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德普宁寺是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其建筑和雕塑中包含着很多藏传佛教文化的因素,其中四合象(和睦四瑞雕像) 就以独特的形象彰显着藏族宗教文化的价值,本文就以和睦四瑞雕像的艺术表现、符号意蕴为切入点,重点探究整个雕像的象征意义和伦理价值,希望能为文化研究者及传播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承德普宁寺;和睦四瑞雕像;象征意义;伦理价值
承德是清朝历史上第二个政治中心,基于特殊的地缘关系,清王朝的统治者选择此地作为其处理与满蒙等民族关系的阵地,并在此修建了避暑山庄(热河行宫)和藏传佛教寺庙群落——外八庙。普宁寺就是外八庙其中之一,因其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俗称大佛寺。它的修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部蒙古叛乱。 “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乾隆《普宁寺碑》)可见普宁寺的修建与存在跟清朝维护祖国边疆统一,稳定蒙古西藏僧俗首领及民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1 承德普宁寺和睦四瑞雕像简介
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寺庙中有很多彰显藏传佛教文化的雕像,四合象(和睦四瑞雕像)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座,雕像位于大雄宝殿旁边,铜铸但通体刷成了金色,雕像的组成是:大象的后背上坐了一只猴子,猴子的头上顶着一只兔子,兔子的头上飞着一只鸟,四种动物成金字塔形紧紧相连在一起,雕像的旁边的有一个黑色解说牌,上面写道: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鸟同住一片深林,有一天,吉祥鸟把捡到的一粒种子吐在地上,野兔将其掩埋,大象用鼻子吸水浇灌,猴子也常来看护,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并结满果实,大家同在树下乘凉玩耍,猴子也有了果实吃,而又有了新的种子。如此循环往复,这里变成了欢乐、祥和、殷实的乐园,大家过着幸福美好生活。
其实这个故事在藏族中流传的非常广泛,在藏族人民聚居地或者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常见有“和睦四瑞”的壁画、雕塑和唐卡。和睦四瑞,又叫“吉祥四瑞”,更有“和气四兄弟”的民间通俗叫法。四瑞,就是指大象、猕猴、兔、鸟四种瑞兽。这个故事经考证应来源于《如意藤》第八十六品《鹧鸪本生》,四种动物静好地生存在波罗奈斯国的森林中,它们商议按照年龄长幼排序,并制定、遵守戒律,还生态自然繁荣景象,整个国家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静国王与臣妃们为此邀功,但在修行者证实下,将功德归于四种动物。最后佛陀告诉大众,鹧鸪鸟就是我的前身,兔就是阿难,猴是舍利弗,象是目犍连。此故事本为佛陀教导诸弟子遵守尊老敬老的戒律,以四兽故事来化众。但在流传过程中,和睦四瑞的象征意义在不断的被赋值,如团结友爱,和谐美好等等,其文化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
2 和睦四瑞雕塑的艺术表现及符号意蕴
2.1 艺术表现
每一个雕塑,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用于表示其内在的特定喻意。和睦四瑞吉祥雕像主要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使鹧鸪鸟、兔子、猴子、大象这几个动物富有了人性化的特点,它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具有责任心,最终用超乎寻常的方式影响了整个国家,在故事中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吉祥、美好的世界。这种拟人化的方式将四个本无相干的动物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为构成这个美妙的雕塑做好了铺垫,使得这座复合型的雕塑显得无比精妙,它使人感动、引人深思,而毫无牵强之意。总之,和睦四瑞雕塑具有寓言性特点和童话色彩,以动物之行阐述人伦之道,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2.2 符号意蕴
