植棉是当代“主旋律”,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棉花科研的进位赶超,融入全国棉花科技界,重在扬帆起航、乘风破浪立潮头。充分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鄱阳湖生态试验站的优势资源,主动对接,及时沟通,积极合作,与新疆天玉种业公司达成异地建站协议,建立了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新疆无膜棉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与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建立合作意向。新疆基地主要承担新疆优势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引种、扩繁和利用,江西棉花品种的异地抗病鉴定与适应性研究,无膜棉的技术集成与组装等工作。南繁中心仅用1年时间,现已收集新疆优质种质资源1000多份,杂交组合625个,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源。
1.4 组建结构科学研究团队,优化攻坚克难科研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人才是一树百获、一本万利的好投资。人才兴所,科技强所,关键是要做好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根据“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紧紧围绕“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技人才,培养学术领军人”的人才目标,坚持“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管理高效”的基本原则,打破“分派式”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内培外引,上联下合,组建和实施“科学组团,定向发力;自主研发,开拓创新;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高效创新式团队与管理模式,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培养一批高学历、高层次、高素养的青年创新人才,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产业的能力,做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重点工作,促进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共组建了育种、生理生态、栽培、区试、植保、南繁中心、经作等7个研究室和1个科研管理科,形式了“7+1”的管理模式。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2名,研究员2名,副高20名,培育了一批年轻高层次科研骨干。科研人员的工作作风大大改善,自主创业创新热情空前高涨,科研资金实现翻番,优质科技成果正在孕育。
1.5 重建标准化科技大楼,优化科研人员工作条件
宽敞、干净、明亮的办公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效率大增,让干部职工都有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动力,工作中干劲十足,也彰示科研事业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增强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经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科技大楼成功落成,并装修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全所职工的办公条件,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将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楼的建设面积超过7000 m2,是集办公、会议、健身、展示等多功能一体的现代化办公综合楼,成为单位的地标建筑,提升了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在棉花科研界的名声和地位,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棉花研究单位的祝贺和赞誉。大楼的建成稳定了干部职工的人心,凝聚了干事创业的信心,粉碎了“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下放地方”的谣言,消除了老干部对未来发展的忧心,见证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担当和实干,迈出了建设“江西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农业研究所的坚实一步。
1.6 整建规划综合实验大楼,优化进位赶超科研潜力
打造一个“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设备齐全、高效运转”的高水平、现代化棉花研究实验平台,是实现弯道超车,进位赶超的“重器”,也是江棉人科研团队技术创新、学术合作、科技服务的基础。重新改造了科研楼,科学规划布局,建成集分子实验室、病理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土壤理化分析实验室、智能化实验室、样品处理室、试剂储藏室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楼。加大现有项目设备采购资金的整合力度,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合理购置试验仪器设备,完善仪器操作手册和设备管理制度,引进和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争取常规分析测试1年内开展,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3年内投入使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5年内完成达标考核。综合实验大楼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和硬件条件,强化了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功能,为科研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以及合作单位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具一定水平和实力的科研平台,整体提高了江棉人棉花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1.7 改建所内试验示范基地,优化创业创新科研水平
高标准试验基地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是科研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农业科学院所建设发展的基石。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了科研院所的研究水平,是科研综合实力的主要考核指标和重要标志。借助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积极沟通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建成30 hm2左右的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规范化基地。该基地投入使用,成为九江市柴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工程,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多次深入基地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该试验基地现已成为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良种示范推广基地,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展示基地,棉花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更是科研人员建功立业的创业基地。