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素材改编电影的新趋势

2020-07-04 02:11王泰睿
今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王泰睿

摘 要:盘点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票房头牌和“热搜话题”电影,其中以社会重大新闻或以“微博话题”事件为素材原型改编的电影异军突起,不仅抢占了舆论的势头,在票房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成绩。而在该“暖流”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在完成着某种融合和突破,本文以《人山人海》和《追凶者也》为例,言说其背后的“暗流”涌动。

关键词:真实事件;商业电影;电影市场;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119-02

一、新闻素材改编电影的现状

《人山人海》(导演:蔡尚君)与《追凶者也》(导演:曹保平)两部影片都是基于2007年“贵州水城县五兄弟万里追凶一案”改编而来。而两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叙事视点、时空设置以及镜头语言却截然不同,前者大量长镜头段落的使用、灰暗压抑的影调、叙事视点单一使得影片难以迎合国内大众的审美需求;而后者段落式的叙事、诙谐的情节设计、荒诞风格呈现,以“荒诞现实主义或黑色犯罪悬疑片”的名号加持,使得该影片更适合国内电影市场。

《人山人海》作为20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而一跃成为年度爆冷片,却在国内反响平平。然而五年之后曹保平执导的《追凶者也》,却在同期《大话西游3》《反贪风暴2》《七月与安生》等一系列热卖电影的挤压下仍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成为了“豆瓣2016年度的华语高评分电影”。当然,这受到了国内电影观众的口味与需求、发行方运营、演员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然而票房并不能作为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的不同结局所带来的思考,即以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事件为原型的改编电影,可以走向“电影节”,也就是以一种“艺术片”“纪录风格电影”呈现,另外一个方向则由商业片的模式制作完成。前者除了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以外,并未获得更多成功。与之相反的是,后者因其作为商业片的成功运作,而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然而,两者于电影市场中不同的“结局”值得讨论,当新闻素材或事件是否以商业片制作模式来改编,这一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现象即以新闻改编而大获成功的佳作或人气电影,是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亮眼”表现。例如,林超贤导演根据2011年湄公河大案为原型制作的《湄公河行动》将高票房和高口碑纳入囊中,而后,其根据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为原型制作的《红海行动》更是获得了奇高的票房收入和热门话题,一时成为年度热门影片。由林超贤金牌制作团队的第三部根据“真实海上救援”为素材的改编制作,即将在2020年上映的新作《紧急救援》,或许会成为年度票房的角逐者之一。同样,《烈火英雄》《中国机长》,以及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等影片都是根据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且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一系列的新闻素材为“底料”制作的电影似乎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而这一“电影现象”的浮现绝非偶然。与此同时,从一系列新闻改编电影的出现,可以看到在电影市场上一种新的电影生成模式显现,同时在此热潮背后裹藏着中国电影市场上新的活跃因子。

二、电影市场内部新因素的出现

笔者认为,当前电影市场已然呈现出新的“活跃因子”,一方面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突起与壮大,将新闻事件托以强劲的动力纳入文化市场,如戴锦华所言:“粉丝、同人文化早已被纳入了文化工业之中,因此我们不再能简单地区分文化产品产业链的上下游、生产者与消费者、作者与读者……英文中的一些新词,如playbour、prosumer,即我们所谓的数码(游戏)劳工、生产-消费者也因此出现” [1]。现今的电影制作对于“网络热搜”“舆论热点”已然无法回避,一定意义上是否影迷=网民,这或许值得吟味。这一新的文化群体是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制作方所无法忽略的重点“关怀对象”。在此意义下的电影市场自然也与网络空间捆绑/联姻,而新闻事件/“热搜”话题这一满足众人胃口的大餐自然成为了争相开刀的“网红菜品”。

另一方面,在主旋律电影的热映下,在“去娱乐化”的背景下,电影观众的口味不断发生变化,从追求“玄幻”“搞笑”到“生活真实”“黑色幽默”,实则进入新的“娱乐”时代与“消费”时代,姑且称为娱乐时代的“高级阶段”,在两股势头的呼应下,内地导演似乎寻找到新的策略/捷径,即在商业片制作与新闻事件/热搜话题的融合,或曰披上新的外衣,而这一趋势是否可延续或可看好,俨然是亟需探讨和深思的。换个角度理解,商业电影的演进与蜕变其实或多或少地被受众/观众所左右,从这个层面恰恰印证了吉尔·内尔姆斯所言说的:“观众之所以能被影片所吸引,一般都是出于叙事、类型和明星期待有关的相似理由——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该影片事先的‘允诺从总体上确立了下来……电影的运作往往会激活一种为观众中每个人熟知的程序系统——不管我们将其称之为认知程序的运作也好或是运动感觉机制也罢” [2]。

与此同时,如《人山人海》,并未完全以商业电影制作模式运作的电影,或许是另一个侧面的反映。换言之,一方面当“事件”电影走向商业化的制作道路,获得高票房、高人气;而在另一方面,由独立导演操刀的非热门电影是否会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当观影口味重新被满足,新的文化群体是否已然被重新“塑造”,也许这一问题是中国电影市场所遮蔽的新的问题。借用戴锦华所言“人们在有意无意间忽略的,正是不同脉络间的大众(小众)文化已经以资本为中介多重互动并渐次融合、再度分层,其社会功能角色已经由填充真空,构造飞地,发展为自觉且有效地承担起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直到印证了新的社会文化霸权的全面确立”[3]。于此,当观影大众新的需求得到满足或成为主导的同时,势必会推动新的文化群体再形成与完成。以新闻或“热搜”话题为素材/原型的电影(或影视)的制作改编,只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市场、观众三者之间的“调和”效果,而非现在炙手可热的众多电影的讨论/评论中,将一系列中国电影戴上“现实主义”“首部现实主义”等帽子,并非是否定或质疑这一现象的正确与否,而是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此类电影作品。

三、结 语

总的来说,当下的新闻改编电影大多是商业电影的一种新形式,即借用“真實”事件的外衣,其内核仍然是不变的传统类型片的叙事模式和电影语言,然而这一策略的成功,势必会对观众的审美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对“现实主义”误读的产生,这是需要警惕的一点。当然也需要其他非商业电影导演在新闻改编这一道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使得新闻改编电影类型片走向多元化的道路,而不至于处于被电影市场冷落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王炎.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64.

[2](英)吉尔·内尔姆斯主编.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203-204.

[3]戴锦华.隐性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95-296.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