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丽,汤磊雯,潘红英,秦建芬,卢丽娥,叶志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
科室委员会(unit-based council)是提供临床护士在科室层面参与共同决策机会的委员会组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建设磁性医院过程中设立了包括科室委员会、临床资源委员会(根据护理专业方向划分)、护理核心委员会(包括护理质量与安全核心委员会、护理实践核心委员会、护理专业发展核心委员会和护理科研循证核心委员会)、护理协调委员会和委员会支持系统。护理单元作为医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护理参与决策中最基本的第一层。医院普外科病区自2015年初,以护理单元为单位成立科室委员会为临床护士在科室层面提供参与共同决策的机会,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1委员会的组成
基于磁性护理专业实践模型实践标准设立科室委员会,科室委员会由主席1名、护士长1名、教育护士1名以及3名临床护士组成。委员会主席由临床护士担任,通过自荐、推荐及科室全体成员共同表决通过产生,主席为工作2年及以上的临床护士,任期2年,任期满23个月后,开始进行新任主席的评选。一位主席不能超过两届任期。
1.1.2委员会成员的职责
委员会主席职责主要包括: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日常事务管理,协调护理质量改进,组织科室委员会会议,跟进分配的任务,在沟通、协调和执行委员会活动中承担领导角色。护士长是委员会主席的顾问,以协调者的角色提供可能的资源支持,引导委员会主席根据医院整体护理的战略计划制定议事日程,确保委员会成员参与并遵守医院的共治模式章程。教育护士为护理专业发展核心委员会联络人,负责在职继续教育,实习护生、见习护生、进修护士的教育安排等工作。其他委员会成员作为护理质量与安全核心委员会、护理实践核心委员会以及科研循证核心委员会的联络人参加会议,在科室委员会中各司其职。护理质量与安全核心委员会联络人负责监控科室质量与安全相关事宜,在每月委员会会议中对敏感指标、意外事件数据进行汇总反馈分析,经由委员会成员共同讨论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护理实践核心委员会联络人在委员会会议前收集科内临床实践问题;科研循证核心委员会联络人收集科研循证相关问题和建议,并在科室委员会会议中进行讨论。同时,接收和传达所在护理核心委员会的会议内容,每月将科室委员会的问题和反馈传递给所在核心委员会。委员会全体成员需参加 80%以上的会议,参加会议次数不符合标准的成员可能会被要求退出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需符合目前所处岗位阶段的护理专业能力,遵守委员会决议。
1.2.1双向交流的管理模式
科室委员会的成员代表科室以及科室所服务的内部与外部人员。委员会建立明确的双向交流管理模式,委员会成员根据职责分工定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收集科室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传达委员会主题思想。每月委员会会议根据当月议题邀请科室护士代表作为特约人员参与会议,了解委员会具体工作开展并就会议讨论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保证每一位委员会成员与科室内护士进行双向交流,并动态验证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当委员会成员制定决策出现偏差或不合理时,护士长及时把握方向及正确引导并予以支持和协调,委员会内部及时反馈改进,同时与其他科室委员会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1.2.2临床管理实践
科室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一次,议题根据工作需要围绕临床护理实践、护理质量、专业发展、护理科研和循证护理展开。科室委员会主动参与科室各项举措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包括制定发展招募和留住员工的策略,评估质量改进方案并实施,探讨科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临床照护、质量改进和护理实践提出建议,包括发现和帮助解决妨碍患者护理的问题,分析科室物资、人力资源利用,就科室护士的专业发展提出建议;发展科室团队建设文化,包括与每位科室成员交流科室或委员会具体开展的项目内容,设计团队建设活动,收集科室护士的心声并在每月的委员会会议中进行传达。科室委员会建立初期,会议议题主要围绕科内当月重要事件,或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随着科室委员会管理模式的日益成熟,会议议程转为从科内事务、护理质量和安全、护理实践等相关具体事项展开,由各核心委员会联络人在会议中汇报自己所分管内容,讨论并改进实施方案。委员会主席在每月例会前向护士、医生、护生及护理员等收集相关问题并整理,与护士长商榷后确定最终议题和会议时间。会议中委员会成员通过分析数据来指导、监控、评价科室质量管理和财政预算,共同讨论、制定决策并实践[1]。护士长根据医院及护理部相关战略计划、质量管理现状、科室日常工作等给出建议。会议结束就决策内容进行实施、监督、评价、反馈和改进。
2.1.1参与共治程度
采用由Hess编制的专业护理管理指数(index for professional nursing governance,IPNG)量表[2]评价护理管理模式,测量参与共治的人事、信息、资源、参与、实践和目标6个维度,共8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说明参与共治程度越高。科室委员会建立后,2017年6月对普外科护士发放IPNG量表进行测评,量表得分(183.80±12.59)分,高于全院平均分(174.13±43.90)分。
2.1.2护士工作满意度
采用美国Press Ganey数据库中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评问卷[3],结果显示,普外科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护士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7.00%、97.20%和93.00%。3年护士工作满意度均高于美国护理质量指标国家数据库(NDNQI)中同期美国教学医院均值(73.10%),且2016年及2017年较2015年科室委员会刚成立时,护士工作满意度呈现稳步提升趋势。普外科实行科室委员会管理方式的3年内,护士离职率为0。
2.2.1住院患者满意度
采用美国Press Ganey数据库的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进行评测[3],结果显示,普外科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 97.50%、91.90%和95.50%,3年患者满意度稳定并均高于NDNQI中美国教学医院均值(90.00%)。
