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周茂东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类行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兴服务业态形式下,高职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围绕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学生亟待加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提升职场竞争力。高职服务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占拥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19 个专业大类中有11 个属于服务类专业,占比58%。广东省高职院校高职服务类专业数量比例高达60%,高职服务类专业在校学生数占到了70%。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当前对高职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面向第二产业的制造类专业,相反对服务类专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则少之又少。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探析,有利于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利于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职场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是个体应具备的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素养,涉及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兼具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多种特性,更加关注过程和个体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是一个伴随终身、能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对于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
近年来,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专业机构和学者普遍高度关注“核心素养”这一问题,纷纷基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一贯立场和发展需求,构建形成了信息时代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3年发表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确立了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等三类核心能力。经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联合于2006 年12 月批准的《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列出了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八大核心素养。美国确立的“21 世纪学习框架”包含核心学科与21 世纪主题、21 世纪技能等两大主题,其中“核心学科”涵盖面非常宽,包括英语、阅读或语言艺术、世界语言、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等;[2]“21 世纪主题”则包括全球意识、公民、健康、环境素养以及金融、经济、商业和创业素养等。新加坡则构建了一个同心圆形学生素养模型,其内层为包含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等品质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中层为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等素养的社交与情绪管理素养,外层为21 世纪特殊素养,如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是在借鉴国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 年由教育部以重大攻关项目的形式启动,于2016 年9 月发布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维度范围和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界定。这一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等原则,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维度,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个基本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3]
除了上述几种重要的核心素养框架外,还有其它一些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荷兰学者沃格特(Joke Voogt)等人的结论。他们基于对以往各国多个主流核心素养框架的综合研究分析,认为人类在信息时代普遍认同的有八大核心素养,其中协作与交往、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和(或)文化技能以及公民素养等四个核心素养是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性等四个核心素养是大多数框架所倡导的,这八大素养体现了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达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为主要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基于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服务产业,包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同时也包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采用现代管理理念经营的传统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网络教育、法律服务、现代医疗保健、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提供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新要求。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在继承了传统服务业覆盖面广、服务对象广泛、服务过程注重诚信、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态度认真等特点的同时,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人力资源结构等特征。
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服务意识作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判断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让从业者始终坚持以顾客为核心,紧紧围绕顾客需求开展工作,并将充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能够使从业者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从业者的服务水平。因此,要把优良服务意识作为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素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使得服务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含量高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对于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后的传统服务业,还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来讲,都是如此。只有拥有通畅发达的信息网络、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和较高的服务效率,才有可能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产品,这些在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物流业的系统化物流链条等现代服务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服务业也是这样,伴随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新技术应用到包括原有的传统服务行业中来,增加了服务工作的高新技术含量,同时也对服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餐饮业,其客户订单、收费、餐饮管理等,现在几乎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需要更加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这种支撑要以数量为基础,以质量为保障,迫切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优、要求更高的专业性人才。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表现为从以劳力服务、消费服务、基础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向以智力服务、生产服务、高端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密集型的转型升级。当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代服务业的每一个具体类别,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详细的服务标准、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操作流程,都需要数量充足的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服务标准流程、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服务业产生了许多新的服务业态,例如电子商务、外包服务、互联网金融等,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由现代服务业所统领的各类新的服务行业为服务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需要从事该行业的人们必须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更好的适应能力。伴随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许多新行业、新职业都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服务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大量现代科技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统计表明,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在总量上也呈现出快速赶超货物贸易的趋势。服务工作必须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相关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要执行国际化的服务标准,适应国际化的服务环境,满足包括国际友人在内的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成为素质更高的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就其高等教育属性而言,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高素质”涵盖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法制意识、诚实守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等多个维度;“高技能”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端技能性人才”(包括近年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技能型人才调整为技术技能人才)则是相对于中职培养目标而言的,即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经验性能力以胜任基础性岗位的同时,还要具备策略性能力,以胜任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工作岗位和综合性管理类岗位,不仅如此,与中职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属性特征。就其职业教育属性而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这种属性特征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人才。
相对于面向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制造类专业,高职服务类专业还具有服务业的服务属性特点。学者徐国庆对服务劳动(服务性职业中从事的劳动称为服务劳动)与工业劳动(生产性职业中从事的劳动称为工业劳动)做了对比分析。[4]他认为服务劳动在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方面与工业劳动存在着本质区别,其劳动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非静态的物品,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服务而非直接对物进行加工处理,劳动成果主要以时间、空间、信息、心理感受等形式呈现而非物质形式。正如前面所说的,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是面向的对象是人,其工作过程是为顾客提供某种有价值的服务,其成果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互动的结果以及顾客的感受。服务类职业具有就业岗位宽泛性的特点,从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要求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和更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技能。因此对服务业人才在培养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育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形成服务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014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明确了这一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维度、目标定位和重点内容做出了方向性指导,其目标是要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包含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维度,重点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与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内容。2019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坚持“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系,结合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可将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细化或具体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通过提炼和整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必备品格,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关键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各有其内涵外延,承担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其中,情感作为人类个体的一种内心体验,体现着自身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主观需要的一种基本评价,是三者的基础;态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体系,具有较为稳定的内在结构,表现为个体比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是情感体验得到持续强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则是个体态度经过长期积淀稳定之后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一种系统观点,体现着个体对于事物的总体看法和一贯态度,反映出个体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涵盖着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多项内容。三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价值连续体,持续作用于学生这一完整的生命个体,有力推动着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价值连续体关系到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关系到积极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更关系到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以从个体与对象的关系这一角度,分为个体与自我、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四个方面,并细化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目标或维度。[5]可以考虑作为必备品格的选项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珍爱生活、积极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诚信友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国家认同的理念、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等。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 年提出的,这种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区别在于不具体化为某一种显性能力,跨越了专业界限、不直接与具体专业技能相关,包含面对各种场合、承担各种职责情况下的普遍性的判断选择能力和对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胜任能力。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的研究结论中将人的能力分成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等三个层次,其中的核心能力包含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6]可以看出,这里的核心能力不仅仅包含从事具体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更多的指向所从事的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点技能领域,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对人的具体职业活动、整个职业生涯、终身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各国核心素养体系中所罗列的各种能力通常都是指“关键能力”。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关键能力”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关键能力或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我们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所强调的关键能力。我们可以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的属性特点,并吸纳其它核心素养框架中得到普遍认同、且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相一致的关键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学段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可以考虑作为关键能力的选项有科学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抗挫折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
基于上述分析,就可以构建出高职教育学段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其内核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外围则是高职教育学段服务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示意图
综上所述,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包括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六大素养。高职服务类专业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将职业核心素养纳入育人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植入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核心素养内容开设相对应的模块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解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高职服务类专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和现代服务类行业需求,创新职业核心素养培育途径,丰富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载体,探索开展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从多个方面的共同推进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由此可见,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将有利于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场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