特别是在50年不遇的特大旱的2019年,基地里6个品种15 hm2左右的板地直播棉示范地,丰水之时长势喜人,大旱之机不减产,很好地证明了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1.8 创建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棉花科研综合实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多来的分内勤勉和分外付出,迎来了年终累累硕果。10月9日,省内栽培、植保及经作等知名专家召开板地直播棉实地测产会,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实施的各县(区)直播棉试验示范区的籽棉产量均超过3750 kg/hm2,受到专家和植棉大户的一致认可。10月23~24日,承办了棉花智能化管理技术研讨暨机采棉现场观摩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宋国立副书记、彭军副所长、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刘春茂二级巡视员出席会议,全国各地专家及行业管理人员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对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的棉花智能化研究水平和机采棉推广示范效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11月8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有关专家,对江洲镇13.13 hm2(197亩)麦后直播示范棉田进行现场测产,籽棉产量达到5895 kg/hm2,为长江流域“百亩“连片单产最高,继创造全国“千斤”籽棉记录以来,再次开创了长江流域直播棉的单产记录。专家一致认为:“四不、四省”创新技术(不育苗移栽、不间定苗、不整枝、不打顶;省肥、省药、省工、省力)既利于植棉大户应用,也利于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11月24日,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编制的“长江流域麦(油)后棉直播技术规程农业行业标准”,通过答辩审定,初步奠定了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在长江流域直播棉技术的领先地位。
2 与时俱进,高屋建瓴,把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治高度,剖析棉花科研机遇和挑战,牢牢抓住产业复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回首过去,江棉人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也有甜美的微笑,有失落無奈也有雄心壮志,感慨万千,逝者如斯。立足今天,江棉人要擦亮眼睛,点燃希望,放飞梦想,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从产业经济看,省内棉花收购价持续走低,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棉纺企业过度依赖进口,区域市场流通不畅,行业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足,棉花产业链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供需严重脱节,棉花播种面积逐年下降,产业发展进入低谷,发展前景暗淡。
从科技创新看,早熟、优质、高效的新品种的选育技术成熟,但新品种示范推广滞后。棉花直播技术的组装集成推广取得成效,但棉农对新技术的认可、接受和运用还需时间过程。棉花全程机械化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严重落后,尤其是江南丘陵地区的小型机播、机管、机采等专业机械,阻碍了长江流域棉花规模化、机械化和高效化的发展。
从政策扶持看,植棉大户、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相对较少,棉花播种面积分散不集中连片,加大了棉花产业的监测、统计和审核难度,导致国家棉花补贴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同时,产业的低迷进一步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失和资金投入的大幅度缩水。
从发展规划看,棉花作为国家战略物资,又事关人民群众衣着保暖,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但受新疆植棉区大发展的影响,省内农业产业布局中,没有将棉花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九大产业之一,而是把传统植棉区规划为赣北油菜优势产区。因此,棉花产业市场供需脱节矛盾、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矛盾、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衔接矛盾、传统优势产区与产业规划布局相冲突的矛盾等问题,将在近期或将来一定时期内,影响江西省棉花产业的触底反弹、转型提质和振兴发展。
从世界发展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优质棉产区地位依然稳固,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棉区发展迅猛,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区和皮棉的高产区。棉花作为我国七大传统农作物之一,是最大的经济作物,是军民共需的基础原料、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质,在国民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关系到国计民生。
从国内发展看,巩固新疆植棉区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保护和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大优势产棉区,是国家棉花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这不仅事关棉花产业发展的产业布局,更关系国家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安全。
从省内发展看,赣北优势棉区的播种面积近趋稳定,水稻、玉米、大豆等种植效益走低,激励了传统棉农积极恢复棉花种植的热情,尤其是国家政策补贴的扶持及麦(油)后棉直播技术的示范推广,让部分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看到棉油连作种植技术模式的效益。因此,棉花产业的战略地位、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省内棉花种植业转型升级等机遇,是未来江西省棉花产业反弹、回暖和复兴的内在动力。
棉花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振兴发展,关键是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着眼未来需要创新引领和顶层设计,立足实际需要问题导向和开拓进取,精准定位需要科学谋划和主动作为,“面向全国科技前沿,以智能化引领集约化,面向棉花产业发展,以轻简化带动规模化,面向棉农增收需求,以高效化推动产业化”,实现创实复合提升创新度、产研结合提升关联度、农工融合提升贡献度,再创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棉花科研的新局面和产业的新辉煌。具体就是要做到“四同四共”。
