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养出来的乡村非遗文化有着特定的价值归属、情态理念,充满着“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块瑰宝,而曲艺文化又是这一瑰宝中蕴藏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怀的重要结晶。工科类高校人文资源整合相对不足、人文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人文功能发挥相对薄弱,高校师生通过观摩、体味、赏析曲艺精品力作,繁荣校园文化,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的曲艺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高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底气,让曲艺成为大写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曲艺文化;活态传承;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一、曲艺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独特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千百年来,曲艺文化靠着口传心授的方式薪火相传,较好地保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本色和育人价值。而曲艺文化的最大特质是自然、淳朴的文化品格,它所蕴含的静谧是历代人们的精神原点,这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曲艺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在融会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润泽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青年成长需要曲艺文化的陪伴,以提升青年人文修养
曲艺文化中蕴含的“百善孝为先”“忠孝礼仪”的思想,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秩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青年所处生长环境不同,接收的社会思想观念不一,而当代青年的成长绝大部分又脱离不了网络文化、尖叫文化的影响和侵蚀,高校青年学生的规矩意识和诚信体系更有崩塌之危,价值观念和利己主义有扭曲之险。唤醒当代青年对优秀曲艺文化的重新认知,在领略曲艺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汲取优秀曲艺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升人文修养,使自己的内心有力量、有底气、有信仰,相信这也是对曲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绝佳路径。
(二)青年成人渴望曲艺文化的浸润,以增强青年生命底气
优秀的曲艺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更是增强青年生命底气的绝佳教材。曲艺文化虽有“传统”“乡村”“非遗”等标签,但它绝不是“现代”“文明”的对立物,而是应当与当代青年的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辨识度,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成为中国青年学生破解青春藩篱、人生困惑的秘钥。
二、曲艺文化在工科院校活态传承的现状和困境
某种意义上讲,工科院校对人文资源的渴求度远高于其他专业类院校,是曲艺文化活态传承的全新领域。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以及社会和文化的迅猛发展,曲艺的活态传承和发展显得疲乏不前、后劲不足,特别是在近几年自媒体、全媒体及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不断呈现社会化、开放性的长尾效应。
在这个活态传承繁而不荣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弊病。
(一)边界模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呈现不可逆的态势,外来艺术形态大量涌入,对传统的曲艺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文化融合所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严重影响着曲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随着日常生活行为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传统曲艺文化的秩序渐渐被打乱,文化的边界日益模糊。而高校校园文化大多高贵典雅、大气十足,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经典的文化资源、精美的图案注解,但校园文化中出现的曲艺文化形态,有的与戏剧表演杂糅,甚至为了制造不纯正的快乐而出现“三俗”手法,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胃口”,也无法“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曲艺文化的传承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边界。
(二)群体游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师生对于曲艺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既是审美价值的鉴赏和辨析者,也是艺术功能的重要受益者,更是传播的有力推动者。而如今,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冲击,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效益的不良倾向,对于短频快盲目接纳和非理性投入的青年学生,无法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接纳、传承曲艺文化,而单靠曲艺文化传承者难以形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的良好氛围。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切实的努力。
(三)路径单一
近年来,曲艺文化尤其是乡村曲艺文化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导致曲艺文化难以焕发二次生命,同时以口语说唱叙事的传统曲艺形式顽固地守着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很难与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青年同频共振。曲艺的命脉在于烟火气和人情味,应适度摒弃“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的传统表达,开辟当代广大青年最关心的主题、题材和符合他们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并能提高他们精神境界的高质量的表现路径。
(四)美感不足
新时代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而五育之中唯“美”主情。通过欣赏、体味优秀的乡村曲艺文化,在丰富青年学生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心态和判断力。但是,传统曲艺的相似雷同的故事情节、远离生活的情感表达、高度大我的价值推崇,无法真正展现曲艺文化独具乡村特色的神韵之美,难以让高校青年深刻体验其内敛含蓄和隐晦厚重,更难让青年学生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自信。
三、曲艺文化在工科院校活态传承的融合考辨
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是基于自我兴趣、自发形成、接受高校各级团委指导的自主管理的学生群团组织,具有组织锻炼综合能力、培养集体观念、涌现创新理念、活跃校园文化等作用。因高校青年学生既看不到优秀曲艺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也不愿意对优秀曲艺文化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考察,导致以优秀曲艺文化为核心发展要素的学生社团在工科院校中是高冷物种。
(一)先抱團后取暖,争做曲艺文化的传播者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曲艺文化传播亦然。要以全国高校大学生曲艺社团联盟为载体,构建全国高校曲艺社团的命运共同体,加强高校曲艺社团间的共享、共进和共赢,结合时代特征抱团取暖,共同商讨如何通过行政、专业、地方“三足鼎立”,打好当下高校曲艺传承弘扬的“脱贫攻坚战”;共同探讨如何找到曲艺社团发展和高校立德树人的“黄金分割点”,努力使曲艺文化在工科院校活态传承形成良性的生态链闭环;共同研讨如何借助高校天然优势,发挥青年学生创新、研究能力,使优秀曲艺文化扬长补短,争做曲艺文化的传播者。
(二)先创新再创造,争做曲艺文化的传习者
创新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大胆地试、勇敢地闯,通过当代青年的视觉深入阐发曲艺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结合本土实际创新创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保持一颗利他心,在明确世界观的同时找到方法论;以校会合作为突破,形成乡村曲艺创新创造的全新液态拓荒,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备好自留地;以创作研究为载体,促使高校学生“走走看看”的价值最大化,盯紧大棋盘的同时打好小算盘,争做曲艺文化的传习者。
(三)先继承再弘扬,争做曲艺文化的传承者
面对曲艺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有扬弃、继承的基础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优秀曲艺文化的本源继承创新,从“会站会看”的程式化模仿,到“无中生有,有中生相”的体验式传承,从“下里巴人”的门外汉感受到“学艺先学德”实质性认知,一步一步踏实中华优秀曲艺文化的传承长征。两者的“艺”和“术”趋于同致、同质、同志。曲艺要讲究,绝不将就;教育要信道,更要明道,不论是讲台或是舞台,最高境界均是忘己名、忘己貌、忘今日、忘贵要,于是固本培元,笑啼皆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高校是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恢复乡村文化的主体——农民的自信。而新时代,多数农民子弟已进入高校学习深造,通过对曲艺文化的重新定位、挖掘、传播,将优秀的曲艺文化在高校中加以传承弘扬,让更多的青年人熟识,以推动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留住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参考文献:
[1]郑太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
[2]郑东来.大学生审美情趣与曲艺艺术关系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2.
[3]暴楷静.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曲艺在大学校园中的推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8.
[4]褚米兰.新吋代传统曲艺传承创新的绍兴实践[J].曲艺,2019(1).
[5]党铁九.以相声为例看曲艺的传承和创新[J].曲艺,2018(11).
[6]杨娟,王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困境分析——基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视角[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
作者简介:吴伟泉(1988-),男,汉族,浙江绍兴,助教,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