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古学上进行年代分析的重要依据,更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直接反映。汉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且先进。本文对于汉代墓葬中小型墓葬中陶器摆放位置进行浅要分析,旨在归纳和廓清汉墓考古发掘过程中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希望对于汉代考古学在本地区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墓葬;陶器摆放位置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山东地区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代墓葬,这其中大多数为中小型墓葬,这些发掘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汉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粗略统计,山东地区中小型汉墓中出土随葬瓶数达到数万件,仅陶器一项就有大约五六千件[1],因此,对这些陶器的具体摆放位置进行分类统计和一般规律的浅要梳理,有利于推进山东地区汉墓考古的发展,也能透视出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丧葬风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社会现实[2]。
一、墓葬陶器摆放位置的规律和意义
在对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往往占有很大比重,是当时社会生产的直接反映。就山东地区而言,山东发现的汉代墓葬数量多、墓葬形制复杂,根据构筑材料和构筑方式的不同,可以主要分为土坑墓、砖椁墓、砖室墓等几大类,而且这几种墓葬形制又因时地的不同也有所差异,使陶器的排放位置因墓葬形制的不同、地区的差异而有所变化[3]。
土坑墓在山东地区发现最多,分布地域也最为广泛,因地域不同、墓葬形式有所差别,陶器的摆放位置也有所差异,鲁中南地區如枣庄、临沂地区的土坑墓,多有木椁,多见器物箱,陶器多置于其中,而鲁北如淄博、潍坊、济南周围地区的土坑墓,则多见生土二层台、壁龛,陶器多置于二层台或者壁龛中。
而对于砖椁墓而言,分布主要集中于济宁、枣庄等鲁中南地区,鲁北地区数量比较少,这些砖椁中陶器基本置于椁内棺上,且多位于人骨脚部。
但对于滥觞于西汉晚期,流行于东汉时期的砖室墓而言,多见于淄博、济南周围的鲁北地区,而且多为前堂、后室结构,如果后室有壁龛或者器物箱,陶器则置于其中,如果没有,陶器则大多置于人骨脚部位置。
基于以上对于山东地区汉代中小型墓葬随葬品中陶器摆放位置进行的墓葬形制差异和地区分布不同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山东地区中小型墓葬中陶器摆放位置在鲁中南地区多置于器物箱中,而在鲁北地区多见于二层台上,而且大多数都置于人骨脚部位置。这说明,首先这些随葬陶器为实用器,从器型来看多为豆、罐或者是壶,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其实用意义大于祭祀意义;其次,从精神层面而言,这也反映出汉代人对于“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死也”这一逝者灵魂再生观念的深信不疑;在儒家礼制中,本身就有“视死如生,乃礼也。”这样的说法[4]。“往生世界,逝者如生者。”这样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两汉时期,生者尽全力为逝者提供一个与生前世界与整体生活环境相互类似的居住场所,这一点即使是在现代的部分丧葬习俗中也有所体现。
二、墓葬陶器摆放位置的文化因素分析
山东地区的文化被称为齐鲁文化,是以西周初期的鲁文化和思想高度融合兼具的齐文化为底蕴,同时又兼容了东夷文化、薛文化、莒文化和一部分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使齐鲁文化内涵随时代变迁中的战火、会盟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不断融合,一直传播并延续到了汉代时期,使山东地区的汉代墓葬同时兼具了各种文化之中的丧葬习俗。
山东地区的汉代墓葬其自身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其中既有对于历史的继承也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更有对于其他地区在不同文化上的融合与借鉴。基于这样的自身特点,也就充分说明了山东地区的汉代墓葬在其具体的文化因素结构上注定是多样而不再单一的。因此,追溯研究山东地区汉代墓葬陶器的摆放位置具体分析与意义探究,也是对于山东地区山东地区汉代墓葬陶器传统与变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层认识。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探究山东地区汉代墓葬陶器在其自身文化性质上与不同时代、不同区域间的墓葬关系,可以为汉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文化上的研究桥梁,最终实现考古学文化族属的社会性研究目的。
三、墓葬陶器摆放位置与的墓葬等级关系分析
