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让计算教学更高效

2020-07-03 02:48张炜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张炜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理解计算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计算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74-0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更新教学方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理解并记忆计算规则,将计算法则应用到数学解题过程中,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小学生最熟悉的场景,数学知识一般来源于生活,生活又能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接触数学知识,并通过数学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透过生活案例,体会到数学计算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校要为我们班定制冬季校服,校服上衣是56元,裤子44元,全班共54名学生,每人购买一套,问一共需要花多少钱?针对这道数学题,有的学生先计算上衣和裤子分别需要多少钱,然后再进行相加,列出算式56×54+44×54=3024+2376=5400元,有的学生则先将裤子和上衣总计需要多少钱相加,然后再乘以人数,列出算式(56+44)×54=5400元,老师让学生将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第二种计算方法要比第一种计算方法简单,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凑成整百数,再进行计算就比较简单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两个数相加不能凑成整百数,哪种方法比较简单呢?老师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来说,先加减再相乘要比较简单一些,这就是数学中的“简便计算”。

上述案例,教师将计算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题意,经过观察、分析、对比,学生能够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了解如何运用规则简便解题,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规则带来的简便,学生才能对知识更感兴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二、多种方法组合,优化解题方法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非常抽象化,极其枯燥的,学生计算没有兴趣,计算过程又单调乏味。

作为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前总结多种计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正视学生的每一种计算方法,在课堂上创造条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体验交流过程,在比较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根据具体情况,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计算效率。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教师组织学生去书店购买图书,每本图书25元,全班一共44名学生,总计需要花多少钱?根据题意,学生列出了算式25×44,但在下一步的计算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25×(40+4)=25×40+25×4=1000+100=1100元;第二种:25×4×11=100×11=1100元;第三种:25×2×22=50×22=1100元。教师让学生探讨这几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哪一种更适合计算,学生首先将第三种方法淘汰,指出这种计算方法不能凑成整十或整百,不便于计算。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学生认为都可以应用,第一种可以凑成整百数再相加比较简单,第二种方法计算步骤要更简单,因此,学生认为第二种方法是最优化的方案,两种方法都可取。

三、 巧用学具教学,促进数学理解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主要以形象、直观的感官认知为主,但数学计算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学生对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形成了理解上的短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数学计算时,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化、程序化的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而应利用学具,为学生建立纽带,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形成良好的知识认知。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红色的彩笔涂色表示它的。教师

让学生继续对折,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继续这样对折三次,学生写出了如下等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出了几道练习:+=      ,+=      ,由于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很容易计算出答案为1,接着老师又为学生出了一道练习 + =      ,有了刚才操作的基础,学生知道与是相关的,因此把转化  进行计算,也就是 +=,通过利用学具将计算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通分的概念,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需要通分,才能为后续计算奠定基础,例如,需要进行通分计算,转化为同样的分母,利用学具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时运用学具,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计算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感受到数学计算知识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四、利用错题资源,培养良好习惯

在小学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教师应想办法避免学生重复出现错误。教师应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让学生将错题整理到错题本,反思错误原因:如果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就要完善知识结构;如果由于审题不仔细,就要注意在以后的解题中多加审题,进行检查和验证;如果成功概率高,但是速度慢,就要加强思维训练。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错题资源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行使15小时,一辆客车需要行使10小时,请问客车与货车花费时间之比是多少?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2:3,只有一小部分答案是3:2,老师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经过仔细研究并讨论之后发现,正确的答案应该是2:3,老师让给出答案3:2的学生讲出错误的原因是:审题不仔细,在题目中先给出的是货车行驶时间,再给出客车行驶时间,但是在问题中让计算客车和货车花费时间之比,忽略了顺序,于是教师将这道题作为典型案例,老师提示学生,如果按照你们给出3:2的答案,应该怎么提问呢?这时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请问货车和客车花费时间之比是多少?老师接着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这时学生积极回答:客车比货车快几分之几?......教师又给学生出示了另外几道类似应用题进行强化,学生们知道了计算审题的重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计算是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教師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赵雪峰.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35).

[2]付卓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教育革新,2019,(11).

[3]钟国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A]. 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C],2020.

[4]乔富亮.小学生数学计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A].2018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8.

[5]王凤.基于细心习惯培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A].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C],2019.

[6]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A]. 杨燕.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2017.

[7]温友群.浅淡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A]. 《同行》2015年9月(下)[C],2015.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