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康宏伟
内容摘要:肖恩·谭作为国际知名图画书创作者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而我国研究者对其作品的研究还比较单薄。通过对其三部代表性作品进行研究发现:他的文学作品多关注少数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生活;他的插圖想象大胆、夸张、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娴熟,色彩选择具有隐喻性;文图合奏艺术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肖恩·谭 图画书 生存状态 魔幻现实主义
肖恩·谭(Shaun Tan,1974-)是澳大利亚享誉世界的著名插画家和图画书作者,中文名陈志勇,其父为马来西亚华侨。他曾在国内外获得大奖无数,包括澳大利亚童书委员会奖、世界奇幻文学最佳艺术家、林格伦纪念奖、博洛尼亚最佳图画书奖、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等等,代表作有《失物招领》(The Lost Thing)、《绯红树》(The Red Tree)、《蝉》(Cicada)等十余部。
特殊的家庭背景,使肖恩·谭的创作具有不同于其他澳大利亚作家的独特视角。他关注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对冷漠、抑郁、孤独、绝望等情感具有深刻的体会,而且经常会用图画书的形式表达出来。他是如何通过图画书表现这些情感的?他创作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灰色现实里的煎熬
肖恩·谭的图画书以奇幻闻名,他的想象大胆、独特,但又那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以隐喻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境况,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如在《失物招领》中,他以冷灰色的混凝土建筑、巨大的管道、机械装置,甚至在第21页,人都被塑造成混凝土的,头就是显示器,这些具体的实物隐喻的正是冷漠的社会结构和缺乏情感的人际关系。在第18页,主人公将“失物”带到政府收容机构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5层楼的灰色混凝土建筑,要填的表格却有将近一层楼那么高。夸张的画面揭示了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和不作为状态。又如在第12页,当孩子将“失物”带回家的时候,作者几乎将一半的画面都给了庞大的“失物”,但孩子的父母在没有孩子提醒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注意到“失物”的存在,在正常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玩伴和与孩子有关的事件,但他们显然没有,亲子关系尚且如此,可见人际关系的疏离。《绯红树》封面上红头发的女孩下雨天一个人孤独坐在小船上,低垂着头,脸色苍白;起床后漫天黑色的枯叶即将将她埋葬;走在街头,一只巨大无比流着血泪的鱼头阴影将她笼罩;她被困在一个硕大无比的玻璃瓶中,带着氧气罩;所有的好事都从她的窗外飘过,噩运却总是躲不过!她在自己的狭小世界中挣扎着,没有向任何人求救,也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人们的孤独不知向谁去诉说,谁又能理解他人的孤独。《蝉》中主人公蝉先生兢兢业业地在公司上班17个春秋,但公司竟然以他不是人类为由,认定他不需要资源,因此对于他的生存拒绝提供基本的保障,他只能住在公司的一个墙角,甚至公司不给他用洗手间,导致他每次上厕所都跑到离公司几个街区远的地方。这个公司位于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中,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现代化的文明气息,而是冰冷如混凝土一样的人情和来自于公司上层的欺压。他的工作表现与所受到的待遇形成强烈反差:正常人2只手工作,而他4只手工作到深夜最后仍然遭到排挤,这让读者感受到移民的工作待遇状况。在这样的灰色现实里,人作为有感情的动物,感受到的是不被关心、不被理解、不被尊重。
二.红色幻想中的超越
幻想文学里的幻想世界有三种:一是远离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二是与现实世界有临界点的幻想世界;三是融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肖恩·谭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第三种。《失物招领》中作者想象出来的红色的巨大的长得像茶壶一样有着机械装置内脏的怪物出现在人类活动的沙滩上。这个怪物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但在这个社会它却找不着自己的“家”。主人公发现了它的“丢失”,和它一起在沙滩上玩,带着它回到自己的家,然后又被主人公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它正是主人公内心无归属感的物化。他不被重视,内心的情感无处可安放,精神处于一个“无家”的状态。最后主人公带着它找到了属于它的世界——一个不被人注意,不特意找就不会知道有的这么一个街道,打开门里面都是和“失物”长相类似的东西(象征着人类除了关爱之外,丢失的情感太多了)。这个不再灰暗,充满阳光和色彩的地方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就处在人类社会的某个角落,只是人们早已将它丢弃。“失物”看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但实际上反应了人类精神家园更严重的缺失。故事的主体是叙述者对儿时经历的回忆,讲故事时他已成人,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他说:
不过,近些天我看到那样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也许周围已经没有很多迷失的东西了。或者我已经不再注意他们了。我想我是忙着做别的事情吧。
I see that sort of thing less and less these days though. Maybe there arent many lost things around anymore. Or maybe Ive just stopped noticing them. Too busy doing other stuff, I guess.(p.30)
随着年龄的增大,主人公越来越少看到那些东西,童年渐渐离他远去,情感世界逐渐荒芜,留下的只是关于“失物”的渐渐褪去的红色回忆。本该精神生活富足的人们和机器没有区别,人被现代文明严重异化。
