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懋
(海宁市斜桥中学,浙江海宁 314406)
物理思维是指采用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物理思维中心论是指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物理思维位于概念教学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生活情境、物理概念、创新实验、概念本质四个部分发生关联[1],如图1 所示.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理性思维的概括抽象的产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概念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习得经验,立足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从前概念出发,需要使浓缩的意义充分稀释还原,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次序.但在实际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直接地给出概念的定义,学生没有经历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训练,因而严重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以“压强概念”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如何基于“物理思维中心论”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图1 物理思维中心论
物理学概念建构的意义在于物理学引入和建构这个概念的原因,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教学是基于行动,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从而习得知识[2].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创设能凸显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情境与物理概念进行联系与转换,选取所学的物理概念解决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并同化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明确概念建构的物理意义.
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二: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同学们用手指压桌子上的气球和海绵,观察并描述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后知道,压力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继续提问: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类似“压力使物体产生凹陷”的例子吗?学生讨论得出,人在沙滩或雪地上行走,脚对地面的压力会在沙滩或雪地上留下脚印;人躺在沙发上,身体对沙发的压力会使沙发产生凹陷.教师追问:汽车会使路面产生凹陷,如果汽车超载很多,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教师投影汽车超载导致桥梁断裂的图片.学生知道,当压力过大时会损害物体,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些知识,加强安全教育.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白压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效果力,压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凹陷.
教师设问:我们无法看到力,却能从力产生的效果中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请你们思考,放在桌面上的书对桌面有压力吗?学生认为,有压力,但没有凹陷形变;也有学生认为,有凹陷形变,只是变形程度太小,用我们的眼睛无法直接观察.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用手指捏玻璃瓶,毛细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手指松开,液面又下降回到初始位置.此时学生知道书对桌面产生压力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白,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可以采用转换法或放大法等验证方法.
图2 微小凹陷放大实验
本案例中,学生自主体验,再列举生活中的压力作用效果过大造成事故,明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现实意义;教师展开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作用效果入手,将看不见的凹陷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液面升降,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从物理思维视角感受引入物理概念的意义,学生掌握了比较、质疑、转换等思维方法.
概念的本质属性,即抽象概括出包括一切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物理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质疑、论证的习惯,对得心应手的经验进行批判,以及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得到切身的体验,通过抽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体悟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关于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笔者展示狗和人在雪地上留下深浅不同脚印的照片,如图3所示.设问: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有关?有学生认为人的压力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也有学生认为人的重力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重力的大小有关;也有学生认为,虽然狗有四只脚,受力面积还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师追问:狗和人在雪地上行走留下脚印,此过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的大小有关?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雪是研究对象,人和狗受到重力,雪地受到的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所以压力的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在此过程,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图3 雪地里狗和人的脚印
科学是基于实验证据的,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请自选实验器材:砝码、塑料尺、气球、海绵、水,设计方案定性验证你的假设,并画出装置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最好的实验方案如下.
