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透明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20-07-04 03:09向凯仑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0期

向凯仑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潮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设计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经典的建筑理论在今天仍然有相当的价值。本文试图以透明性为切入点来论述建筑透明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透明性;格式塔;流动空间

1  透明性

所谓“透明性”,指的是十九世纪立体主义绘画中的一种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绘画不同,立体主义绘画强调色彩与空间。无论是莫奈、毕加所还是布拉克,他们的绘画都更强调于对视觉与空间的主观感受,印象派更是强调光影和色彩对画面空间的影响,从而拉伸了空间维度。而透明性也正是出于立体主义的思潮,试图在二维的画面上展现出三维空间的深度,使作品有更多维度的解读。而这种理论,更是启发了康定斯基对构成的思考,从而有了后世的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

2  建筑透明性

所谓“建筑透明性”,指的是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在1955年所著的《透明性》一书中将绘画领域中的透明性概念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提出的所谓“建筑透明性”理论。

柯林罗在吸收了阿恩海姆关于视觉与空间的理解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手法与教育方法。这种手法大大影响了西方建筑理论,甚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下半业的建筑思潮。乃至于富兰姆普顿在对现代建筑的回顾与反思《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着重强调了透明性的重要性。

柯林罗的建筑透明性的概念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一、“透明性”,指的是建筑材料本身的透明性,例如玻璃幕墙或各种透明半透明的材料所组成的表皮结构。二、“渗透”,指的是建筑各体块分割的空间不断交叠,互相渗透,保证建筑主题不混乱,主线清晰。三、“流动”,指的是人们的视点的变化使得空间的感知也不断变化,使人们感受到多层次的空间相互重叠。

位于河北的邢窑博物馆内部空间是计算机通过圆形图解算法生成的,建筑表皮既是内部空间和围合体又是其本身肌理的生成物。设计师将参观流线悬空其中,形成了步步为景的体验。同时,入口和展览层由一个巨大的环形坡道连接,各种大大小小的参观走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视觉体验与空间流动关系。

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起源于三大构成及工艺美术运动。因此,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无论是在空间关系,表皮材料和功能划分中都具有建筑透明性的特点。而随着时代变化,建筑透明性理论发展出了多元的特点,除了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更大地体现在别的领域之中。例如,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通透、模糊、混沌的特点。而德勒兹的“褶子理论”也在另一个维度体现了他对透明性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透明性的特点如“复杂混沌”,“通透模糊”和透明性的运用领域如表皮形态,空间分割等方向进行阐述分析,揭示出透明性理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  表皮材料的透明性

区别于古典建筑所用的传统建材,自水晶宫问世以来,建筑师们一直在试图用更透明,更轻盈的材质来构造建筑表皮。随着二十世纪钢结构的日益成熟和材料科学的进步,这一构想终于获得了现实。玻璃和钢的组合带给了人们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不寻常的材料肌理和特质使人们耳目一新,使建筑和外界产生一种暧昧的关系。无论是格氏的透平机车间,还是密斯的“密斯风格”,乃至于迈耶的“白色派”,都是在其表皮材料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表皮材料的透明性使建筑与建筑之间走向了有机结合。可以说,没有表皮材料的进步以及表皮材料所带来的透明性,就不会有现代主义建筑以及后世一系列流派的诞生。甚至于,这种表皮材料的透明性也大量运用于我国的建筑设计风格之中,那些在大都市圈中的大大小小的玻璃盒子,那些形成城市天际线的高层建筑,就是证例。除了完全透明的材料,一些半透明材料也被大量运用于建筑之中,诸如金属板材,膜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等。随着非线性设计的兴起,新型的建筑表皮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相当程度上鼓励了半透明材料的使用。

位于重庆的融创壹号院的材料运用非常精彩。设计师通过使用玻璃、金属和亚克力棒的组合,运用穿插对比的手法,创造出相当精彩的空间感观。无论是镜面不锈钢的金属材质还是在夜晚闪闪发光的亚力克棒,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富有创意的体块组合使建筑宛如一座雕塑,成为创造出人与艺术,与空间互动的关系。片墙通过内部大量的不锈钢的片状板式龙骨和外部大师的铝板折面组合成飘逸的千纸鹤的意向。

4  空间的透明性

不同于表皮材料所展示的显性的透明性,空间的透明性则相对隐晦。柯林罗在论述空间透明性时引入了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会通过对对象,特别是那些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对象的区分而产生完形的想象。柯林罗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到建筑空间的交流之中。而密斯的“流动空间”理论正是源于此。通过建筑体块对空间的分割与交流,使得空间变得更有包容性,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增加了空间的解读维度。

同时,通过对观察者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感受,现代设计思潮将时间也作为一种要素引入了空间之中。这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让对建筑的观赏具有了时空两种维度,使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產生了一种辩证的关系。空间从此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合了所有的形式要素,诸如光影、材质、色彩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要素都应该被纳入对空间的考察之中。统一的概念要大于各种零散元素之和,只有通过对整体的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建筑的含义。这大大增加了建筑的可读性。使“空间的叙事性”特征突显出来。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空间的观察,或对结构的暗示及对空间本身的交接关系来解读建筑。这使得空间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空间透明性的运用手法大多使用“交叠”、“穿插”、“扭曲变形”、“复杂混沌”等等,大大丰富了空间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勒兹的“褶子理论”就是在一个新的角度对空间透明性的解读。

位于韩国的Kolon研究中心是非线性设计表现空间透明性的典范。首先其透明的首层空间将室内外空间连为一体,内部墙面由大量的半透明板块划分而成,划分出主楼梯空间,形成了上下空间的流动性。建筑主立面安装了一些独特的百叶窗系统,由参数化设计而成,这些构件相互搭接形成了非常好的功能和视觉效果。建筑最突出的是整个建筑内部几乎没有可见的支撑结构,使得室内空间得到了极大的交流。

5  结束语

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中写道“我正在与一位古老的幽灵对话”。柯林罗的《透明性》虽然出版于上个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有近70年历史了。可是,他的理论放在今天依然毫不过时,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流派,“白色派”、“蓝天组”、“解构主义”、甚至于高技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借鉴了透明性理论。

当下,我国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风格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形式以及新理论很多都或多或少地与透明性理论有关。特别是对空间透明性的理解给空间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建筑透明性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更是给了它巨大的生命力,使基于其理论的设计手法复杂多样。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对透明性理论的再次解读。可以这么说,透明性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领域,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而这种经典的理论也注定了将以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在更为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