图画书的优势在于它能将语言文字难以传达的内容,用图画直观地呈现出来,图文互补,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失物”找到的家是什么样的?插图给出了直观、感性的答案(如图1“失物家园”所示)。《绯红树》中有一幅图是这样的:小女孩回到家推开门,从门外进来一束温暖的光,那束光正好照在房间地板上新长出的一颗红色叶子的小树苗上,象征着女孩的境况发生了变化,她的生活里有了希望。对应的文字是:“可是突然间那东西就在你眼前出现/亮丽而又耀眼/悄悄地等着(but suddenly there it is right in front of you bright and vivid quietly waiting),抽象的文字让小读者觉得会很玄妙,难以领会,但是配上图面,一束光、一颗幼苗,而且还是红色的树叶,希望立即浮现于眼前(如图2“希望之苗”所示)。在《蝉》中,作者选择蝉作为意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蝉可以羽化,但是蝉褪去皮一般成为黑色,作者笔下的蝉先生却羽化成鲜亮的红色。蝉先生羽化后进入了一个属于它的红蝉的世界,那里自由、快乐、充满温暖,(如图3“蜕变之后”所示)。
由此可见,肖恩·谭对红色意象情有独钟。失物、“希望”树和羽化后的蝉都是红色,这与他的东方文化血脉分不开,因为在東方红色通常象征着好运、希望、长寿、幸福等。红色是他精神的伊甸园。在《失物》中,主人公作为个人无法改变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和人们的冷漠,他只能将美好的情感置于一个角落;在《绯红树》中,小女孩最终自己战胜了孤独和抑郁,看到了希望;与《失物》一样,《蝉》中的主人公太弱小,无法改变固有社会的偏见与无情,作者只能让它进入另一世界,一个幻化的世界。作者笔下的红色是一种美好的希望,是一种对现实的控诉,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更理解主人公的现实处境,同时也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安慰。他通过红色意象实现了对现实的希冀。
三.图文叙事张力与作品主题的凸显
肖恩·谭的图像叙事经常采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他通过连续的镜头叙述故事,没有对白,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其中的况味。以《蝉》中的“冷笑人间”一组图(图4-图8)的叙事为例:
蝉对于人类社会感到绝望,来到楼顶(图4),翻到这一页读者心理很紧张,认为他要跳楼自杀,可从后面的插图读者读出来他来这里是为了蜕皮羽化,飞向自由、平等的世界,读者至此倒吸一口气,为作者的精巧构思所折服,挑战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同时也使读者不希望蝉先生自杀的心理得到慰藉。这几页作者没有配文字,正是尊重读者的表现,他相信读者的能力,因此不用文字对读者的想象力做出限制。
作者还运用蒙太奇组接画面,打破了绘本在叙事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叙事的节奏上也有了更多的变化。比如,在《绯红树》中,肖恩·谭通过将镜头由近及远的拉伸从而放慢了故事叙事的节奏(如图9“等”所示),再加上相对应的文字:“有时候你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等啊/可是什么也不会发生”,图文互补突出了小女孩的无助、孤独与绝望等情绪。更有意思的是镜头拉到第五幅图的时候,读者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竟然在蜗牛的背上,从第一幅图到第四幅图读者一直在想象这个孩子在哪里,这样到就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冲击,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等待的漫长,蜗牛的出现凸显了这一意象。最后一幅图镜头无限远,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以及我们自己的大时空中的渺小。作者通过场面的整体与细节的调整,让故事更有节奏和张力。
小结:读过肖恩·谭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文艺创作者,他对诸如孤独、冷漠、无情、忧郁和绝望等人类的基本情感有着深刻的把握,他是一个书写人类情感的社会观察者。他不是用文字简单、直接地去描述人类的这些情感,而是充分结合运用视觉元素、空间构成以及光线、色彩等元素,加上背离认知经验的超现实主义场景的创造,实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他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层次感,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同一读者在不同的阅读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他在作品中还经常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这些都是他作品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希望此研究能够抛砖引玉,让国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他的作品,研究他的作品,以此为我国文艺创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Shaun Tan. The Lost Thing. Sydney: Hachette Australia Pty Limited, 2000.
2.(澳)陈志勇编绘,余光中译. 绯红树[M].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8.
3.Shaun Tan. Cicada. Sydney: Hachette Australia Pty Limited, 2018.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苏教师[2017]14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澳洲儿童幻想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SJB226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幼师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研究》(批准号:2018SJA2034)。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