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陈皓
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机构成立后,通过“政府赋权、企业赋能、协会赋势”,按照“当好四员、扩大两圈”的发展思路,通过承担管理咨询项目、技术成果交易、技术委托研发、产权入股、检测认证服务、政府资助或企业捐赠等形式实现自我造血,高效服务于集群相关企业和组织,促进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做优。
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是在一定区域内,与特定先进技术相关的若干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围绕共同目标,共生形成的组织高度网络化、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具有强大包容性和根植性的产业网络。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代表一国战略、优势产业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最高水平,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涵之一。而产业集群作为一个高度网络化的产业组织,核心应该是推动集群组织变革,通过设立能够推动集群成员间竞争与协作的集群促进机构,推动集群形成技术共生、利益共享、组织共治的集群网络化发展格局,增强集群的“网络化”和“根植性”属性,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手段。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时指出,“要加快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为抓紧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株洲市组建了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积极探索以产业链的思维来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集群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株洲目前已经集聚了设计与研发、装备与制造、工程设备与材料、营运与安全维护等轨道交通领域的所有门类,构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和整机总装、核心部件及配套部件制造与研发的黄金产业链,成为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基地,是闻名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更是代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产业集群优势非常明显,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中高端。
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 运营模式特点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先进经验,集群促进机构采取政府引导、自愿组织的方式,依托社会组织、骨干企业或其他机构,探索成立的新型、非营利独立法人机构。其核心要义在于,集群促进机构是一种新型的民非机构,发起人应具有代表性,不得为公民个人发起成立,也有别于“块状经济”下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或“园区经济”下的管委会等组织,它根植于集群地方产业特色和历史文化,聚焦某一行业领域,在政府引导下组建成立,既不收取会费,也不单纯靠财政资金补贴,其本质还是聚焦“促进”二字,通过创新运营模式,促进自主创新、促进集群发展、促进机制转换,实现沟通交流、监督激励、协调管理、国际合作等功能。其在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具备两大特点:
一是在组织层面,集群促进机构是非政府、非营利的独立法人机构,其发起单位应包含行业领军企业、知名大学、金融机构、行业组织等,能够实现自我造血与持续经营,并在集群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在运营层面,集群促进机构的举办资金,不同于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其本质是一种捐赠行为,其根本属性是非营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集群促进机构不能盈利或者没有盈利,只是盈利后不能向发起人分红,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盈利仍需持续用于促进机构的扩大再生产或者公共服务能力的再提升。
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机构 組建及架构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先进经验,2019年5月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机构——株洲国联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国联中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国联中心+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平台公司”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组织章程,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了理事会决策制、经营团队负责制、专家委员咨询制“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涵盖核心层、管理层和专家层。
核心层由集群内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主体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组成,经民主推荐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设5名、监事设3名。
管理层采取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一名主任、若干名副主任组成,下设秘书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包含综合部、技术部、市场部等,具体负责国联中心相关职能管理;秘书处主要负责对接产业联盟、协会和平台公司等,推进项目实施考核评估。管理层通过市场化选聘产生,对国联中心理事长负责。
专家层采取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形式,是国联中心的决策参谋顾问机构,依据国联中心的定位和目标,系统分析研究产业布局、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基础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或建议。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刘友梅院士和丁荣军院士担任,并聘请龙头企业总工程师为副主任、产业链相关单位技术专家为委员。
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机构运营实践
国联中心成立后,在政府和相关龙头企业的支持下,通过“政府赋权、企业赋能、协会赋势”,按照“当好四员、扩大两圈”的发展思路,通过承担管理咨询项目、技术成果交易、技术委托研发、产权入股、检测认证服务、政府资助或企业捐赠等形式实现自我造血,高效服务于集群相关企业和组织,致力于把国联中心建设成为公共服务示范点、产业发展助推器、创新人才集聚区、关键技术策源地,促进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做优。
全方位整合资源
