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民族地区宗祠建筑设计研究

2020-07-01 07:36修,何
绿色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杨氏宗祠家风

杨 修,何 江

(1.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4;2.华南理工大学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1 引言

桂西南地区(南宁以西至中越边境之间的区域,其主体包括崇左市及周边的靖西市、那坡县、上思县等[1])主要为壮族聚居区,壮族聚落崇尚那文化,多以自然崇拜为主,祭祖时间以清明、三月三[2]为主。壮族历来祖先崇拜风气浓厚,常见的多以土地庙、社坛为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主要载体[3],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精神文明不断发展,人们对祭祀及宗族的团结越来越重视,原来的祭祖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心理需求,宗祠建筑逐渐成为祭祀祖先的重要载体[4]。

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这是后世子孙追念先祖、寄托哀思的主要形式[5]。本文以靖西杨氏宗祠建设为例对桂西南民族地区宗祠进行探讨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该地区宗祠文化的特点,而且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建筑设计探讨研究,在为其他宗祠建设提供参考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

2 宗祠建筑发展背景

2.1 祭祀文化传承

宗祠祭祀文化一般传承于家族先人早年制定的族规。靖西杨氏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年间,据宗祠碑文及其他相关碑文考证,先祖杨聪庆携家眷从湖广宝庆府城步县迁至归顺州(今靖西市),由此推算,杨氏族人在靖西繁衍生息至少有700多年历史。沿袭祖先制定的传统,宗祠一般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和正月十七举办祭祀仪式,远在他乡的本宗族人家都要派代表参加祭祀活动,增强族人的宗族观念和凝聚力,力求本族团结和睦,共商未来,共谋发展。

2.2 家风文化特点

家风文化成为各姓氏家族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杨氏家风文化以“弘扬四知文化,传承廉政家风”为宗旨,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杨氏家风家训的传承和教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氏家风文化多源于杨震四知却金、杨家将尽忠报国的历史故事,宗祠中设“四知”家风家训、杨家将爱国故事、忠孝文化以及杨家姓氏来源等宣传内容。这些内容积极引导广大杨氏宗亲,凝聚杨氏儿女,构建和谐社会,紧扣时代主题,为当地经济振兴发展做岀新贡献。杨氏家风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了加强,并表现出新时代特征[6]。杨氏家风文化的内涵与新时代提倡的家风建设思路高度契合,四知家风的传承不仅起到杨氏族人自身学习和熏陶的作用,而且也成为社会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宗祠建筑的发展

自古以来桂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的关系,宗祠兴建氛围相对较弱,仅百色市、隆安县等市县还保留一些宗祠建筑,而且数量极少,规模也不大。但随着宗族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宗祠建筑的建设。近几年来,广西各地相继有新建宗祠落成,各宗族开始跨地区进行交流活动,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些项目的推进带动下,未来将有更多的联谊会及宗祠建筑发展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靖西杨氏宗祠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碑文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杨氏族人就修建了宗祠,光诸十五年重修。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被毁,后仅重修了简易的砖瓦房供奉神位,族人痛心疾首。2018年,组委会在广西杨氏联谊总会的支持下,发起重建宗祠募资倡议,得到全县族人的大力支持,截止2020年已建成新宗祠一期。杨氏宗祠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宗族凝聚力,起到加强本族团结和睦、发扬杨氏家风的作用。

3 宗祠建筑规划设计

3.1 选址

靖西市域普遍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多地少,按照传统建筑选址观念,选择应具备环山抱水的条件,但从实际情况较难满足这样的要求。新宗祠的选址经多方考察测量,最终选在了位于旧址东北方向约100 m的位置,此处四面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坐西朝东,前方视野开阔,风水条件极佳,具备天时地利条件,加上族人齐心协力,慷慨资助,集人和于一身,实属难得(图1)。这也体现了壮族地区民间崇拜载体的选址特点:注重自然环境,不选在村庄内。

