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人们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各种思想观念以及作品均被后世所传颂、发扬,他在潮州任刺史时也给潮州当地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不断传播,在官方、士子、黎庶的敬奉下,甚至形成了“幼童能诵鳄鱼文”“于今山水皆姓韩”的盛况。笔者针对韩愈朴素的价值观、思想观以及其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韩愈;文化民俗;生活观;启示;影响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韩愈(768-824年),河南安阳人,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反佛而被贬至偏远的潮州担任刺史,无论是其作品和思想还是任刺史时的行为,均给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影响。韩愈的思想、作品历经时间考验及民众们的传承,其价值得到了重构,成为了一些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文化瑰宝。
一、韩愈生活观所产生的现实启示
(一)勤奋好学
韩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经。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出处自:韩愈《符读书城南》)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之所以会成为有成就的人,主要是由于肚子里有学问和诗经。勤奋读书学习,肚子里才能有知识,不勤奋读书学习,肚子就是空的。因此,韩愈认为成功无法离开勤奋的学习,韩愈将自身的经验概括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古今中外勤学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匡衡凿壁通光、余秋雨手不释卷等,都证明了韩愈提出的“勤学”观念:人的成就不仅仅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后天的努力也非常重要。不管是多有天分的人,都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不断积累,这就是韩愈提出的勤奋好学带来的现实启示[1]。
(二)人生价值观
在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提到了三类人:一类是在朝堂上发号施令的人,一类是投机取巧、圆滑世故的小人,最后一类则是不求闻达、“穷居而野处”的自由人。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韩愈最崇尚的是最后一种人。“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同时,韩愈也提到了这样的观点:“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意思是: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结合韩愈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虽然韩愈非常向往自由,但仍然不甘心只做隐士,心里期盼为民为国奉獻自己,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不愿意做卑躬屈膝、投机取巧的小人,更不想学习李愿的做法,因此只能隐居于山林。
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想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来说,要怎么将文人这种渗透于骨子里的清高特质通达地去处理好和运用好,既在思想上保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在行为处世上又能摆脱高傲、不合群,在这方面韩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三)情欲方面
韩愈在《原性》中曾经提到:“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在韩愈看来,“性”属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能影响人的道德品质,但“情”属于人对外界进行接触之后所产生的,和“性”完全不同。因此,“性”和“情”属于两种概念。尽管韩愈曾经提出:“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也就是人们在表达情感时能看出人们的品性,人的情感中也能看出人的性质,然而仅仅需要“动而处其中”,便属于上品。因此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的抒发对于人们而言非常多见,不管是抒发哪一种情感,只要处于正常范围内,便不会对人的品性产生影响,性和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中,韩愈提出性和情的分离,因为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注重“情”,这和佛教里的“灭情以见性”恰好相反。《韩愈评传》提出:“当时人们讲人性的时候,都受到佛教人性论的影响,宣传灭掉人的情欲,恢复人清净的本性。而韩愈则通过包含情欲的人性论来和佛教理论进行对抗。”在韩愈看来,灭情欲是毁人性的做法,这对于如今的人权保护和伦理道德观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启示[2]。韩愈反佛教的理念和做法,导致后来其被贬至潮州作刺史,因此,也对潮州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四)为官从政方面
韩愈在《争臣论》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这是韩愈在二十五岁刚登进士第时,有感于当时任谏议大夫的阳城所作所为而提出的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他对阳城的“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提出了批判,而他在潮州的执政中也很好地将“在其位谋其政,死而后已”付诸在实际行动中。韩愈尽管在晚年被贬潮州,且他十二岁的小女儿不幸死在了贬途之中,他带着这双重的打击,在来到潮州短短的八个月任上,驱除鳄害、释放奴婢、关心农桑、延师兴学,政绩斐然,以至于潮州的山水为他而改姓为韩,江改为韩江,山称为韩山。宋代的潮州通判陈尧佐在潮州首先倡建韩祠,并将韩愈立为施政楷模,而后慢慢上升到了韩祠的兴废,乃“世道盛衰之攸关,吏治得失之所系”(现韩祠中《重修韩公祠广济桥碑记》)的高度,开创了潮州人崇韩师韩的新篇章。
二、韩愈对民俗所产生的启示和影响
(一)韩湘子和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潮州城东,横着一条汹涌的大江,百姓入城只能依靠摆船而过,很不方便。韩愈为造福百姓,只得叫来自己的侄孙韩湘和法力无边的广济和尚帮忙造桥。韩湘即八仙中的韩湘子,他与广济和尚二人商议,韩湘建江之东段,广济和尚建西段,由两边向中心合拢,看谁建得多、建得好。当夜,双方都各施法力,大显神通。一方将石头变为羊只,一方将石头变为猪群,赶往江心,化石成桥,凌晨之时,一孕妇走来江边,二人大道不好,如仙法被冲,便要失灵了,而江心还有小段桥面没连接,韩湘急忙将手中笛子往江中一抛,化成十八条木船,而广济和尚将手中禅杖化成大藤,系住木船,接成中间浮桥,将大桥连接起来了。当地人为纪念仙佛造桥的功绩,便把这条桥称做“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其实广济桥是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由太守曾汪首建,当时只在江心立一石礅,往二岸连木船,往后的潮州太守们不断地以增加桥礅、减少木船的方式来增修大桥,经过近三百年的时间,才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景观。
尽管仙佛造桥纯属子虚乌有,但传说是美丽的,它亦从另一侧面表达了潮州人对韩愈的“信之深,思之至”,所以也就不必太过分地计较其所以然了。
(二)专祠和“韩木”
在潮州任职期间,韩愈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而修建了专祠,将韩愈供奉了起来。在当地,但凡有水灾、旱灾,都会前往祠堂进行祈祷。韩文公祠旁边的一棵橡树,也因为是韩愈亲手种植而名为“韩木”,成为信奉的祥瑞之物,以它开花的繁稀来预卜潮州科考人数的多寡。如今,该祠堂的规模、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名声亦更为响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三)金沙溪
据说唐时磷溪镇一带内涝严重,经常患水灾,导致大片农田受浸失收。韩愈亲临视察后,便率众开凿金沙溪排涝,并在下游建了龙门关水闸,“凡四墩,为门三,长六丈五尺,中广一丈四尺,设闸板以备蓄泄。” 从而解决了八个村的水患之困。后来,为了纪念韩愈興修水利的功绩,磷溪镇山前片八个村的村民便联手在后洋堤村的堤顶(龙门关外)兴建了韩文公庙,以示缅怀,而金沙溪亦称“韩公渠”。至今磷溪镇美堤村、仙美村、古堤村、后洋堤村、内坑村、饶砂村、寨内村八个村庄,仍保留着每年九月初九日祭拜韩愈的习俗,用最淳朴的民俗形式来表达对韩愈深深的感激和缅怀。祭典当天,在外工作的村民都会赶回村里祭拜韩文公,场面相当热闹。
三、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韩愈作为我国唐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不但关注民生,同时拥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所以,韩愈的作品以及思想观念也属于一种文化资源,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潮汕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现实启示,带来了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杜兴梅.从《鳄鱼文》看潮州地域文化对韩愈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39(5):35-43.
[2]杨晓英.“道统说”到“气本论”:韩愈和张载反佛思想的逻辑进路[J].新西部,2018(15):94-95.
[3]李金松.文撷八代之精——互文性视野下韩愈《进学解》的文本解析[J].写作,2019(5):57-63.
[4]赵松元.论韩愈谪潮对潮州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3):39-45.
作者简介:李春(1969-),女,广东省潮州市,汉族,文博馆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韩愈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