2.1 科研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中“不愁穿”的根本保障就是棉花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方针中“产业兴旺”离不开棉花产业振兴。要做大做强做优江西省棉花产业,紧随科技发展创新规划,紧贴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紧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江棉人才能高位引领、高位谋划、高位聚能、高位推进,实现顶层设计,统一认识、化解纷争,明确方向、整合力量,突出重点、打破瓶颈。具体地讲,就是科技攻关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产业发展要遵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事业发展要遵循事业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
2.2 科研事业发展与产业复兴定位同声共应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和不竭动力,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是科技创新的导向和切入点,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按照“产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则,以“产研结合、产创凝合、产业融合”为发展定位,以棉花产业体系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以“早熟优质高效品种选育、精简化板地直播技术集成、全程机械化管理、统防统治技术研发”等重点难题为突破口,实现产研相长、产研相助、产研相融,探索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和高效化的新型植棉技术模式,让植棉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棉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说到底,产研结合就是要聚焦棉花产业问题,深入田间地头解决需求;产创凝合就是创新技术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就是拓展产业链,共建“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联合体。
2.3 科研事业发展与中棉所同行共进
江西省是全国“千斤籽棉”的创始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要实现弯道超车,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关键的出路在紧跟“中棉所”的发展步伐,勇立科研发展最前沿,同行共进,協同发展,做到“三个互惠”。一是人才培养互惠。通过“引过来”方式,依托“中棉所”的人才培养平台,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把“江西所”打造成“中棉所”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和创业基地。通过“送过去”的方式,输送“想干事、能吃苦、敢担当”的青年技术骨干去“中棉所”学习深造,让“中棉所”成为“江西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是技术合作互惠。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柔性引进“中棉所”的优秀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合作,把“江西所”建成“中棉所”高新前沿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帮传带”的方式,主动对接,积极响应,承接项目,协同合作,把“江西所”建为“中棉所”技术研发基地。三是资源共享互惠。充分利用“三亚南繁基地”、“新疆试验基地”、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优质种质资源等科研平台,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新型合作关系。
2.4 科研事业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共调
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谋变,在规划中夯基垒台,在改革中举旗定向,在发展中立柱架梁,以发展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凤凰涅槃,淬火成钢,保住单位,留在原地,服务产业,改革转型,创新发展,建设一个“定位明确、职责清晰,人力科学、结构合理,作风优良、干事创业”的科研事业单位。重点是要做到“三个不变”:一是科研事业单位的属性不变,坚持“稳人心、聚人气、强人和”的目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素质青年骨干,夯实棉花科研基础,把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建成“江西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化研究所;二是省级科学研究所的功能定位不变,坚持“固基、强本、补短、提质”的总要求,大力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科研技术支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把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建成“有平台、有支撑、有实力、有水平”的省级棉花科研强所;三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不变,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棉花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加大与省内科研院所、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合作社、植棉大户、棉纺企业的对接联合,构建产业、科研和教育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推进江西省棉花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 矢志不渝,披肝沥胆,立足“创新引领、科技兴所”发展定位,厘清科研工作思路,紧紧做好提质增效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再好的规划,不去实施,最终只会沦为愿景;再好的蓝图,不去推进,最后也只是一张白纸。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要转型、要发展、要振兴,棉花产业要反弹、要增效、要复兴,需要每一位江棉人的不懈努力,把认识往高处提领的同时,要把行动向实处推进,做好做实当下的事。自力更生才能绝处逢生,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江棉人要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兴所强所为己任,力争通过十年时间,把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建成“江西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科学研究所。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通过2~3年努力,以固本培元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建设,让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像个事业单位”;第二步是通过3~4年奋斗,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学科建设,让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像个科研院所”;第三步是再通过3~4年的拼搏,以兴所强所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攻关,让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像个省级强所”。
