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无锡籍作曲家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特征探究

2020-07-04 03:18马克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时代背景作曲家

马克

【摘 要】近现代无锡籍作曲家的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的作品在全国广为传唱,有的作品在国内国外屡获大奖。本文以钱仁康、王莘、邹建平等典型作曲家为例,论述他们的创作特征,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技巧方法等因素,从而为梳理、总结近现代作曲家的创作成果供地域性归纳之参考。

【关键词】近现代;作曲家;时代背景;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32-03

在无锡的近现代史上,先后涌现了钱仁康、王莘、邹建平等大量的作曲家,他们为无锡的音乐和文化积淀做出过永载史册的贡献,甚至对推进吴地音乐乃至南方音乐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近现代无锡籍作曲家創作的时代背景

近现代无锡籍作曲家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和无锡悠久的音乐文化息息相关,和民间音乐家、音乐史学家等别的领域内的众多集大成者密不可分。

(一)无锡地域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无锡籍的作曲家无论在近现代,还是在更早的时代,都以其作品之经典或作品数量之巨而驰名整个音乐界,大概因无锡原是古吴国的发祥地。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在公元前约十一世纪,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始建吴国时,其都城设在今无锡之东南的梅村(古称“蕃离”)。吴地音乐从周代南音“吴歈”到魏晋以来清商乐中的“吴声歌曲”,就有许多流行于无锡城乡的歌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到无锡梅村等地考察吴文化、吴歌后,声称在无锡发现了新大陆。由此可见,无锡的音乐文化之流已经历经了千年,无锡地区的吴歌已鼎盛之至,而这样的时代背景给无锡籍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地域性文化养分,也让一代代作曲家的作品厚积薄发。

(二)各领域内无锡籍音乐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古至今,无论在歌唱领域,还是史学研究领域,或在音乐理论方面,都有无锡籍音乐家创作或整理的大量作品存在。以山歌为例,1987年,《中国歌谣报》发表了在无锡发掘的《沈七哥》《薛六郎》(钱阿福唱,朱海容搜集整理),还发表了在无锡发掘的《小青青》(华祖荣唱,朱海容、严烈搜集整理)。再如现代民间音乐家宗震名记录当今宜兴流行的一首四句头小山歌《好朵鲜花叶上开》。 这些曾经流行于城乡、彰显无锡地域特色的歌谣,成了作曲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积累,他们或是从中汲取作曲的技术技巧,或是探究词曲结合的方式方法,化山歌等领域之精华为己所用。在一定程度上,无锡籍作曲家和其余领域内的音乐家关系密切,他们互相依存,又相辅相成。

二、近代无锡籍作曲家的创作特征

在近代无锡籍作曲家中,有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获得者钱仁康,还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王莘等,他们都有着独特的创作特征。

(一)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

钱仁康是无锡作曲界的翘楚,创作成果颇丰。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钱仁康就在无锡县中和江苏省立无锡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自学钢琴与和声。当时他只是一个高一的学生,却有意识地把和声技术应用到创作上,给许多民歌配上了钢琴伴奏。他写的群众歌曲《五一运动》(刘大白词)也配有钢琴伴奏。1934年5月l日该作品发表于无锡《人报》。钱仁康在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后,教过作曲系几乎所有的课程,包括和声、复调、配器、作曲、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可谓是音乐全才,也是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钱仁康一生作有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声乐、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其中尤以声乐作品最富特色。十多年前,钱仁康的女儿钱亦平收集了她的父亲在不同时期(1931-1994)所作的56首歌曲,编成一本《钱仁康歌曲集》付诸出版。在56首歌曲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爱国歌曲。其中,1947年钱仁康为朱芳春的四首小诗谱曲的《春雨》《星》《静》和《来日旧话重提时》,是抒情歌曲中别具一格的短歌。在这四首作品中,尤以《春雨》最为精妙。钱仁康采用类似回旋曲式的结构,把“花谢花飞飞满天”“花开易见落难寻”和“试看春残花渐落”的落花主题作为全曲的主腔,回环往复,不仅主次分明,富于变化,而且变而不乱。全曲完整演唱一遍需要十几分钟,但因为所谱之曲不仅旋律运用了五声调式,连和声也局限五声,听起来连贯顺畅,毫无断章断意之感。当年应尚能教授盛赞这一组短歌:“作者能用最经济的手法,表达出深刻的感情,是十分可喜的现象。”[1]从中,不仅能看出传统的五声调式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更能看出钱仁康作曲追求简洁的创作风格,简单但不单薄、简约但不肤浅。因此,一首作品能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不一定在于它是否运用了多么复杂的谱曲方法,而在于其创作手法是否高度凝练集中,在于其创作的旋律是否具有足够的音乐张力。纵观如今的声乐原创作品,虽然层出不穷,但大量平庸作品冲击着中国音乐的发展,这和作曲家创作的立足点是紧密相连的,时代呼唤像钱仁康这样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又灵活运用传统作曲技术的人才。

