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髓内针技术与钢板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0-07-02 09:25刘宏平王存良付亚辉
陕西医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髓内活动度四肢

张 鲁,白 涛,刘宏平,王存良△,付亚辉,杨 佩

1.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骨科(西安 712100);2.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骨盆创伤科(西安 710054);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中心(西安 710004)

随着近些年我国交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进步,各类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骨折是一类以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患者多会因疼痛、局部肿胀等而出现关节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1-3]。四肢骨折一般是指发生于四肢长骨干部位的骨折,此类骨折主要病因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骨骼疾病等,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出血、疼痛、局部肿胀、功能障碍等,特别是移动患肢时疼痛会明显加剧[4-6]。四肢骨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为明显,临床建议及早实施治疗,恢复骨折部位正常位置,避免畸形、关节功能受损等情况发生[7-8]。钢板固定术是传统四肢骨折常用固定手法,但实践指出该术式具有创伤大、骨折愈合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差等不足,弹性髓内钉是近些年新兴的骨折术式,相比于钢板固定髓内钉创伤更小、且再骨折率较低[9-10]。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于钢板固定术,弹性髓内钉技术对四肢骨折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四肢长骨干骨折且存在对应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②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③入组患者病历资料齐全;④肢体功能健全无先天性畸形存在;⑤调研报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⑥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全身性感染着;④合并免疫系统疾患者;⑤二次骨折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⑧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⑨上肢下肢同时骨折者。按照其选择术式的差异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术前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做好术前准备后,对照组患者实施钢板固定术,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常规全身麻醉后,切开骨折部位皮肤和组织,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复位后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实施内固定,而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手术视野进行冲洗,逐层缝合切口并包扎,术后常规抗菌治疗,对部分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术后积极随访复查。研究组患者实施弹性髓内钉固定,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全身麻醉后使用X线对患肢进行透视检查,于骨折远端部位做2 cm左右切口,使用骨锥钻开骨皮质,而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直径恰当的髓内钉(直径为长骨干最狭窄部位的40%,厚度为髓腔的60%左右)在C型臂X线机透视条件下实施骨折复位,注意在髓内钉到达骨折平面处时先进行复位,而后进针插入,针尾段进行弯折,埋于皮下1~1.5 cm,剪除剩余部分,术后常规进行抗菌治疗,术后使用支具保护骨折部位3周。

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3.1 治疗有效率: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实施复诊随访,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治疗效果区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大类,其中显效是指患者骨折处无痛感,无畸形、成角现象,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是指患者骨折处微有痛感,短缩畸形<1 cm,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无效是指骨折处仍有明显痛感,且关节功能受限;治疗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3.2 手术指标治疗比较: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其中骨折愈合时间以手术结束至复诊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且有连续性的骨痂通过骨折线为准。

3.3 术后不同时间关节活动度:分别于术后第3周、术后第6周和术后第9周时对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鉴于入组患者骨折部位不同,关节活动度以所有入组患者膝关节或肘关节活动度的均值作为观测指标。

3.4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采取随访的方式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诸如创口感染、肢体不等长、肢体活动受限、再骨折、钉尾激惹反应等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实施组间对比。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后3周、术后6周时,研究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9周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随访复诊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共有1例出现钉尾激惹反应,去除髓内钉后并发症消失,总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术后共出现创口感染2例,肢体不等长1例,肢体活动受限2例,取出钢板后再骨折2例,总发生率为14.0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讨 论

四肢长骨干是指股骨、肱骨、尺桡骨和胫骨,调研发现,受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和运动损伤等因素影响,四肢骨折的几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全身骨折中占据一大部分,四肢骨折会对个体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建议及早实施治疗[11]。四肢骨折的治疗手段较为多样,主要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保守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治疗过程中较为痛苦且恢复缓慢,部分患者骨折情况无法得到较好的恢复,畸形愈合发生率高成角、移位畸形纠正不满意,因而临床上较少应用[12]。手术治疗是目前四肢骨折常用手法,通过复位骨折部位并加以固定的方式来加快骨折处的愈合,来尽量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钢板固定术是临床上以往对四肢骨折常用的术式,具有施术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如术中切口过大、软组织分离和骨膜剥离现象较为突出等,多数患者因术中骨折端血运受损明显,故而术后愈合较慢。弹性髓内钉技术是近些年新兴的术式,因此类术式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等优点[13-14]。有研究指出,髓内钉技术目前已不仅仅适用于长管状骨骨干骨折,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急性愈合后矫形以及骨不连等疾患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应用钢板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00%,而应用髓内钉固定术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8.00%,差异明显,提示髓内钉对四肢骨折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学者吴再琴[15]通过将12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发现,实施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6.67%,而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0.00%,差别较大,该学者研究认为相比于传统的术式,髓内钉能够更有效的保护患者的骨膜,降低骨折对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从而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本文分析认为,相比于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一方面保护了患者的骨膜,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固定于组织和钉体间,提供良好的抗旋转和抗压缩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骨折断端的稳定性,降低应力遮挡现象,而这是钢板不具有的特性,因而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折恢复会更快,功能恢复也更好。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3周和术后6周时,研究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分析其原因与髓内钉弹性较好,更符合生物力学传导特性,在牢固固定骨折断端的同时有效提升内固定成功率,为关节活动提供更有效的支撑,而钢板内固定虽然牢固性较好,但缺乏弹性导致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慢。

本研究还就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术后创口感染2例,肢体不等长1例,肢体活动受限2例,再骨折2例,总发生率为14.00%,远高于研究组患者的2.00%,这与相关研究[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弹性髓内钉属于新型的髓内固定材料,具有创伤小、复位好、功能恢复早等优点,同时髓内钉对患者骨膜和骨内膜血运影响较小,允许骨折处微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本文中研究组患者仅有1例出现钉尾激惹反应,在取出髓内钉后症状也很快消失,提示髓内钉相比钢板内固定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比于钢板固定术,弹性髓内钉技术对四肢骨折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猜你喜欢
髓内活动度四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