图1 宗祠四周山体环抱

3.2 场地总体布局

宗祠总体规划设想将新旧宗祠用地范围连接起来,形成宗祠博览园,整个场地围绕村头的山体进行布局,布置了大门、风水池、宗祠、杨氏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化健身广场及旧宗祠纪念碑等(图2)。整个博览园依托村庄形成一个服务村庄与社会的文化观览学习基地,往西南方向通往村庄主路,往东南方向通往草莓采摘基地,宗祠位于两者之间,与村庄和产业形成良好互动。

图2 宗祠博览园总体布局示意图

3.3 流线组织

参观流线的组织以宗祠文化为核心。从入口去往宗祠的流线为:村庄道路——入口牌坊——雕塑——风水池——大门——广场——正殿,这一组织使得祭祀过程中人的心理感受、情绪逐渐加强,最后达到高潮点。从宗祠去往村庄的流线为:宗祠——休闲广场——博物馆——景观长廊——旧宗祠纪念碑——村头广场——村庄,回到村庄的流线又使参观游人的情绪逐渐从严肃回到轻松。游览空间既连续又收放有序,形成与自然融合又不失庄严的氛围。

3.4 建筑形制

建筑方案形制采用一进式院落布局,前有大门及照壁,两侧厢房,正殿为五开间,采用硬山式屋顶,两侧为附属用房(图3)。正殿中放置先祖牌位,四周放置杨氏家族名人故事及画像。正殿往后为后庭院,设置功德墙,作为休憩场所。整个建筑古朴典雅,体现杨家内敛严谨的性格特征。目前仅完成一期的正殿、大门及围墙等部分,计划分期完成余下的部分。靖西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建筑通透,通风效果好。在宗祠设计中,正殿也采用了外廊式的布局,正立面设大门及大窗,屋顶设通风口,既可以满足采光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建筑通风。

图3 宗祠方案鸟瞰效果图

3.5 建筑材料及装饰

宗祠建筑营造仿古特色的祭祀空间氛围,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古建常用的仿古青砖,进行灰缝处理后外立面基本不用做处理,新型仿古青砖采用页岩、陶土等材料烧制而成,在热工性能上满足隔热防火的要求,建筑屋面采用仿古的筒瓦、脊瓦、滴水、正吻等构件安装在混凝土屋面上,形成青砖灰瓦的整体效果。结构框架方面,柱子为圆形暗红色,柱下设底座,内外横梁上绘制彩画,彩画内容选自本地吉祥画或壮族经典纹饰,既简朴又不失庄重,而且还可体现地域特色。内墙放置杨氏家族经典故事,营造祭祀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场所。

4 宗祠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宗祠建设的目的应以传承家风文化、寻根祭祖为主,建设应量力而行,所营造的空间氛围尽量古朴典雅,不应过于豪华张扬,有些宗祠建设投资巨大,采用庑殿顶的形式和龙凤纹饰,装饰夸张,与建筑性质不符,脱离了原本的目的。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习主席提到“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7]新建宗祠建筑应在尊重当地文脉特征,体现宗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分期建设,逐步完善,承担起传承优秀家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任。

(2) 宗祠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宗祠在族人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宗祠的影响力可以宣传正能量的事迹、扶贫济弱、奖罚严明、鼓励年轻人上进,增强族人自豪感。

(3) 宗祠建设作为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应注重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宗祠的建设中尽可能采用新型墙体材料、透水铺装、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材料和技术,在引导大众方面可以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4) 宗祠的建设应融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宗祠的存在往往是重要的文化地标,其建设应与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宗祠将成为宣传当地民俗文化的窗口,有助于乡村建设的发展。

5 结语

桂西南民族地区宗祠建设因为有民族文化、家风文化的影响,既受到一定的制约,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地域特色,本文以靖西杨氏宗祠为例进行了建筑发展背景、建筑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建议各地新建宗祠应结合各宗族的家风特点,合理规划布局,选择适当的建筑形制与规模,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杨氏宗祠家风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Fort Besieged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家风伴我成长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消失的金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