如图4 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气球充满气,第一次把一个气球粘在木板上,上面放10 本课本,观察气球的凹陷形变程度;第二次把两个气球粘在木板上,上面放10本课本,观察气球的凹陷形变程度,学生发现第二次气球凹陷不明显,学生发现课本数量相同,气球越多,气球凹陷越不明显;第三次还是一个气球,只是上面放15本课本,观察气球的凹陷程度,学生发现气球数量相同,课本数量越多,气球凹陷越明显.这个实验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图4 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图5 简易压强计
那么,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关系如何呢?教师演示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如图5所示,将矿泉水瓶底部去掉,蒙上橡皮膜,并固定在铁架台上(橡皮膜朝上),瓶口用橡胶管与U形管连接.实验1:在橡皮膜上平放长方体木块,依次叠放一块、两块、三块,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对应的格数,记录数据在表1 中;实验2:在橡皮膜上放同一块木块,依次平放、竖放、侧放,观察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对应的格数,记录数据在表1中[3].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1中,受力面积相同,叠放木块越多,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实验2 中,压力相同,平放受力面积最大,竖放受力面积最小,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表1 压力效果实验记录表
在本案例中,学生从人和狗的脚印深浅对比,提出猜想,暴露迷思概念;通过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用气球代替海绵,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易于观察,他们兴趣盎然;教师开展创新实验,从微小到放大,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理性分析,促进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物理思维视角,体悟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掌握了假设、比较、概括、创新等思维方法,
概念的定义内涵,即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对象共同的本质属性的综合,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物理概念定义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下定义、乘积定义法和比值定义法.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定义本源,能深化概念应用,不容易出现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收集证据,分析事实现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给概念下操作性定义,用外在的语言描述,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
图6 手指挤压铅笔
例如,对于压力和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如图6所示,你用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挤压铅笔的两端,请问你的两个手指感觉一样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右手受到的压力大,所以右手感觉更疼痛;立即有学生提出质疑,左右手受到的力大小是相等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因为右手的受力面积较小,右手受到压力效果更大,所以右手感到更疼痛.当然这个活动,要提醒学生用力不要过猛,平时注意尖锐物体,加强安全教育.教师追问:物体受到的压力相同,而往往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压力和压力效果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单纯的压力大小不能准确地表达压力效果,即使压力相同,但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而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
教师提问:科学研究是一个由表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学生讨论发言,相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大小;相同压力大小,比较受力面积.追问: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提示,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用求比值定义的方法,类似于求速度、密度的方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有两种方法,即F/s和s/F,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或单位压力上所占的面积,通常我们选择前者,符合日常生活习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科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作压强.
教师追问:压力越大,压强也越大,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发言,这种说法错误,虽然压强由压力和受力面积比值定义,但是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无直接关系,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分析压力效果和压力的不同,明确引入压强的物理意义;学生经历分析事实的过程,接着给压强下操作性定义,明确压强的定义,巩固比值定义方法,辨析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物理思维的视角,理解了概念的定义内涵,学生掌握了比较、分析、下定义等思维方法.
物理概念的实践运用,在概念指导下去解决问题,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只有会应用、能迁移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本还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思维的支撑.同时,学生对概念的实践运用,往往受错误前概念的干扰.在概念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前概念,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运用概念解释生活现象,学以致用,激发认知冲突,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完善概念的实践运用.
例如,对如何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压强大小呢?要求学生根据压强公式分析讨论,学生积极发言,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反之,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则可以减小压强.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有时两种方法同时采用.
教师提供如图7 所示四幅图,设问:读图,每幅图中采取哪种措施来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先读图,找出关键因素和目的,再表达.图7a,刀有薄薄的刀刃,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图7b,足球鞋底做了鞋钉,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图7c,坐沙发比坐木凳感觉舒服,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图7d,坦克装有宽宽的履带,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图7 改变压强的方法
最后,教师追问: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要减小压强,你知道还有哪些场合增大压强,哪些场合减小压强?学生举例,比如铁轨铺在枕木上,减小压强;书包有宽宽的背带,减小压强;注射器的针尖很细,增大压强.在此过程中,学生用科学家眼光看待生活,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
又如,从压强的角度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教师讲述:动物的进化会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更适应环境.骆驼的趾长得特别宽大,而啄木鸟的喙长得又尖又长.你知道这样的身体结构对骆驼和啄木鸟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吗?你还知道别的动物也有类似的身体结构吗?请举例说明.学生交流发言,骆驼趾长得特别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沙子的压强,适合在沙漠上行走,而啄木鸟的喙长得又尖又长,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对树木的压强,适合在树木中觅食.学生还列举狗的犬齿特别尖等现象.至此,学生突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先抽象改变压强的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然后列举生活实例,最后从压强角度解释生物进化中身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享受到理性思维的乐趣,感受科学的神奇与美妙,获得无比的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物理思维的视角,体验从“物理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完善概念的实践运用,经历抽象、比较、创造等思维活动.
总之,对学生而言,物理概念往往感觉“听讲就懂,看书就会,做题就错”;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大脑就像一个黑箱,物理概念总是反反复复错误,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总是“死灰复燃”,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学生的思维仍然是浅层的、低阶的.物理思维中心论为我们的概念教学找到出发点和归属点,即生活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同时也为我们找到教学的着力点——物理思维,即从物理思维视角建立物理概念,设计创新实验,理解概念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