2.2.2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根据NDNQI数据库中纳入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括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跌倒发生率和导尿管相关感染发生率。3年间科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与NDNQI同期均值对比结果显示:除2015年和2016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2015年导尿管相关感染发生率高于NDNQI均值外,其余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均低于NDNQI均值;2017年所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均低于NDNQI均值。见表1。
自科室委员会设立以来,不断收集并讨论通过了相关决议,讨论修改了科室工作流程13项,如床边交接班细则规范、科室好习惯方案梳理制定、人员紧张状态下排班模式改变、临床护士均能参与人员配置和自主排班等;制定了专科及特色培训方案4项,如低年资护士冲突应对能力培养、新员工专科培训方案制定、巴林特培训、科研循证培训;修订了临床实践规范2项,如CVC维护规范,拍摄了改良后CVC维护视频;促进了科室持续质量改进项目3项,其中包含1项“降低CV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多部门合作循证实践项目。
表1 2015年-2017年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果
3.1.1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达到参与共治
为了优化护士工作环境,建设磁性医院,医院于2015年构建护理委员会,引导临床护士参与护理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经过3年的实践,护理管理模式达到参与共治。临床护士对委员会制度表示认可,认为其提高了自身责任意识,增加了同事间的支持,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等[2]。实践结果显示,普外科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护士工作满意度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且高于NDNQI同期美国教学医院均值,3年内护士离职率为0。科室护士普遍反映科室的团队协作氛围在开展临床实践及质量管理等护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整个护理团队成就感明显提升。
3.1.2提升患者护理结局
磁性医院中“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一切的工作宗旨和目的都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4]。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和护患满意度是评测医院是否具有磁性的有效指标,各项护理敏感指标的监测结果对比NDNQI同期数据都有较显著的优势,提示科室委员会在护理实践和持续质量改进中的积极效果[5]。根据护理敏感指标实施及监控数据显示,其中2015年及2016年普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均高于NDNQI均值,由护理质量与安全核心联络人牵头,在科室委员会会议中进行了讨论,结合普外科专科特点,委员会决定成立多部门合作持续质量改进项目组,经过1年的实施改进,感染率在2017年得到明显下降,低于NDNQI均值。此项目也同时获得了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及科研循证实践项目一等奖。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流程未标准化、循证护理实践不到位、医护合作不充分、护患关系不和谐等因素有关。科室委员会的工作正是围绕这些内容不断促进和提升护理实践标准,基于委员会专人负责、民主讨论实施的决策能更有效提升科室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科室委员会的设立使护士长和委员会成员一起设立目标,带领团队朝同一目标奋斗,有助于护士长及时动态了解科室护士的真正需求,获取更多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打破管理者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促进科室公正、公平、激励和认可的良好工作环境建设,推动护士长成为转换型领导。护理管理者单一制定决策的过程逐渐被分权式的决策模式以及授权式管理模式所取代,真正做到“人人参与管理”[6]。自科室委员会设立以来,讨论修改了科室工作流程共计13项,制定了专科及特色培训方案4项,修订了临床实践规范2项,促进了科室持续质量改进项目3项。在科研循证方面邀请了医院科研专科护士为大家进行了为期半年共6次的科研培训,期间教育护士完成了一项院内科研基金项目的申报,委员会两名成员撰写相关中英文论文各1篇,3年内成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同时,科室委员会的设立也为护士创造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临床护士的心声得到及时回应和认可,更了解医院和科室的日常事务,更能激发其正性表达和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讨论和决策护理实践,为团队运行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护士和未来的领导者[7]。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参与共治的委员会管理模式,给护士授权,鼓励护士参与决策及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参与共治的实施是动态变化过程,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灵活而持续不断地评估和调整[8]。护士长和科室委员会主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因各个科室护士长领导风格或护士个人特质不同,可能会遇到各个科室之间的实践差异,今后需要持续关注护士长及委员会主席的领导力培训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