2020年是国家产业体系的收官之年,也是江西省级产业体系的强基之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上级党委和行政的全省农业发展战略和部署,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改革就是抓转型、促改革就是促升级”的发展理念,找准职能定位,标定转型方向,破解瓶颈问题,紧紧围绕“改革明职责,引才优团队,强基固支撑,创新促发展,实干展风采”的工作中心,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确切地说,就是要做好“六强化六提升”。
3.1 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过去的两年,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虽然聚了一批人,干了一些事,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要实现“惟才是举,任人惟贤,人事相宜”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也是单位发展振兴的本元。首先,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强化人才政策的落地实施,加大栽培、育种、植保等优势专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大力打造早熟优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组装与集成、绿色植保实用技术研发等高水平、高产出的研究室,确保年年出品种、年年能报奖、年年发论文,开会有现场,交流有成果,检查有亮点。其次,树立“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团队建设理念,以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干部为“领头羊”,选优择强,用长容短,构建“宝塔形”或“契子形”的科研团队;培育“狼道、狐智、鹰谋”的创新精神,日常工作时团结协作,申报项目时明察善断,规划部署时高瞻远瞩;力争2~3年内具备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的实力、发表A类核心期刊论文的水平、筹报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基础;棉花科研的综合能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新突破”。再次,坚持“不拘一格、人事相宜”的原则,对于作风优良、工作扎实、肯干能干的基层实用人才,要敢用善用,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不让老实人吃亏、干事人寒心、流汗人流泪,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净化工作环境。
3.2 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创新支撑
实验室是实现科研创新的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阵地,是科研院所的基本保障,是科研水平、服务水平最直观的体现。高水平、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抓手,项目争取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把实验室建起来是基础,让实验室管起来、用起来才是关键。一是统一协调管理。设立与研究室和科研科平行并立的实验室专业管理机构,选派1名高学历、高素质的正科级专业主任,选调2~3名有实验室工作经历的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借鉴其他高校院所的经验,建立实验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操作、维护,进行程序化的规范,对科研人员的预约、准备、检测和清理等工程进行清单化管理,对常规的理化分析项目由实验室进行统一检测。二是统筹设备采购。科学调度各科室项目资金中的设备采购经费,由实验室根据现有设备的实际,提出年度设备采购计划,经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复,逐年分批采购急需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大楼的仪器配备,杜绝重复采购、累积损耗的现象。三是统揽建设项目申报。着手分步申报市、省、国家三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及计量考核,承接九江市周边县(市)土壤、植株及产品的常规项目测试及检测,尤其是棉花产业的相关分析检测工作。四是统承实验室交流。定期选派年轻干部,到各高等院校高水平的实验室进修深造,与“中棉所”棉花检测中心进行合作交流,努力把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实验室建设成全省棉花检测中心。
3.3 强化推广示范,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时代是出卷人,科研是答卷人,棉农是阅卷人。直播棉花行不行,示范地里见真章。植棉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高效化是产业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直播机采是棉花种植现代化的出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示范是棉花产业复兴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直播棉示范基地创造了产量记录,受到彭泽县、柴桑区等广大植棉大户的高度肯定和认可,特别是轻简化直播栽培技术的成熟运用,大大激励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和热情,为今后的直播棉推广示范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近期要抓好这几项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和省级棉花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平台,在彭泽、柴桑、瑞昌、湖口、都昌、永修、高安等植棉传统优势县(区),建立直播棉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轻简化直播机采技术,尤其是中早熟品种的直播示范;全力打造一批高产量、高效益的样板示范基地,力争在江西召开1次全国产业体系直播棉机采现场会。二是利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的优越条件,以新选育的早熟优质的棉花品种为主,打造全省新品种展示基地,每品种展示面积不得少于3.3 hm2,统一运用精量直播技术,“宽窄优”栽培,实行轻简化管理,做好统防统治,推广全程机械化操作,适时召开1次全省棉花新品种观摩会。三是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召开1次全省棉花技术推广培训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授课、省内知名专家讲解、所内专家主持,对全省的棉花技术推广人员、植棉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家庭农场等相关人员,进行一次植棉全过程式的技术大培训、理论大宣传、现场大交流,全面提高植棉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四是在偏远的丘陵或山地农村,不适宜机械化种植的耕地,推广以“轻简化栽培技术”为核心的“懒人植棉”或“老人植棉”的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植棉的积极性,促进偏远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脱贫。
3.4 强化合作交流,提升科研攻关前瞻性
