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
摘要: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不同,符合时代变革的潮流,响应妇女群体的呼声。通过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媒介展示其思想的魅力,引发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思考,并在一系列妇女运动、妇女工作等实践中检验了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接受,为当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以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成为开展妇女解放、妇女工作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早期接受 传统文化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240-02
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接受有重要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引入中国,报刊与文学作品随即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媒介,促使妇女意识觉醒。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其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上海妇女运动等早期实践,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对比
伦理纲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当中。《春秋繁露》中有男尊女卑,女性要服从的观点;《周易》中有妇女须守节的要求;《诗经》规定妇女的家庭分工,以及中国历史上女子不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论调,无一不表现出对妇女的压迫和奴役。相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仅指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还探讨了妇女解放道路。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的确立同时发生的。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不是某一方面的解放,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家庭等。妇女要摆脱压迫和剥削,一是要消灭私有制;二是要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劳动。最后,要将妇女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社会运动孤立进行。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无疑是五四运动期间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和开展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最有力的理论武器,并通过实践得到检验,这也是马克思妇女理论能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与发展的原因。
李大钊在1919—1923年期间发表了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通过批判与思考传播了一系列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他认为,經济的变革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保证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获得同男性均等的机会,从而发展自我,享有权利,并且认为,实现经济独立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和关键,能帮助她们抗争压迫,而妇女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这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相一致。
二、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先驱者
李大钊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妇女理论之中,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早期接受、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各阶级妇女运动以联合的方式进行社会革命打破专制的封建社会制度,从而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两个最大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一是妇女参政问题,二是劳工问题。李大钊认为这两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不平等,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夺取了宪法上的平等权和政权,联合运动消灭了阶级压迫,才能得到根本地解决。
陈独秀深入思考和分析了中国妇女谋求独立自主方面的问题,在文章中批判了“夫为妻纲”这一观念。因为附属物是无意识的,而人则是有意识的,不为他人附属品的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权利,陈独秀倡导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妇女勿为他人的附属品。为此,他号召广大青年男女为独立自主的人格,摆脱依附他人而奋斗。
鲁迅、胡适等人严肃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男性霸权对女性产生的压迫和伤害,控诉了诸多男女不平等行为。在一批引发社会共鸣和唤醒公众意识的文章启蒙下,人们逐渐能自觉地关注妇女问题,女性同胞也纷纷觉醒,意识到自身所处的不公境遇,长久以来受到男权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加入谋求解放的探讨当中,在整个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接受起到重要铺垫作用。
2.报刊杂志与文学作品成为有力媒介
随着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被越来越多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妇女解放的热潮愈发高涨。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新妇女》《劳动与妇女》《妇女评论》《妇女声》《妇女周报》等把探讨妇女解放、改造妇女思想、维护妇女权益和改善妇女生活作为创刊思想的妇女刊物。这些先进的妇女报刊对苏俄妇女状况详尽而细致地刊登,反映了苏俄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的场面和女性独立思想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其他报刊也相继开辟出了妇女专栏,对当时社会上的妇女问题集中讨论。同时出现在公众眼前的是崭新的剖析视角,这些新角度都得到广泛、彻底且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妇女解放与反封建传统文化、传统伦理相关联,体现在教育平等、婚恋自由、社交自主、经济独立等方面。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报刊所展现的思想观念并非照搬照抄苏俄妇女解放理论,而是尝试结合国情的条件下,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解决当时中国妇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新妇女》曾大篇幅抨击旧式婚姻制度,强烈反对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提出自由婚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妇女报刊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及接受。
此外,五四运动期间具有女性自觉的文学作品也出现在大众视野。20世纪初,女性解放运动高涨,女性作家们自觉挖掘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冰心、丁玲、庐隐、白薇等都在创作中表现出妇女意识的觉醒,她们的作品成为妇女反封建压迫和男性中心社会束缚的历史载体,成为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充分写照。冰心以一个初步得到解放的新女性的目光看向社会问题和妇女群体,创作出了《六一姊》《庄鸿的姊姊》等反映五四时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的社会现实的作品,既提高了部分先进知识女性的觉悟,开阔了她们的眼界;也抨击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思想,向妇女群体传播了妇女解放反抗压迫的思想,响应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对微茫的人道主义、平等思想的呼唤。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推动作用
向警予被称为“共产党女权主义第一人”。五四运动期间,向警予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身体力行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她重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认为女性力量是今后开展国家建设事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1919年,在《给陶毅》的文章中,向警予就女性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发表了见解,具体说明了如何实现女性上大学。她勉励陶毅积极参加大学里开女禁的请愿运动,改造自身思想,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她还认识到当时国内多数女性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虽然学识能力有待提高,但这些女性有学习能力、认同学习内容,经过学习和练习能成为成大事者。基于此,她呼吁已经觉醒的知识女性要目光长远,有开阔的胸襟,为做大事业作准备,以便日后能够凝聚起女性力量。
恽代英是较早和较为全面、客观对妇女问题进行论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他在1916年至1919年,由一名民主主义革命者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论述妇女问题,并阐发了自己的思想;他强烈批判了“传宗接代”思想对妇女的压迫,生育权全然由男性掌握,而妇女沦为生育机器的悲惨遭遇。此外,恽代英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存在“投机派男子”假借妇女解放来实现自身的解放,一旦目标达到便不顾社会问题。假设只是先进的知识妇女得到解放,而大多数的劳动妇女仍是“家事奴隶”;那么这个大群体将继续“仰赖男子”,妇女解放进程受阻,妇女问题未曾解决,久而久之,连同原本得到自由和权力的女性阶层也会一起被男性话语权束缚。因此,恽代英强调,不能把妇女解放视为妇女内部各阶层间的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实践
要使中国人民尤其是妇女真正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仅要传播理论,还要将其用到实际之中去——通过指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而非纸上谈兵或照搬照抄。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妇女以被压迫妇女的整体形象出现。上海妇女运动作为全国妇女运动的缩影具有鲜明的代表性。1924年1月,向警予带领织丝厂女工与纱厂女工联合成立上海丝纱女工协会,并于当年3月8日召开了“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上海丝纱女工协会的这次妇女节纪念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参与下开展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女工力量的重视,以及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实践的努力。另外,虽然上海妇女运动内部存在不同派别,不同妇女团体也代表不同的利益,但各派别都在为中国妇女解放而努力。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带领参与上海妇女运动的成员团结一致,将代表妇女的运动团体组织起来,为获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奋斗。
五、结语
纵览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接受过程,可以看到众多先进人士尤其是妇女不懈抗争的身影;他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轰轰烈烈开展起反抗斗争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更是在參与和领导妇女工作、妇女运动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参考文献:
[1]荆晶.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5.
[2]武侠.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演变论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马睿婷.五四时期女性期刊小说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7.
[4]魏国英.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8(4).
[5]邱高,罗婷.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2018,8(4).
[6]马正平.恽代英妇女思想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3(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