此外,钱仁康著有《欧洲音乐史话》《学堂乐歌考源》《外国名曲逸话》等,更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24万字的《各国国歌汇编》。艺术是相通的,钱仁康在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其在作曲方面的视野,也促成了其作曲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精湛,给无锡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二)融入时代的精神风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祖国》,是由无锡籍音乐家王莘完成的。可以说它是一首词曲结合相得益彰的歌曲,更是在中国的当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首歌曲最大的创作特点在于充分结合形象鲜明的歌词,谱之以流畅而充满深情的旋律。歌曲为ABA结构,主歌部分有六句,其中第三四句和五六句歌词完全相同,旋律在节奏不变的基础上稍做变化,渲染和加强了歌曲的主旨。从整体上而言,一三五乐句的尾音为短音,二四六乐句的尾音为长音,如此有规律的交替运用,加上每一乐句起始拍附点节奏的自始至终以及进行曲风格的贯穿,让主歌部分的旋律既铿锵有力又富于变化,是《歌唱祖国》整首歌曲主题集中的体现,抒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而第六乐句在变化反复第四句的基础上加入尾音休止符,顺利地把歌曲过渡到了节奏、结构、音调诸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副歌部分。可以说,这是一首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群众歌曲,是王莘音乐生涯的经典之作。

“如果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民主革命时代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勇往直前斗争精神的高度概括的话,那么《歌唱祖国》无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富强和全人类的解放,而继续坚定奋勇前进的高度艺术概括,是一首已得到历史和群众公认的、新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2]2007年10月26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老师在纪念人民音乐家王莘诞辰90周年访谈音乐会上激动地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时候,一同带去了许多歌曲,其中就有冼星海创作的《黄河颂》和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这些歌曲将永远响彻太空,我们要永远歌唱祖国。”

早在1939年,王莘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晋察冀》,在当时根据地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热情。1942年调到晋察冀边区文联工作后,更是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时期,先后创作的歌曲有《打击顽固分子》《选村长》《边区儿童团》以及小歌剧《纺棉花》《宝山参军》等。这些不同题材的作品,都是王莘用音符和旋律讴歌时代的见证。王莘不仅是无锡作曲界的佼佼者,更是中国作曲界的骄傲,他用老师冼星海赠予的笔谱写了全国人民喜迎民族独立的时代之音,他用满腔爱国心抒发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的自豪之志。他的作品会连同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一起,吸引更多的后来者投身艺术的创作。

三、现代无锡籍作曲家的创作特征

随着音乐文化传播途径多元化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是保持中国传统的作曲特点,还是借助于西洋作曲技巧等舶来品勇于创新,邹建平、王建民等无锡籍作曲家都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风格。

(一)基于传统作曲技法之上的创新

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有五部作品被搬上舞台,其中就有邹建平创作的《交响音诗》。乐曲采用了大容量的奏鸣曲式,将深沉而蕴含上升力量的主部主题与抒情如歌的副歌主题贯穿发展;展开部中将主、副部的材料与插部动力性的号子主题相结合,经过酝酿、变形、对比、重叠和融合等手法层层递进,最终达到辉煌的高点,体现出人类所蕴含的巨大能量。[3]其实,从一开始构思时,邹建平便在音乐创作中寄托了对母校南艺的情感,其运用的号子主题等更是体现了中国的传统音乐风格。邹建平曾先后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及法国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学习了大量现代音乐,对于各种现代作曲技术了然于胸,但他没有一味追求纯现代技法创作,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内容的表现灵活运用现代技法,从而推陈出新,谱写了《交响音诗》。他给如今音乐院校作曲系的学子们坚定了这样的创作信念: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学习的作曲理论多么高深,运用的作曲技术多么现代化,都不能把传统的作曲技法和我国的文化传统、音乐传统抛之脑后,因为它们是作曲家的创作之源,乐思之根。

