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 高岩升
据报道,6%~21%的心血管外科患者(如冠心病、瓣膜病和主动脉瘤)存在颈动脉狭窄[1,2]。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S)患者的年卒中风险为0.6%~1.3%,而伴有ACS的患者围手术期卒中风险增加1.5%~9.0%[3,4]。但与ACS相关的脑梗塞的风险是否增加还存在争议,如一些报告指出脑梗塞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5,6]。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被认为是继发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7,8],先前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ACS与同侧脑梗塞的高发病率相关[9]。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检查中发现的ACS患者发生脑梗塞和死亡的风险。
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间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短轴二维超声图像对狭窄区域的评价中,颈动脉面积狭窄达50%或以上的心脏病患者被纳入研究系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颈部斑块的MRI检查。患者的基线资料见表1。
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扫描范围为颈动脉分叉上下3 cm。颈动脉斑块信号高低评价均以同侧胸锁乳突肌为参照,扫描序列及主要扫描参数如下。常规序列:3D⁃TOF(TR 20 ms,TE 6.5 ms,层数48)、T2 WI(TR 4800 ms,TE 50 ms,层数 16)、T1 WI(TR 800 ms,TE 10 ms,层数16)、PDWI(TR 4800 ms,TE 10 ms,层数16);3D⁃MPRAGE序列(TR 8.8 ms,TE 5.3 ms,层数48);DWI序列(TR 2500 ms,TE 46 ms,16层);体素1.5 mm×1.5 mm,矩阵为250×192。横截面TOF⁃MRA上的斑块内高强度信号被认为是IPH的征象。
①首先通过病案室临床病例收集纳入研究系列患者:颈动脉面积狭窄达50%或以上和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②记录门诊复查和住院登记关于患者就诊和再入院的临床资料;③患者电话联系;④记录随诊过程中颈动脉超声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⑤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则诊断为脑梗塞,并经神经科医师及相关检查确诊;⑥仅发生在颈动脉狭窄侧的脑梗塞被确定为同侧脑梗塞;⑦死亡定义为任何原因;⑧收集资料截止时期为2019年11月1日。
表1 同侧脑梗塞和死亡患者的基线特征
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采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分析以确定与术后脑梗塞和死亡率相关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晚期存活率。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总结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共收集到资料比较完整的病例110例,包括84例男性和26例女性,其中包括16患者IPH患者。随访时间3年。术后发生同侧缺血性脑卒中10例(9.1%,表2)。5个病人(4.5%)在手术后30天内发生脑梗塞。6个病人(5.4%)术后随访心血管手术后同侧脑梗塞。共12例患者(10.9%)在随访期间死亡,死因是与心脏相关的疾病。
表2 斑块内出血临床结果
在对同侧脑梗塞的单变量分析中,IPH、面积狭窄和PSV与随后的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P<0.05;表1),其中IPH和PSV与同侧脑梗塞有显著相关性,HR分别为 21.31(95%CI:5.14~76.08,P<0.001)和1.01(95%CI:1.002~1.013,P=0.011)(表3)。
表3 脑梗塞的多因素分析
对于死亡原因,单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血脂异常、肾功能不全、房颤、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新发脑梗塞、IPH和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死亡率相关(P<0.05;表1)。多变量Cox风险分析显示血脂异常(HR=0.256,95%CI:0.049~0.789,P=0.035)、冠心病(HR=3.929,95%CI:1.437~15.445,P=0.009)、外周动脉疾病(HR=2.443,95%CI:1.121~6.386,P=0.039)和IPH(HR=4.262,95%CI:1.481~11.767,P=0.016)与死亡率相关(表4)。
表4 死亡率的多元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伴有ACS是脑梗塞和死亡的危险因素。16例IPH患者中有6例(37.5%)发生术后同侧脑梗塞,这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但有6例(6.4%)死于非脑梗塞。IPH也被认为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也被认为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10,11]。IPH是由斑块内脆弱和扭曲的新生血管破裂引起的,并导致斑块不稳定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这由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获得的斑块标本证实。MRI检测出IPH的灵敏度较颈动脉超声和增强CT高,文献报道达到 90%[13,14]。因此 MRI检查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
在本研究中,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同侧脑梗塞的发生率为9.1%,略高于文献报道[15]。IPH患者围手术期同侧脑梗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PH患者(表2)。由于IPH也是同侧脑梗塞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发现IPH的患者中,围手术期颈动脉血运重建可能会降低围手术期同侧脑梗塞的风险。然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发生的卒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所有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部位的同侧发生率为40%~50%,实施颈动脉血管重建术的效果有限[16]。
IPH伴心血管手术的狭窄颈动脉再血管化的决定必须是个体化的,并基于谨慎的临床判断。在这项研究中,根据多变量分析,除IPH外,其他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这些因素反映了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这类问题已由相关文献报道[17]。
颈动脉超声中PSV升高被报道为ACS相关的同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9]。随着PSV的增加,ACS相关的脑梗塞的风险往往升高,这种风险尤其是在峰值收缩速度为150 cm/s或更高时增加[9]。在本研究中,PSV达243 cm/s显著增加了脑梗塞的风险,因此,ACS的严重程度被认为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