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族插画元素与内蒙古城市广场的融合能够反映出城市的特点和风貌。在现代数码绘画技术的运用下,蒙古族插画使城市广场更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蒙古族插画在城市广场中展现出了民族故事和人文历史,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融合牵引着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从单一的城市广场上升到城市内在的深邃性,塑造出城市广场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蒙古族插画;民族广场;内蒙古广场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草原丝路书画艺术专项“蒙古族插画视觉元素对内蒙古城市广场文化形象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Y03)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一)国内外城市广场概述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初期最为原始的广场是由建筑物围绕组合而成,呈现出一个宽敞而又空旷的空间。从广场的起源来看,它的发展始于公元前5世纪,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成型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早期的广场其主要的功能性体现在人们的集会活动及商品的交易买卖,广场的形式感和功能性不够强烈。在此后的发展中,广场成为了城市生活与文化交流的一个聚焦点,是人们约会交友和聚会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专业竞技、公益演讲、节庆纪念等活动的重要平台。著名的雅典卫城(Acropolis)是一个综合性公共建筑群,其广场的功能性体现在政府机构对法令、政策、公告的宣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同样也是人们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一个集市。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广场的功能性更加凸显。由于当时思想文化活动的繁荣,城市中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发展,出现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城市广场,如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和卡比多广场(the Capitol Square)。在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中,古代的广场与现代的广场都是作为大众活动中心而存在,广场的功能与人是分不开的,它是一处具有独特领域的空间,是一个敞开的建筑物,同样也是敞开的一种文化。透过这个空间可以看到城市的精神文化面貌,更能展现出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国的城市广场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模仿苏联,在建筑的构成上追求几何构图,强调严谨的轴线关系,形式较为古板僵化。80年代以后,城市广场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有商业性质的广场也有反映政治的广场,更有大众居民娱乐休闲的广场。
(二)内蒙古城市广场概述
内蒙古城市广场的建筑和装饰运用蒙古族元素较为普遍,比如:将蒙古族的马头琴元素融入到广场的灯柱上,蒙古族哈木尔云纹元素融入到广场的地砖及墙面中,虽然对蒙古族设计的视觉元素运用较为多样,但也较为零散,在具体运用和展现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重新的“打散组合”、进行重构,或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塑造民族广场的形象。所以,重构与组合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当下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蒙古族插画。蒙古族插画的视觉元素、故事性、内容的丰富性与单一的图案相比更具有说服力,其应用范围更广,表现的内容也更为饱满。蒙古族插画在当下现代视觉传达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反映出北方草原上的民族生活面貌,展现蒙古族的生活形态、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等。它以视觉形态的符号依托到内蒙古城市广场中,能够呈现出内蒙古自己的文化脉络,并通过民族的视觉语言表达出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情怀,整体凸显内蒙古城市广场的面貌。
一、蒙古族插画视觉元素与内蒙古城市广场的艺术融合
罗德里戈·佩斯雷·德阿尔塞(Rodrigo Perez de Arce)在《城市的改变和附加的建筑》中指出,城市的不断改造确保了其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场所感,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空间角度而言,元素的積累都逐渐巩固和加强了空间。在城市广场这个空间里,建筑物对人的吸引力排在第一,因为它有具体的轮廓、具体的形象,能够让人直观地看到它并能够进一步理解建筑物所表达的意思。观者进一步所看到的便是建筑物上的插画元素,这些插画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表达的内容清晰丰富,很容易刺激到人的视觉感官,作为城市广场的名片传递到每一个观看者。蒙古族插画的视觉表现力颇为丰富,图形元素与故事情节契合得较为紧密,在载体的应用上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能够融入到内蒙古城市广场中,反映当下时代背景中内蒙古城市的精神文化面貌,展现出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内容,营造出蒙古族城市文化广场的民族感和秩序感。蒙古族插画在绘画选题定位上与其他主题插画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和创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履历有着莫大的关系。