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框架下的疫情对外报道

2020-07-04 02:49王潇
对外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抗疫受众疫情

王潇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转型升级,打造“四全媒体”,实现新兴传媒产业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是现阶段中国媒体发展的必行之路。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媒体如何转危为机,传播和构建好中国形象,值得思考与探析。

新型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是对国际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各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次考验。中国媒体肩负着疫情防控宣传、与境外负面舆论斗争的使命。世界需要中国信息。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传播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增强了海内外战胜疫情的信心,撼动了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话语权格局,展现出中国的制度优势、较强的治理能力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①国际传播传受主体存在体制区别、文化差异、时空距离,媒体需通过理念、技术、手段创新,从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转型,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本文以“四全媒体”为框架,结合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相关实践与新媒体实验室数据监测表征,解读新时期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全程媒体:跨越时空障碍传递抗疫真实信息

全程媒体,体现的是新闻从业者试图跨越时空距离,刻画事件真实、全程的愿景诉求。②全程媒体强调媒体报道新闻事件时追求时间链条的完整度、呈现视角的多维度,力求消除空间障碍,解读不同演化阶段的事件全貌。国际传播主体与目标受众往往存在时空距离,媒体应该让事件呈现得真实、透明、公开,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

1.动员精锐力量,力求全面真实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力”要求,首先是要走入新闻现场。武汉封城后,中宣部在两周内调集300多名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抗疫一线进行报道采访,③凸显了中国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新闻记者作为光荣的“逆行者”,用“脚力”深入疫情一线,用“眼力”捕捉社情民意,用“脑力”思辨真假探究本质,用“笔力”书写“英雄城市”。各媒体记者、编辑建起海内外联动、前后方联动、贯穿全程的报道机制,用细、实、真的报道方式,提供一线抗疫素材,呈现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提振信心,增强决心。

2.开设专题专栏,加大话语声量。华盛顿大学路易·金(Louis Kim)教授等专家将媒体报道数据整合入传染病传播模型中发现,当媒体报道量增加10倍,传染病的感染数会减少33.5%。④自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后,主流媒体就疫情话题增设专栏专题,增大疫情话题报道声量,增强新冠病毒海内外科教宣传效果。《中国日报》开设“抗击疫情进行时”(The Fight Against Novel Coronavirus)网络专题页面及英文APP专题频道,以数字地图形式展示当前全球疫情数据及走势,增强信息透明度,提供实时查询功能。追踪式、连续式的专栏、专题报道为海内外受众提供规模化、全程化的一手新闻,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3.监控舆情,及时设置议题回应民众关切。在高饱和的信息报道中,掺杂着谣言、“带风向”式报道,尤其是美方媒体在报道中刻意设置“双重标准”,引发了无法身处现场的海内外受众情绪上的焦虑、对抗,掀起一场场舆论风波。全程媒体要加强舆情监测,捕捉动态风险点,主动破局,有理有据与虚假信息展开正面交锋,用受众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回应不实言论。李文亮医生逝世后,海外负面报道激增。《中国日报》充分发挥言论评论优势,于2月7日发布社论文章《国家监委决定派调查组赴武汉就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表达中国政府查明真相的决心,被法新社等外媒转载410余次,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舆论主动权,引导公众情绪得到释放、回落。

二、全息媒体:灵活展现形式引导受众全面了解疫情

全息媒体,是突破固有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依托媒体融合机制,提高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传播环境的适应性,推动VR、AR、AI技术与Vlog、高清直播、数据新闻等内容表现方式相结合,拓宽移动端APP、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报道体验,实现以全息化呈现全程化、以全息化实现全效化。

1.依托新兴社交媒体平台,解决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疫情期间,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弯道超车”,收获广泛粉丝。主流媒体依靠强大的粉丝群体,将中国抗疫故事直接传播至受众端。在1月20日至3月12日监测周期(以下简称“监测周期”)内,中国主流媒体⑤在脸书、推特、优兔等平台主账号发布涉疫情报道3.1万余篇,⑥转赞评互动量达3632万人次,优兔平台视频观看总量近9000万人次。其中,关于火雷神山、方舱医院的相关报道互动量达637万余次。新华社在优兔发布微纪录片“火神山如何在10天内建成?”(How can China build a hospital in 10 days?)觀看量达245万人次。海外网友纷纷拿本国建筑建设周期与之对比,惊叹中国的动员能力和中国速度,并对海外放弃救治年老病患的政策感到失望。中国抗疫方案彰显出中国制度优势,引发海外网友重新思考对中国的看法。

2.直播武汉,记录这一次特殊的战役。5G+4K技术,为直播提供了强大的传输、接收端支持,也为媒体向公众提供立体化、沉浸式新闻带来了技术突破。监测周期主流媒体在脸书、推特、优兔平台共发布直播968场,互动量2404余万人次,优兔直播观看总量达7217万人次。直播内容涵盖政府发布会,医院建设、医疗救助,对话海外专家分享救治方案等,体现出中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向世界公众采取及时、透明、公开的大国态度,直播报道下海外网友互动积极,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推特网友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发布方舱医院休仓直播下留言:“恭喜中国,现在你必须再次战斗去帮助世界来战胜疫情。”

三、全员媒体: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新闻传播

全员媒体,体现在发动一切可以传播的媒介,包括新型数字平台、新媒体传播渠道等,调动全部资源开展新闻传播。在当前国际传播新格局下,数字传播时代到来,媒体不断打破传统传播渠道,通过新闻聚合、社交媒体等平台,借助他国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同时拓展大V等发声渠道,充分发挥各个传播主体的传播优势,覆盖更广范围的受众群体,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1.注重意见领袖,发挥有“声”力量。在信息过载时代,意见领袖可有效帮助其追随者梳理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天然的公信力和引导力。相较于媒体,意见领袖的个人魅力、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及互动感更为突出,能够作为有力抓手带领受众扩展公共理论空间。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推特账号发布的关于追踪美国“零号病人”的推文被《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彭博社、路透社等海外主流媒体大量转载,在海外受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海外舆论,扩大了中国声音的影响力。