阅读群书是学历,阅历人生是经历,阅访名师是境界。站在书本上,方能垫高自己;站在别人肩膀上,别人能抬高自己。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干部,不但要善学明悟,还要不耻下问,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及时掌握棉花科研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棉花产业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查棉花市场的最新行情,做到选题立项精准,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创新超前,产业服务到位,田间指导见效。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家產业体系的技术交流合作。鼓励科研技术干部撰写会议论文、科研进展动态,勇于“走出去”,参加全国棉花学术会议及相关行业技术交流会议,并将学习交流成果在所内进行交流汇报。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所指导、交流和合作,把专家学术报告作为交流的“必选动作”,田间技术指导作为“自选动作”,让专家把知识留给科研干部,把技术留在田间地头,把合作落实在项目成果上。二是“召集来,走下去”,加强江西省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交流合作。如期召开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品种展示、专家测产、项目验收等系列工作会议,邀请省内棉花专家、体系岗位专家、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以及植棉大户,进行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合作,人对人指导,对全省棉花产业进行把脉问诊,对棉花科研攻关进行建言献策,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审核,实现强强联合,互惠合作。三是“请师傅、带徒弟”,加强高层次人才间的纵向交流合作。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技术骨干,要充分利用母校、导师的科研资源,多走访、多交流、多联络、多沟通,以感情促合作,以交流增感情,建立“导师作报告,学生作主持”和“学生作报告,导师作讲评”的交流机制,并将此项交流工作纳入个人工作的考核指标。
3.5 强化产业融合,提升体系科技引领力
没有产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技术体系建设,反之,技术体系解决不了产业的重大问题,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要牢固树立为产业服务,以产业问题为导向的理念,不能局限于写技术报告、发论文、出专利、报奖项,要着力于按产业链部署,把各环节的创新进行集成,提出一体化的产业问题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关键问题、瓶颈问题,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组织建立棉花产业联合体。遵循“政府引导,棉农主体,企业引领、科研协同”的发展格局,以棉花优势产区为单元,跨界配置产业要素,交叉重组产业链,渗透融合产业布局,通过“产学研”横向融合,“政推用”纵向融合,新技术渗透“逆向”融合,多元主体利益融合,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推广部门、植棉主体四者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棉花产业化联合体,把棉花传统优势县,打造成“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資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让棉花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科技兴农的品牌产业。其次,建立技术服务巡回制。组织产业技术体系内育种、栽培、土肥、植保等专家,成立棉花产业科技服务团,开展棉田生产定点定期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实地诊断、讨论研判、定点指导,对植棉大户进行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的“处方式”技术服务,让问题在田间地头解决。再次,建立“一对一”技术帮扶制。利用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群的交流平台,建立健全植棉大户和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帮扶对子”。原则上一个岗位专家对接一个县,一个研究室对接一个乡镇,一个技术人员对接一个植棉大户,实现种植技术随时及时交流,产业信息即时即刻分享共用,棉情测报按时按质报送,技术服务尽快尽早发布,让技术服务没有空间距离,在线指导没有时间限制,寻求帮助没有途径梗阻。最后,建立“购销意向合同”制。纺织企业和植棉大户面对面的直销统购,实行订单农业生产模式,消除或替代中间商环节,棉农按需种植,种得放心,企业按单收购,收得开心,技术服务中间协调,干得称心,实现三方共赢互利。
3.6 强化事业改革,提升事业发展竞争力
事业单位改革是既定国策,是坚定不移、不折不扣要贯彻落实的方针路线,是上级党委和行政周密安排部署的中心工作。首先,坚定政治站位迎改。全体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学深悟透贯彻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国有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员干部应把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政治立场;作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具体表现;作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两个坚决维护实际行动。二是精心贯彻落实应改。全方位领会省委、省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和指示,认真吃透厅党委、厅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详细摸清全所干部职工的底数,排查出影响改革进程的问题及困难,制定出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事业单位改革的计划和安排,做好改革期间的解释、答疑及稳定工作,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按照厅里要求,有条不紊推进,按时足质完成。三是主动筹划作为谋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江棉人要迅速行动、提前介入、主动对接、超前谋划,能争到的政策要先用足,上级想到的政策要先做到,上级没想到的政策要先想好,让改革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干部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 柯兴盛,余进祥,张允昔. 赣杂棉0906精量直播种植技术图解[M]. 南昌: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2.
[2] 张允昔. 提升江西植棉效益和实现植棉现代化问题探讨[J]. 棉花科学,2019,41(6):3-9.
[3] 汪宏伟. 我国棉花产业现状及长江流域棉区转型升级的思考[J]. 棉花科学,2019,41(3):2-5.
[4] 王桂峰,王安琪,秦都林,等.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 棉花科学,2019,41(4):3-15.
[5] 张翼,韩文兵,齐苗,等. 安徽省棉花产业现状与振兴产业的改革措施[J]. 棉花科学,2019,41(5):3-7.
[6] 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所志编纂委员会. 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志[M]. 九江:江西省棉花研究所,2012.
[7]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落实的通知[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http://www.moa.gov.cn/nybgb/2018/ 201806/201809/ t20180903_6156702.htm.
收稿日期:2020-05-28
通信联系: 张允昔,jxmhz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