另一部管弦乐作品《千里江陵》,是邹建平在耳濡目染了三峡的风光后创作的。这首民族管弦乐曲的总谱,有二十四个声部,最主要的就是优美而富于五声性特点的旋律声部;在调性方面,表现为以明确的调性中心为主要标志的有序状态;在和声方面,悦耳的协和音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都说明,作者的写作技法坚持了以民族音乐传统作为基础的一面。而创新点表现在:以四、五度结构的色彩性和声为主,以西欧传统的三度结构的和声为辅。[4]可见各种创新的作曲技巧在邹建平的视野里只是更好体现作品丰富内涵的手段,而坚持民族音乐传统,如旋律声部以五声性特点展开、尾声安排在号子音调的长啸声中结束等,才是作曲家创作的根基之所在。

邹建平的音乐创作无论是器乐曲还是声乐曲,无论是纯音乐作品还是影视音乐、舞蹈音乐,在全国各类音乐创作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大型舞蹈《太湖鱼米乡》(合作,并任音乐总监)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合唱专辑《绣荷包》获广电部2000年双像奖二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都离不开邹建平在创作之路上对于传统作曲技法的尊重和创新。

(二)基于传统音乐素材之上的创新

在无锡籍作曲家中,王建民創作的作品范围之广、获奖之多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他于1982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从事和声、作曲课等教学,自此谱写了大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尤其在民族器乐创作中成绩斐然。在江苏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上,其创作的交响乐作品《交响序曲——龙飞凤腾》获得二等奖;器乐作品——古筝独奏曲《长相思》《幻想曲》分获一、二等奖,大管独奏曲《童趣》获二等奖。在同一届比赛中荣获这么多奖项,而且创作的乐曲中既有古筝独奏曲、大管独奏曲,又有交响乐作品,实属罕见。

《长相思》是一首抒情的古筝曲,引子部分就渲染了淡淡的哀伤,主题中的慢板段部分,似乎是明月下的浊酒清影,惆怅又迷惘,而“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的两个声部在作曲家独创性的处理下,相互呼应又互相缠绕。王建民在传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运用不同于传统音乐语言的新语汇,以新颖独特的创作思想,结合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了这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幻想曲》在扬州召开的“全国古筝艺术第二次学术交流会”上首演并获得很高的赞誉,究其原因在于作曲拓宽了古筝的表现空间。众所周知,古筝由于自身构造的局限,一般只能在上下五度的近关系调中转调。面对这个既现实又被动的现状,如何让古筝的音乐元素更丰富,而不减弱给听众带来行云流水般的视听享受,王建民在构思《幻想曲》时,设计了一个非传统性五声音列,克服了古筝这件乐器的“先天”不足,在旋律和和声方面赋予了全新的音响和色彩,从而让古筝在演绎歌唱性的旋律时有了更广袤的疆域。专家们对于这份独创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其具有开拓性。由此可见,王建民的创作是在遵循民族乐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让筝乐技巧的发挥与乐曲风格的创新成功结合。

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王建民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第一二胡狂想曲》便是其中成功的一首作品。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的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结构自由的器乐曲,常常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王建民在创作这首二胡曲时,充分发挥其表现力丰富、结构自由多变的狂想曲特点。同时,又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结合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以此构筑起一个色彩绚丽、情感炽热的音响世界,描绘出一幅表现祖国美丽风光和节日欢庆的盛大场面。

此外,在首届“少年儿童中国钢琴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王建民创作的《寨舞》(钢琴四手联弹)获二等奖;《第二二胡狂想曲》《第三二胡狂想曲》《第四二胡狂想曲》等均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久演不衰并流传于海内外,是民族器乐独奏曲及民族管弦乐创作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作曲家。笔者认为,王建民之所以能取得诸多成就,不仅在于他在不断深造、学习中提高了学术涵养,更在于他“雅俗共赏,中西并存”的创作理念。雅——作品的结构、形式、语言等综合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俗——作品的“可听性”和可接受面。中西并存是指运用我国的优秀民间音乐素材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及现代作曲技法来融合、创作。[5]这也是当今中国作曲家所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无锡的音乐文化底蕴和各领域内音乐家所做的贡献是作曲家写出高水平作品的广阔土壤,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秉持应有的态度是作品拥有含金量和美学内涵的前提,而基于此的技巧方法以及创新,则最终把作品推向了更高的艺术高度,从而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珂美. 钱仁康歌曲集的艺术特色[J].人民音乐,1997年第3期.

[2]靳学东.他用音符和心灵歌唱祖国——怀念王莘[J].人民音乐,2007年第12期.

[3]樊祖荫.以深沉抒情之美 抒昂扬奋发之情——邹建平《交响音诗》评析[J].人民音乐,2012年第12期.

[4]茅原.听邹建平新作——民族管弦乐曲《千里江陵》[J].艺苑,1995年第3期.

[5]汝艺.从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看他的创作理念与音乐特质[J].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03期.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时代背景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作曲家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