蒙古族插画的创作与传播主要以内蒙古地区为主,具有地域性,当下的表现形式以电脑技术为主,通过数码科技手绘技术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结合,并将蒙古族民间故事贯穿其中,通过民族故事为主线表达蒙古族插画的内涵。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达必须通过某种载体进行传达。这种传达首先是基于视觉上的展现,通过视觉图像对眼睛进行刺激,才能够引起大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度,更进一步引导大众读懂民族文化的故事,走进一个民族的心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内蒙古城市广场是以反映蒙古族文化、推动和发扬蒙古族精神的一个空间,民族广场的功能性不仅是综合的休闲娱乐,更多的是一个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特定的民族空间、独具民族特色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广场中能够感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生活情态。比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号召的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的现代民族插画,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广场中进行展示宣传,每一组现代插画都带有浓浓的“中国味”,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符号,展示出了中华民族艺术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下,大众游走于城市广场中不禁会驻足停留,观赏和享受插画所带给彼此的愉悦,透过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插画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力量,提升自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蒙古族的绘画感与城市广场的融合,是虚与实的凸显与辉映,广场中民族化的石雕和地砖、墙壁与建筑,广场空间中蒙古族插画的展示与融合,共同呈现出富有磅礴气势的立体视觉空间。从观者角度来看,色彩靓丽的蒙古族插画所反映出的是人民生活的一面,不论绘画的用色还是故事的吸引度,都使民族地区的城市广场形成了具有独特蒙古族特色的设计风格。
二、蒙古族插画视觉元素在内蒙古城市广场中的凸显
现代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一个大众空间,这个空间的设计能够凸显出城市的整体环境和面貌。环境和面貌不仅仅是指表面看到的干净整洁,或者说是规模庞大,更深层次的是文化内涵的塑造。通过民族文化的表达能够从最根本处展现地方城市的民族面貌、民族形象,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空间,是城市与人的对话交流,是城市与城市的链接沟通,更是城市与世界的融合。内蒙古城市广场的民族化策略在设计师明确的概念下进行表达,提出多种时间和空间的设计与展示方案,比如:以浮雕的图腾柱形式装饰、地标性的人物设计、建筑物上的装饰等。蒙古族插画、建筑物的造型和美学这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实现创意的目的性,在整个广场框架中对元素的表现、概念的传达、内涵的导入进行整合,凸显城市民族广场的文化性。蒙古族插画借助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故事、民族观念与文化,运用特定视觉语言进行表达,视觉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直接展示于城市广场之中,提升大众的民族审美水平,内容与形式的简洁性与城市文化高度契合,展现出当下社会的民族形态。就蒙古族插画而言,其中的蒙古族符号在表形与表意过程中诉说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故事,寄托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理情感。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现代社会,传统民族文化需要创新和重塑,人们容易接受科技化的新兴事物,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更需要融入现代的表现形式。插画的艺术形式感倾向于现代社会下的商业味道,实用的导入性和传播的媒介性较强,在城市广场文化的推动下能够带动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如城市文化的凸显、城市旅游文创的发展、城市视觉文化的塑造,更能够把视觉与消费融为一体,以文化和娱乐的角度建立广场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桥梁,凸显艺术的在城市广场中的重要性。
三、结语
反映本土文化脉络特征的城市民族广场必须以民族故事、人文历史为背景,这是民族文化艺术与城市广場功能的一种融合,表达出了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内蒙古城市广场是蒙古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本土的城市广场是传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形态的一个集合地。因此,有目的性地去开发和创新当下插画艺术形式,运用蒙古族插画引导公众的视觉,提升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从单一的城市广场上升到城市内在的深邃性,才能使广场变得不再僵化,以独特的民族视觉审美展现出内蒙古城市广场的独特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欧阳丽萍,谢金之.城市广场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0.
[2]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学出版社,2008:219.
[3]白淑兰,张秀卿.蒙古族文化元素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05-207.
[4]闫启文,刘亚林.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2012,(9):119.
作者简介:张磊(1988-),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套学院艺术系教师,现代插画设计师,研究方向: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