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李鸿飞
【摘要】本文从北镇古城物质文化要素出发,采用“显性”与“隐性”要素关联分析,对古城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归纳其价值实现途径为以古城历史空间格局为核心,融入闾山区域环境地貌,活化辽文化。在北镇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实施中,以多层级的空间构架为基础,构建构筑物、历史片区、核心格局、地域环境四个层次的空间关系,从辽文化传承为核心引发文化“显性”与“隐性”、古城“内”与“外”和历史遗存“保”与“活”的思变。
【关键词】北镇;古城格局;辽文化
1、北镇古城与辽文化踪涵
1.1 辽金时期的城池修建
辽代让国皇帝耶律倍及其子孙后代在北镇经营闾山,其子耶律贤与父葬于闾山脚下,修建显州城作为守陵卫世代经营,显州城东西1500米,南北1000米,空间上对应现北镇城区内鼓楼以北的部分,鼓楼与东北角矗立的辽后期双塔遥相呼应。辽代之后显州址得以保留,以鼓楼为中心向南扩建成为广宁府。
1.2 明清时期的边防要塞
明政权实行卫所的城市建制,广宁一带依闾山,濒渤海,成为东北地区的军卫要冲。城内机关单位众多,中心点的鼓楼军旗高悬,成为了军容之盛的象征。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期间,受明神宗表彰在鼓楼南修建石坊一座。乾隆年间,依托北镇庙修建行宫,广宁城作为关外祭拜三陵的必经城驿得以保护和重修。
1.3 新时期的拆卸与保护
新时期的革命军战备使古城受到严重破坏,国务院在1964年将广宁列入必保的四大古城,然终没有逃过战火的洗劫,城区新建筑不断代替原有的历史建筑。至此,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已经不复存在,仅存380米的老城墙,于2008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显”与“隐”的文化特色
2.1 北镇古城文化要素提取
北镇古城的文化特色主要是依托物质要素的文化遗存信息构成。从空间系统分类,包括物质性要素与文化性要素;从感知体验分类,包括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其中文化性要素反映北镇更大范围的市域系统整体特色,隐性要素作为难以直接从调查对象看到的文化特色要素,如城外干涸的护城河道,消失的城墙和建构筑物遗址等。
通过对北镇古城历史文化遗存的物质性、文化性要素归纳研究,对其相关要素交叉分析可得:“物显区”以现存建构筑物显现古城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集中为北部两个片区,占地共计10公顷左右(重点文保单位:北鎮鼓楼、李成梁石坊、古城墙、崇兴双塔;辽代宗教建筑:崇兴寺、保安寺遗址、白衣庵山门;历史民居:老东街遗址、传统民居百余间);“文显区”要素超出古城研究范围,表现广宁城作为守陵卫、东北边防要冲的区位特色,以及与显陵、北镇庙及周边主要历史文化景点的空间关系;“物隐区”要素通过遗址、形制、民俗记载,反映显州和广宁城的民生和机构设置等功能地位;“文隐区”要素体现古城与祭祀祈福和边防守卫的功能关系,以及山水交融的城镇空间格局(空间形态:南北护城河流过,形成三面山、田围合,南面开敞的空间格局;功能格局:与显陵、北镇庙和双塔形成空间线性关系;传统街巷:东西察院胡同、税课司胡同)。
2.2北镇历史文化价值发掘
基于“显性要素”,北镇古城的遗存实物主要集中在北部两个片区,但是遗址分布零散,表达出片断的历史文化特色,缺乏系统性;“隐性要素”更能体现北镇辽文化特色,虽然现状直观较难展现,但是存在部分“恢复”可能,这些潜在的“文化特色”将是地区保护遗存展示的目标和地区功能环境改善、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关联历史文化遗存物质性要素与非物质性要素,北镇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归纳为三个方面:
(1)从辽置显州守陵卫的目的出发、经历金明两代的军备目的扩充、至清代成为关外重要城驿,北镇古城展现出守陵、要塞、祭祀以及市域大旅游格局枢纽的多功能发展需求。
(2)历史朝代的更替与近代革命使古城原貌残存,现状城镇建设、村庄古建、历史遗存与西式教堂交杂,反映出历史上北镇动荡的社会格局与近代生命力的延续。
(3)北镇古城体现了山水交融的空间格局,三面环山、南面开敞的地域环境特色与古城内寺庙、古塔、城垣、古建和谐共生。
3、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规划策略
3.1文化传承的层次解读
基于显性与隐形要素结合,将文化价值挖掘的范围由建构筑物扩大到古城所处的地域环境背景,以多层级的空间构架为基础,构建四个层级的文化特色挖掘与保护:A层级为历史古建保护,B层级为遗存丰富的历史文化片区,C层级为北镇广宁古城实际范围,D层级为古城所处的山、水、农田等地域环境。
3.2 历史文化片区的划定
北镇古城历史文化片区以其历史建筑遗存、民居风貌和街巷肌理为载体,试图重现历史上的 “广宁八景”。东北部历史文化片区以辽晚期“禅塔双标”为核心,结合崇兴寺和塔前村特色历史文化民居,融合再现辽代特色技艺民俗进行文化旅游挖掘和打造,形成民俗文化商业街区。西北“崇泉晓雾” 寺庙群历史文化片区,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代古城垣为支撑,对祖师庙、碧霞宫和崇泉寺遗址进行局部重塑和修缮。
3.3 古城整体格局的完善
挹爽桥和教堂的保护修缮主要作为连接北镇城区的东、南两处门户形象,崇兴双塔和古城墙的保护既作为北面进城门户,又成为绕城环路的重要代表性景观。鼓楼作为辽代显州南城门和明代军容象征,从功能、价值和区位来看都是古城的核心点,规划串联四周历史文化节点,结合东西察院胡同和税课司胡同两个历史街巷文化记忆的打通,构建以鼓楼为核心的古城网状历史文化格局。功能上形成文化休闲观光区、辽代文化体验区、异域文化展示区和现代文化生活区四大文化片区。结合现有功能设施分布与未来发展需求,形成内河石桥门户、鼓楼地标景观、禅塔双标和城垣遗址公园四个功能节点。
3.4 古城与地域环境融合
将北镇古城纳入周边地域环境,是对其在历史上守陵、祭祀、边防要冲和关外城驿多功能于一体的更充分体现。从古城东西北三面山田环抱、南北护城河流过以及南面开敞的山水格局可以看出,辽代建城选址对于安全性的考虑,以及耶律倍家族对于南部关外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包容。医巫闾山作为辽代历代皇帝龙兴之地的象征,在其作为龙息之地同样得以体现。北镇显州与西北新立村辽陵相距6公里,又与北镇庙和乾州城遗址毗邻,与龙岗子村皇陵遗址构成同样的空间关系。北镇古城融入周边地域环境,也丰富了以古城为核心的周边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以北镇古城为核心的辽陵-北镇庙-古城历史文化轴线。
参考文献:
[1]董明.辽代北镇踪涵[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博敏,李佳静.基于“文化传承”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思变——以窑湾保护规划为例[A].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13
[3]黄胜江.基于活态理念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5,1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