2.借船出海,借筒传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指出,各国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疫情防控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作为首先取得抗疫阻击战初步胜利的国家,主动向全球分享经验,将抗疫报道通过外国本土主流节目、报刊等实现海外落地,借海外主流媒体影响力,有效延展中国国际传播边界,覆盖更广泛受众,消除国际社会的误会和偏见。据中国国际电视台报道,截至2月14日,已先后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福克斯新闻台(FNC)、意大利LA VERITA真理报官网等29家海外知名主流媒体连线47次。国外对中国信源需求激增,不少海外媒体要求中国每天提供报道。

3.树立专家形象,实现借嘴说话。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积极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联络,并邀请派人来中国进行疫情防控实地考察,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我们要对全世界说,应认真把握面前的机会之窗。这个机会是中国在武汉和其他城市采取严格措施提供的。”据谷歌趋势显示,中国抗疫专家得到海外关注。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三位专家的名字,自1月20日以来在全球网页英文检索热度激增,其中钟南山被关注量最大。钟南山院士连线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中国抗疫成果和经验,学会表示“非常有用和全面”。相关专家掷地有声,科学诠释中国防控举措,肯定中国对全球疫情防控的贡献,提高了报道说服力。

四、全效媒体:世界需要中国方案期待中国报道

全效媒体,体现媒体作为传播者,能够根据不同接受者对信息的需求各有侧重,设置不同报道视角,全方位辐射海外媒体、海外社交平台受众信息需要,开展舆论监测和言论引导,最大化实现传播影响力、引导力的提升,逐步提高媒体话语权。新媒体实验室对这一阶段媒体传播效果进行了多角度评估。

1.媒体传播影响力显著,世界需要中国声音。中国媒体为海内外提供充足报道信源,为全球提振信心、提供战疫方案,发挥重要作用。1月和2月中国主流媒体被海外41家主流媒体转引64632频次(包括二次转引频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273%。中国主流媒体海外脸书、推特、优兔主账号互动量达8441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95%。中国媒体立足自身优势,整体布局,合力报道中国故事,表达观点立场,形成互补效应,有效引导海外舆论。

2.海外主流媒体关注中国领导人讲话与中国方案。海外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对中国官方发布、政策决策部署等抗疫信息极为关注,积极捕捉中国态度与中国方案。政府官方、主流媒体提供多维度信源回应海外关切,赢得各方肯定,基本掌握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话语主动权。据监测数据显示,1月和2月转引主流媒体的外媒报道中二次转引频次最高的各50篇文章里,涉及援引主流媒体报道114篇次,其中转引习近平总书记抗疫部署讲话占比11%,转引中国应对措施包括医院建设、医护驰援、封城措施、疫苗研制等中国方案占49%。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讲话“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被美联社等外媒大量转发,体现了中国领导人抗疫决心和信心。《中国日报》1月24日文章《武汉8号通告 6000台出租车免费服务市民》(Wuhan: 6,000 taxis arranged to help residents commute)被美联社等媒体转引1061次,体现了中国各级政府为解决人民实际问题做了大量实事。

3.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轻即是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针对舆论场提出的四大规律:舆论的弱定理、情感律、轻规则及次理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月4日,新华社在脸书主账号发布一则关于在医院护士给哭泣的女儿“空中拥抱”的视频和文字报道,获97万人次互动量,2300万人次观看量。海外网友表示“感动哭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强进行了点赞。公众往往对冒着感染风险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患者有着较强同情心,对暖心的社会正能量故事乐于传播转发,试图从他人故事中获取力量缓解焦虑情绪。中国媒体以小见大,在小故事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和大国担当,提高了受众的认可度和好评度。

五、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挑战。中国作为初战告捷之国,世界亟需中国经验,期待中国分享方案。美国《国家利益》发文称,美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未能激发人们对美国領导能力的信心,反而让更多国家转向中国寻求帮助,疫情是对美国全球领导者地位的一次挑战。⑦香港岭南大学张泊汇教授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给中国带来了新机会,如果中国成功掌握话语权,并在行动上获得被援助国家的认同,“那么将可以管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确立引领世界的地位”。⑧在这场全球战疫中,中国媒体要持续践行“四全媒体”建设,找准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传播方式契合点,对危害国家利益的不实报道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应,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在困难面前有担当、致力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度难关的大国形象。

「注释」

①《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25/c_1124044208.htm,2019年1月25日。

②史安斌:《四全+4D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实践的创新进路》,《电视研究》2019年第7期。

③朱建华:《中宣部调集300多名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进行采访》,长江网, http:// news.cjn.cn/sywh/202002/t3555292.htm,2020年2月4日。

④Louis Kim,Shannon M. Fast,Natasha Markuzon:“Incorporating media data into a model of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Plos One,Arpil ,2019.

⑤主要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环球时报》等。

⑥计算方法:发文中包括与疫情、武汉等相关表达关键词。下文相同。

⑦Mark Hannah:“Will Americas Coronavirus Response Inspire Countries to Follow Chinas Model?”,The National Interest,https://nationalinterest.org/ feature/will-america%E2%80%99s-coronavirus-response-inspire-countriesfollow-china%E2%80%99s-model-136712,2020.3.24.

⑧斯影:《肺炎疫情:援助,施恩和全球领导力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BBC,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2074912,2020年3月20日。

猜你喜欢
抗疫受众疫情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疫情中的我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