把握发展趋势,当好“领航员”。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在株洲市委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组建成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搭建“党建引领、共建共享、产业衔接、融合发展”的工作体系,推动集群资源整合和共享,强化成员之间沟通交流与协同配合,形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合力。二是突出规划引领。聘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智库编制《湖南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规划(2019-2025)》,细化“两图”即产业链现状图和全景图,明晰产业链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三是坚持市场引领。国联中心根据组织章程,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理事会决策制、主任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行业SWOT分析,开展风险识别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推进政企联动,当好“联络员”。国联中心按照产业链思维,系统整合产学研用政金商资源,推动各方共商共建共享。一是建体系,系统整合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资源,完善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决策咨询体系和议事协调体系,组建成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领导机构,由市委书记担任链长,龙头企业董事长、银行行长、高等院校校长担任副链长,国联中心主任担任链办主任,形成产业链长抓统筹、龙头企业董事长担任联盟理事长促配套、银行行长帮融资化解企业融资难题、高等院校校长领衔科技攻关的“四长”联动推进机制。二是解难题,编印一个“资料包”,把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招商图等情况梳理出来,报领导、送部门、达企业,及时掌握并解决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关困难和问题。三是强调度,实行分级调度机制,建立“一单四制”,即问题清单,台账制、交办制、督办制,销号制,组织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依托平台公司,当好“服务员”。一是让龙头企业安营扎寨,推进集群做大。联合产业链企业拓展维保服务、咨询设计等上下游产业链,完善集群产业链条,探索政企共建、工程总包模式(项目基建联合体),走出一条集设计、施工、产品采购、运营维保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并将有关核心部件技术向其他领域延伸,实现轨道交通路内路外双轨发展。二是让配套企业借梯登高,推进集群做优。依托工业互联网和区域链技术,构建“龙头企业+创新中心+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产业生态组织系统,先后组织实施27个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大力发展微笑曲线两端的咨询设计、检测认证、物流等服务型制造业,积极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和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研究院,推进建设智轨云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远程运维保障等平台,助力创新型产品推开通向最终应用的大门。三是让中小企业抱团取暖,推进集群做强。依托主机企业,围绕轮对、车轴、车门、贯通道、空调等关键零部件,进一步提升集群内部配套能力;依托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联盟,从政策解读、技术咨询等入手,定期举办“技术大讲堂”和“博士大讲堂”系列特色培训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的人才交流阵地,为集群中小企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将株洲田心确定为永久会址,筹建轨道交通“海外仓”,积极支持轨道交通抱团出海。
布局产业链条当好“战斗员”
一是抓扶持,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一链一策”帮扶产业发展,通过打通各创新链条,促进集群企业合作交流能力。二是抓企业,紧紧依托龙头核心企业,紧盯国内外有影响力、有核心技术的优质供应商,引进一批轨道交通關键零部件配套,集中力量培育打造百亿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优质中小微企业队伍。三是抓项目,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新基建”项目铺排窗口期,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更多的项目进“笼子”,同时抢抓央企混改机遇,以资本入股参与混改,不断地实现延链、补链、强链。
依托协会联盟优化产业生态圈
扩大集群朋友圈,构建最广泛统一战线。以促进机构(国联中心)为内核,打通集群内“产学研”合作渠道,组织集群内成员单位,围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等,有效解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研发和产业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跨越“死亡之谷”。以行业协会为中环,加强集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助合作,弥补促进机构辐射面的不足。以创新联盟为外圈,通过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联盟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组织成员对外宣传、联合参展、国际合作、人才引进、咨询服务等,实现抱团取暖。
共建产业生态圈,构建集群命运共同体。以创新维为纽带,推动校院企地联合创新。依托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南方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国基检测认证中心、减振降噪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与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共建新一代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平台群。以要素维为支撑,推进资源精准配置。发挥促进机构和平台公司的优势,探索以投代补、以奖代补等手段,扶持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通过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柔性引进人才、推动院士培育工程等,推动轨道交通领域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并在用地、用能、环保方面,因地制宜,施行精准要素匹配。
思考与建议
以新机制为核心探索多种促进机构组建模式
集群机构并没有统一的组建方式,建议因地制宜,以新机制为核心,以促进机构的定位与内涵、具备核心特征和功能作为评判标准,探索多种形式的促进机构组建模式:一是改制模式,即在既有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突出的产业集群区域,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改制,优化完善组织架构,改变传统层级管理实行扁平化管理,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促进机构的功能。二是剥离模式,即通过将政府部门负责的公共服务的职能等进行剥离,实行市场化运作,明确促进机构和政府与企业的边界,进一步整合归并内设机构,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三是新设模式,即推动集群内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主体,建立从核心层到管理层的分层次组织架构。
以“三赋”为手段强化促进机构自身能力
通过“政府赋权、企业赋能、协会赋势”的方式赋予促进机构相应的事权,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一是政府赋权,当好“黏合剂”角色。通过参与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申报评审调研等方式,组织举办相关学术会议、论坛、培训等活动,将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政府的政策导向进行有序衔接,开展项目申报和政策制定调研工作并提出意见建议,做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同时依托产业链联合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凝心聚力作用,在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选优秀企业家等工作,征求促进机构的意见,不断提升促进机构话语权。二是企业赋能,当好 “牵线人”角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把分散的资源和单个企业整合起来,加强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平台共用,畅通产业链企业之间供需对接,促进企业间合作和抱团发展,减少集群成员和潜在合作者的交易成本,共同防范发展风险。三是协会赋势,当好“代言人”角色。充分发挥产业协会所具有的对市场信号敏感、对市场反应敏锐、对行业政策熟悉、对行业趋势了解等独特优势,立足自身角色定位,根据行业发展要求,以会员需求为导向,发挥独特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研究制定自律规约,营造彼此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集群文化。规范会员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促进竞争性企业间的合作,引导经营者依法竞争,推动集群成员达成共同目标和统一行动,自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