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锦辉,陈 芳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 721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多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可表现出高气道阻力、呼吸功能消耗等,突发加重时期易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增加病死率[1]。既往临床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多以常规处理为主,包括止咳、平喘、抗感染、低流量鼻导管给氧等,但部分患者疗效仍欠佳,动脉血气指标、生命体征恢复较慢[2-3]。近年来,随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无创通气技术应用逐渐广泛,可提升功能残气量,肺泡内压,调节动脉血气,促进氧向血管内弥散,复张部分萎陷肺泡,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呼吸衰竭[4-5]。特别是BiPAP无创呼吸,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必创建人工气道,主要经鼻罩或面罩进行呼吸支持,操作简便,不影响患者正常进食、语言表达,且可间歇使用,表现出较大优势。本研究为探寻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有效治疗方法,在5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重点分析对动脉血气、生命体征等指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分层抽样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10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6]中COPD诊断标准;②并Ⅱ型呼吸衰竭,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Hg,动脉氧分压(PaO2)<60 mmHg;③意识清楚;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2~78岁,平均(61.25±4.85)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36±1.08)年。研究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51~78岁,平均(61.22±4.76)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32±1.11)年。两组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5~2.0 L/min)、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2.5 ml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544)、2 ml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475)加入QYW-(20 ml)Ⅱ型雾化器(宁波市海曙医疗用品厂生产)雾化吸入,20 min/次,1次/d。持续治疗3 d。
2.2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所用仪器为美国BiPAP synchrony型呼吸机,采用iA ycrn型经纽氏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选择S/T(PSV+CPVP)模式。参数设置:吸气压力为20~25 cmH2O,呼气末压力为3~4 cmH2O,潮气量8~12 ml/kg,氧体积分数保持25%~45%。治疗期间保持血氧饱和度(SpO2)≥95%,每次1~2 h,每日4~5次。持续治疗3 d。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包括PaCO2、PaO2、pH值、SpO2;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呼吸频率;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变化,包括气道阻力(RAW)、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peak);④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aCO2、PaO2、pH值、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CO2均低于治疗前,组间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pH值、SpO2均高于治疗前,组间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心率、呼吸频率分别为(110.85±2.34)次/min、(27.88±1.26)次/min,对照组则为(110.77±2.94)次/min、(27.91±1.31)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1、0.117,P=0.440、0.454)。治疗后,研究组心率、呼吸频率分别为(81.62±2.48)次/min、(19.35±1.18)次/min,低于对照组的(83.04±2.37)次/min、(20.04±1.27)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7、2.814,P=0.002、0.003);且研究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18、34.940,P=0.000、0.000);对照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27、30.500,P=0.000、0.000)。
3 两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RAW、Ppeak、C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AW、Ppeak低于治疗前,组间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t均高于治疗前,组间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2例出现胃部胀气,1例出现口咽干燥。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5/50),2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胃部胀气。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712)。
COP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气流阻塞,可引发肺通气功能下降,肺泡换气功能异常,且病情反复易导致出现较多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7-9]。其中,Ⅱ型呼吸衰竭便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诱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造成呼吸肌疲劳,且易导致出现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增加病死率,需加强早期救治[10-11]。当前临床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常规方法包括止咳、祛痰、抗感染、吸氧等,但部分患者疗效仍不理想,且二氧化碳潴留发生风险较高。相关实践在COPD并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发现可帮助患者维持呼吸,但也具有操作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等弊端,且长期使用呼吸机可导致患者依赖性增加,脱机难度大[12]。
近年来,临床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认为相较于有创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机操作简便,灵活性强,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间歇性应用,且上机、撤机便利,可配合病情变化同步使用,还能促使肺泡通气量提升,预防肺泡萎陷,便于促进肺泡内二氧化碳排出,改善呼吸功能[13-15]。特别是近年来,BiPAP无创呼吸机得到广泛应用,可实现人机同步,吸气时产生较高吸气压,扩张支气管,减轻呼吸期间气道阻力,改善通气量,呼气时呼吸功能可提供一定压力,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避免肺泡萎陷,促进患者肺氧合功能恢复[16-17]。此外,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还无需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可保留患者说话、进食等功能,且不会给其自主咳嗽、排痰造成不利影响,可减轻其不适感,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18-19]。本研究在研究组治疗中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采用PSV+CPVP模式,可弥补两种模式不足,保留各自优点,以更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调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血气指标(PaCO2、PaO2、pH值、SpO2)改善效果更佳,说明治疗中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分析是因为,BiPAP无创呼吸机可为患者承担呼吸所需做功,减轻其呼吸负担及心脏压力,有效促进体内供氧、需氧平衡,促使陷闭肺泡开放,改善氧合供应,促进动脉血气指标恢复。此外,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理想。分析是因BiPAP无创呼吸机可减轻患者心脏压力,调节其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恢复功能,促进呼吸频率恢复;且BiPAP无创呼吸机可改善通气不良的肺部内气体分布状态,调节血流、通气比例,提高氧分压,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呼吸频率。此外,自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治疗后RAW、Ppeak低于对照组,Cst高于对照组,说明BiPAP无创呼吸机的实施可切实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这是PSV+CPVP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之一,按照患者呼吸用力、呼吸力学改变调整压力,在保留通气前提下提升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改善呼吸功能,促进呼吸力学指标恢复。而在不良反应上,两组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种方案均具有一定安全性,特别是常规治疗同时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可改善血气指标、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且不会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的效果理想,可改善血气指标、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