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连
(钦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钦州 535099)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因各种相关因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引起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2~3d会出现黄疸,7~10d即可消退,此为生理性黄疸,单纯由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导致;黄疸逐渐加重、出生后数周内才出现黄疸或消退后又出现这三种情况即为病理性黄疸[1]。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神经性病变,故该病的护理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纳入40例2018.01~2018.12本院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开展研究,列为研究组,纳入40例同时期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列为对照组。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2:18、21:19;年龄分别为15~45d、18~45d,均值分别为(29.86±3.05)d、(30.25±3.10)d。两组基础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相关因素分析:统计所有患儿的出生资料,分析相关因素主要有早产儿、剖宫产、母乳喂养、胎膜早破、使用催产素、溶血症。
(2)护理对策:①心理护理:向患儿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并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提高家属认知度;加强新生儿黄疸护理的宣教;与家属交流,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安抚与疏导;指导家属多与患儿进行交流。②母乳喂养干预:指导患儿母亲正确母乳喂养的方法;鼓励产妇增加喂养次数;嘱产妇保持心情愉悦;为产妇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指导产妇进行自身观察,包括乳房充盈情况、乳头活动度等;乳房过度充盈时适当进行按摩。③光照疗法护理:光疗时注意眼部、会阴部的保护,其中眼部可用合适的眼罩遮挡;及时补充水分;动态监测胆红素水平。
分析相关因素;观察研究组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
本次研究中数据计算采用SPSS19.0软件,以“x2”、“t”对检验结果进行表法,“%”表示为计数资料、“±s”表示为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早产儿、剖宫产、胎膜早破、使用催产素、溶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 早产儿 剖宫产 母乳喂养 胎膜早破 使用催产素 溶血症对照组 2(5.00) 3(7.50) 38(95.00) 2(5.00) 2(5.00) 1(2.50)研究组 7(17.50) 11(27.50) 30(75.00) 6(15.00) 10(25.00) 5(12.50)x2 7.825 13.853 15.686 5.556 15.686 7.207 P 0.005 0.000 0.000 0.018 0.000 0.007
研究组护理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411.28±45.43)μmol/L、(192.58±20.39)μmol/L,护理后低于护理前(P<0.05)。
新生儿高胆红速血症的主要病理机制为胆红素的生成增加而排出减少,继而引起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波及躯干甚至全身,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可能引起其他合并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2]。因此,需在治疗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正确的母乳喂养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有研究证明[3],频繁的母乳喂养可促进新生儿胎便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利于胆红素的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众所周知,剖宫产新生儿未经过顺产过程中产道的生理性挤压和产力的作用,加上术前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胎儿娩出后红细胞破坏强度大,不利于新生儿机体发育的成熟。早产儿因胆红素代谢机制尚未成熟,易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催产素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中,破坏胆红素的结合,增加血清游离胆红素水平。胎膜早破易引发感染,降低新生儿的免疫力。新生儿溶血的发生导致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肝脏排出有限,引起黄疸[4]。
本文研究中对患儿进行母乳喂养、心理、光疗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护理前下降,说明护理干预效果明确。多数家属因知识缺乏以及对患儿病情的担忧产生恐慌、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一方面需提高家属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家属的配合度,利于治疗与护理工作。蓝光照射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注意保护患儿眼部及会阴部皮肤,避免蓝光对患儿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