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2020-07-03 02:48朱远华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朱远华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学生理解与体验文本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体验,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所以,要注重创设朗读情境,加深学生的朗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拥有更准确的朗读情感表达,并通过反复训练,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37-02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朗读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体验与审美能力,从而强化对语言的认知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朗读教学意义的认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与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足够的朗读时间,朗读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由于教师对朗读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在朗读内容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朗读时间过长会延迟教学的进度,使学生的阅读处于浅层次,朗读不够深入而且效果不理想。此外,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只是发挥学生范读的作用。如在朗读示范时,往往选择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他学生缺少朗读的机会,这种做法不利于教师把握学情,也使大多数学生被朗读教学边缘化。朗读在语文课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整体朗读水平难以提高。所以教师要认识到,朗读能够使学生熟知课文,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的领悟,并整体理解课文意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中,学生难以产生朗读兴趣,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缺乏对精彩语言的体验,同时朗读的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朗读缺少动力。而朗读是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途径与手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实现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学生发于声,潜入耳,能够体验语言的温度、力度与感染力,这些都能够在朗读的环境中得以全面体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环境中体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体验文本精神,感悟深刻意蕴,增强语言感受力。而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强化语言的规范性。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兴趣是加深情感体验的重要动力。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投入更大的精力进行朗读,以促进自身获得更好的情感与思想体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歌曲来烘托气氛,比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关于小兴安岭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壮丽景色,体验蕴含于文中的情感。以音乐为背景使学生的朗读与文本的情感发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朗读教学中常用的手法就是范读,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在语气上的把握往往会不准。通过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理解朗读中语气的轻重缓急。并且范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意境当中,更深切地体验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有效的范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迪,调整自身朗读的语音语调,从而以饱满的感情进行朗读,提高朗读技能。

影响学生朗读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语文素质、生活体验、语言感悟等都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差万别,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反复理解,以多种朗读形式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提升朗读技巧与能力。如部分课文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准确理解人物的特点与性格,让学生读出每个人物的特点,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使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提高朗读水平。对于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与诗作,可以先以配音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朗读体验,运用多媒体的示范引领,激发朗读兴趣。对于情感比较复杂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如可以欢快地朗读,幽默地朗读等。边进行情感的理解边完善朗读方式,要把作者的情感表現出来,到位的朗读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先对课文情感理解到位,才能做到朗读到位。

(二)深入理解课文以促进朗读的情感表达

要让学生的朗读确切地表达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需要先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做好示范,用情感来感染学生,用声音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美,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朗读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在读的时候,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让学生从语气的抑扬顿挫中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背景时,就会抓住文章的感情线,再让学生进行段落情感的揣摩,选择适当的语调进行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课文选择朗读时的语音语调,使情感表达更准确到位。

(三)注重反复训练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兴趣,提升朗读能力。比赛也符合学生乐于表现、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配乐朗读、角色表演朗读或模仿朗读等形式提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早读与读书课时间段,时间相对宽裕时,可以运用朗读比赛的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让小组成员对朗读者进行评价打分,然后评选出“朗读能手”,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在课后也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如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参与比赛,再让其他学生挑战每小组的优胜者,在朗读比赛前,各个小组及学生可以进行朗读交流,探讨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才能更好地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才能更好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忽视了写作,要将朗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如果将朗读中的情感用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也会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用无声的文字来表达情感与思想,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朗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促进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教师要多给学生以肯定与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是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与认可。如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特点可以用“你的朗读感情充沛,流畅自然,非常值得学习”这样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三、结束语

朗读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文本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通过静态文字的理解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情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表达。并且把朗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