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彤
摘要:“看客”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个病态群体,他们忽视了人伦道德,对别人的悲惨遭遇冷眼旁观。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书中典型的几个“看客”,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看客群体。当今时代,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坚决抵制“看客”的畸形心理,减少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鲁迅 看客 挽救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06-02
“看客”一词最早出自鲁迅《呐喊》自序,巴金的《家》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显然鲁迅对其着墨更多,不仅频繁勾勒“看客”的人物形象,并且以犀利幽默的手法描绘,以达到对其讽刺、批判的目的,从而由小及大,使读者看到其背后的国家忧患和民族危机。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的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从“看客”的性质,“看客”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对其挽救入手,进行探索分析。
一、鲁迅笔下的“看客”现象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己,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性根。“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地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藉。“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1]鲁迅本人不止一次、或明或暗地表达过自己对“看客”的痛恨,怒其不争与无奈。父亲病逝、家道中落时,鲁迅也曾被嘴脸丑陋的“看客”包围过,亲身经历使他能深切地理解无动于衷这把利刃的杀伤力,也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地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绝对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帮助、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每当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娱乐”看点,“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2]这种看客的畸形现象被公众悄然地“默许”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3],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鲁迅笔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看客”大概都集中在《药》里。他们看的是什么呢?他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去看的?华老栓夫妇救儿心切,哪怕明知儿子得了绝症,也不愿认清事实,反而去相信邪门的偏方求人血馒头;康大叔信誓旦旦地给他自己都不知真假的人血馒头打包票,结果药不起作用,他也不负责;红眼睛为了眼前的利益真红了眼睛,丧心病狂地替人取人血馒头……最终,“华夏”“死”而众“看客”仍活着,不思变通,沉迷封建迷信,不得不说,这是华夏的悲哀!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强奸犯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案,受害者拼命求救,几百路人路过而无动于衷;街头混混集聚虐打少年,旁观者众多但无人救援;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道德与法律本是相辅相成的,当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低,法律就不得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社会运行也不得不更加不近人情,呆板僵硬——这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打破畸形的“看客”现象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他顿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长期的制度上和物质上的压迫使得老百姓的思想变态扭曲,一时间是很难强制改变过来的,因此早年间,鲁迅等人在一系列的变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渗透人心,虽然确确实实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用自己残存不多的精力去爱别人,去对不能给自己提供庇护的社会负责任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們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三、结语
老子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而“看客”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利益从集体利益中分离开来,逆道德而行。当时代更替,当中国人的眼界更加开阔,进步伴随而来的也有阻挠,这些都严重地危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与和谐,阻碍着我们努力想要向他人敞开心扉,从而使“看客”越来越多。当事态变得愈发复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擦亮双眼,提高对事件的辨别能力,坚守道德与本心,既不被纷扰的世界诱惑误导,走上歧途;也不能龟缩于人后,一辈子做胆小怕事、幸灾乐祸的“看客”小人。坚持做善人,举善行,奉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将优良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事实胜于雄辩,与其在人们背后做只会高谈阔论的“看客”,不如勇敢地用行动说话。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鲁迅.鲁迅小说集《示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3]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