汉代时期的丧葬等级分明,在墓葬中陶器的摆放位置一般也都是由具体的墓葬等级、墓葬形制与墓葬面积大小而决定陶器数量安排的。虽然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风俗习惯影响,但是在相同等级的中小型墓葬中,陶器的摆放情势基本上都是趋向一致的,这些相同等级的中小型墓葬与大型墓葬之间的差异越大,墓葬等级较高的墓葬空间表现上自身的层次感也就越强。另外,在墓葬陶器的具体功能上来看,造型精美的鼎、豆、罐、壶的摆放一般都是在棺外,这样的摆放位置说明墓葬的具体等级应是比较富足的地主或大户人家所属。而平常人家的墓葬陶器则以少数陶器为主。这样的墓葬陶器摆放位置与墓葬等级关系差异主要体现在西汉时期,而到了东汉初期,礼制崩坏直接导致这样的等级制度在极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在墓葬形制、陶器器型以及具体的数量与位置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等级制度不明。
四、墓葬陶器摆放位置的其他墓葬元素联系分析
根据物质形态的角度分析,墓室结构、墓葬随葬品、墓室壁画和墓葬葬具,是一座墓葬的元素构成。而就丧葬制度上来讲,墓葬的元素构成主要有墓室结构、棺椁制度、墓葬形式、墓葬随葬品、壁画图像、器皿文字,以及在墓室空间中未必反映出来的丧葬礼制习俗等元素所构成。人们在普遍上能够接受的一种理论是,某些特殊的功能与意义就在这些元素之中,而其中也大致都与生死观念和相关礼制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理论观点我们也可以这样判断,在这些元素之中,作为随葬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陶器,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部分功能与意义,与其他墓葬元素一起显示出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与生前等级等重要信息,以及汉代人对于天地、生死鬼神和对于死后世界的具体精神认知。比如,在所有的山东地区汉代墓葬中,合葬墓多为一男一女,陶器也多摆放于椁室之间,也充分表现出了当时汉代人对于夫妻之间“死后同穴”的思想追求[5]。
在当时的汉代受社会风气影响墓葬陶器更多倾向于崇尚厚葬,而在具体的墓室画像中所刻画的也多为墓主人的生前显赫事迹。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供给我们墓主人的信息,但是却不能仅凭此来判断墓主人的具体身份。而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墓室中的陶器與墓室形式这些元素在确定墓主人身份及墓葬等级或是财力权势等方面也就提供了更具体的依据。
五、结语
墓室是生者为已经逝去的人所打造的灵魂安息之所,而具体随葬品的数量、种类以及陈列方式等墓葬元素一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墓葬环境。通过对于随葬陶器位置的研究与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文化思想原貌。因此,墓室不只是简单的地下建筑,更是具体人类丧葬行为模式与社会时代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其形式上虽然是逝者的安息之处,但是在实际性的意义和价值上却反映出了当时的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看法与思想认知,在相关时期历史、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历史见证。而墓葬中陶器的具体摆放,则在具象上向我们呈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经济财力、社会权势以及身份等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也是现代考古学在研究与发掘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方向引导。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有着必不可少的具体作用与价值意义,也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存在形式。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丧葬礼仪也不断受到封建礼制思想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由最初仅仅是对逝者所表示的哀思以及精神寄托,逐渐转变为更具有当时社会现象与社会思想的全面性反映。这也是我们对于古代人类在具体生活生产、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重要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3(3):317-346.
[2]张继会.东周临淄齐墓等级变化的考古学观察[D].南京:南京大学,2019.
[3]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形制初论[J].华夏考古,1996(4):87-102.
[4]刘尊志.汉代墓内祭祀设施浅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9,7(1):55-62.
[5]乔小兰.汉代墓葬陶器试析[J].新丝路(下旬),2016(8):150,153.
作者简介:昝金国(1978-),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