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指导: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韩延明
2019—2020 学年 陕西省商洛市高三年级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寓居惠州嘉佑寺的时候,他在山上随意走走,走得非常累,便想要到山顶的松风亭休息,但眼下离松风亭还有很远的距离。行走之中,他突然意识到,休息为什么非要到松风亭,哪里不能休息呢?于是,他豁然开朗。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可能会被一些执念束缚,一旦解放思想,就会豁然开朗。但也有人说,苏轼的故事中含有消极的成分。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少于800 字;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图/ 视觉中国
同学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苏轼本想在山顶休息,居高临下,尽享无限风光,怎奈体力不支,心愿难成。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甚至远到海南岛,但他以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突围,超越自己。我们须谨记:身在逆境,应乐观旷达。
[ 点评]
这位同学由苏轼登山的经历联想到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依然旷达乐观的人生经历,并由此总结出“身在逆境,应乐观旷达”的立意,过于牵强,没有紧扣材料所要表述的重点,即人们有时需要抛却执念、解放思想。这个立意属于离题。
同学乙:苏轼已经“走得非常累”,而且离目标松风亭“还有很远的距离”,在体力消耗较大难以支撑的情况下,理应停下来稍事休息,不必跟自己过不去,更不必自责。世间万事皆如此,累了就该休息,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只有学会放下,学会享受,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点评]
乍一看,这位同学的观点似乎与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比较符合,但仔细斟酌,这个立意对材料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材料中,苏轼放弃的是“非要到山顶松风亭休息”的执念,这一举动提示我们要解放思想,抛开束缚自己的枷锁,而不是要我们“学会享受”。这个立意舍本逐末,且含有明显的消极态度,属于偏题。
同学丙:凡事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应当矢志不渝,奋力前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人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既然选择了山顶的松风亭,就应该马不停蹄,步步登高。只有执着坚韧,永不言弃,才能如愿以偿。如果处处都如苏轼所做的选择般,在进行了自我安慰后“退而求其次”,身心或许得到了暂时的放松,但就会与高处的景致失之交臂。
[ 点评]
这则材料源自《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松风亭》一文。苏轼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其实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轼认为要随遇而安,是对自己仕途不得意的宽慰,带有些许无奈。这位同学从“执着与坚韧”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将“登高”与人生路上的攀登联系在一起,进行反向立意,认为既然确定了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永不言弃,不能依靠自我安慰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此才能享受“高处”的美景。这个立意准确、新颖、深刻,给人以正确、健康的导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同学丁:人生途中,不可避免会深陷泥淖,遭逢路障。此时,敢于藐视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被强大的困难击得头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只怕到头来落得个“莽夫”的名号。如果能像苏轼那样,解放思想,转变思路,生命将会豁然开朗。
[ 点评]
这位同学没有一味地否定同困难较量的精神,而是先承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行为勇气可嘉,然后指出当困难无法逾越时,转变思维或许将豁然开朗。这位同学思维缜密,观点辩证,立意准确、有深度。
苏轼这个亲身经历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耐人寻味。对于“休息为什么非要到松风亭,哪里不能休息”的观点,材料中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褒一贬。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执念的束缚,如果抛却执念,让思路转个弯儿,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启迪人们要解放思想、善于变通。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个故事含有消极成分,隐含的意思是,对于自己所追寻的目标,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自我安慰、得过且过,尽管过程中会经历困难,但不能轻言放弃。
同学们可在材料已给出的两种看法中选择一种进行立意,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进行辩证思考。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我们不能通过自我安慰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2)不要让执念束缚自我发展。懂取舍,知进退,才是大智慧。
(3)既要有 矢志不 渝、永远 不 服输的韧劲,又要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必要时改变一种思维方式,谨防撞上“南墙”,头破血流。有勇有谋,不做莽夫,也不做懦夫。
立意: 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也要有灵活变通的睿智和胆识,智勇双全,知进善退,才能驾驭好人生之舵。
第一部分: 综合材料中的两种不同观点,辩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实现目标既要有勇气和毅力,又要有灵活变通的睿智和胆识,既要有勇,也要有谋。
第二部分: 紧承中心论点,提出第一个层面的分论点。
人生会遭逢种种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只有保持韧性和执着,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举例论证: 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猝不及防。面对疫情,举国上下群防群控,各地专家亲临武汉,广大医护人员日夜奋战……最终,中华民族凭借着执着与韧性,攻克了困难。
第三部分: 笔锋稍转,提出第二个分论点,进行说理论证。
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有时我们会设定一些不合理、不实际的目标,这些目标会成为捆绑我们的枷锁,限制我们的发展。此时,我们不能暴虎冯河,逞一时之勇,要审时度势,解放思想,灵活变通。这不是懦弱的表现,恰恰是智慧的选择。
对登山途中体力不支的苏轼而言,此时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歇脚,能到达山顶的松风亭边览美景边歇息当然最好,但在半山腰上也可满足这一需求。更何况歇息过后,能恢复体力,再登上山顶也不迟。这启示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运用头脑,灵活应对,不要被无意义的执念所捆绑,束缚自我的发展。
第四部分: 综合分析,总结收束全文。
世事错综纷繁,面对困难,我们应运用头脑谨慎判断,审时度势。该冲锋时纵情驰骋,尽显风采,该收手时沉着冷静,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