和睦四瑞雕像有四种动物组成,这四种动物在藏族和宗教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意蕴,鹧鸪鸟是佛陀的化身,代表着智者和老者,居于最上面表达了对智者和老者的尊重和敬意,剩下的兔子,猴子和大象则是佛陀弟子阿难,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化身(但在对应关系上有不同的说法)。兔子代表阿难,在佛教中有“兔渡为浮、马渡为及半、象渡为彻底截流”,以兔、马、象渡河深浅来形容在佛法方面的修为;猴子代表舍利弗,藏族中有猕猴神的传说,猴子因和藏族先民起源相 关而被藏人崇拜;大象代表母犍连,在藏族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因具有思维超群、洁身自好、廉洁等优良品质而成为佛教传承的工具和象征,从以上解读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用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宗教历史人物,并以组合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这个主题既有佛教的宗教理念,也有现实的民间寓意,所以和睦四瑞与六长寿、八吉祥和七政宝等,构成了藏族典型的宗教象征符号体系。
3 和睦四瑞雕像象征意义分析
民族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民族符号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其表征形象作为内在意蕴传递载体,能对观赏者强烈吸引,让观赏者在理解文化内涵、领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思。
3.1 宗教文化象征
从动物图案意蕴分析中可以看出,和睦四瑞图的宗教色彩浓厚。从佛教角度予以分析,佛教创始人希望教团向心力大大增强,且教徒间和睦共处、互帮互助,实际上现实内容与内心憧憬鲜明对比,早期佛教内部内讧现象时常出现,这为“以法为师”思想提出提供了条件。为维护佛教团结、打击分裂教徒嚣张气焰,释迦牟尼、比丘运用大智慧制定教规教律,希望全体成员精心修法,并从内心深处遵规守纪,真正做到长幼有序、利人利己。
和睦四瑞图通过拟人法勾勒寓言故事,其中四种动物分别为佛教创始人、道德水平极高者的化身,动物间约定正是佛教推崇的清规戒律,共同目标均为遵规守纪、规范道德行为。简言之,和睦四瑞图以托物言志手法表达宗教(佛教)治理理念及实践。宗教要想发展壮大,并有效传播宗教文化,应首先做到内部和谐,这是教义教规产生的基本要求。对于宗教内部群体教徒来说,争做合格遵規者和监督者,齐心协力营造良好的宗教环境,推动宗教艺术持续发展。
3.2 民俗文化象征
和睦四瑞雕像生动且形象,从每个动物神态、形态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良性互动、协作配合,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过着快乐生活。图中四种动物在生活中常见,它们身上的民俗气息与生俱来,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被藏族人接受,藏族地区人们将其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庭、佛堂等众人皆见之处。图中四种动物呈金字塔形排列,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们眼球,并充分调动观赏者分析欲,满足艺术文化需求。和睦四瑞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即祥和,所以它又被称为吉祥四瑞,从名称、内容中能够得知,所表达世俗意义为: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要团结友爱、互敬互重。
除此之外,和睦四瑞雕像让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思考,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图中四种动物将这一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藏族地区,还是全中国,都要将这一美德传递下去,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习惯。如果最基本的尊老敬老会成为阻碍,那么遵规守纪更无从谈起,正是因为和睦四瑞故事宣扬了民俗文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
4 和睦四瑞雕像伦理价值探究
4.1 民族的团结
历史上清政府注重维系与藏族、蒙古族睦邻友好关系,通过佛教传播形成统一认知,使各地区、各民族间和谐共处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当时乾隆修建普宁寺的目的和意义。现在这个目的和意义仍然存在,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文化差异显著、民俗风情多样化,从古至今,各民族团结发展理念根植于国民内心 。从是敦煌变文的《四兽因缘》到藏蒙地区民间故事和睦四瑞图,再到承德普宁寺中的和睦四瑞雕像,虽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作品细节多少改动,但核心思想具有一致性。从中能够看出,“和睦四瑞”在古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4.2 善本的理念
和睦四瑞故事传递人本善念,通过善念指导善行,既能创设和谐环境,又能产生良性循环效应,这是人、动物、生态自然长久存在的法宝。如果心底深处滋生贪婪、私利等想法,那么恶行自会结恶果,最终难以长久、安稳生存。佛教宣扬吾身自省、善言善语等法则,这是为人之本,也是身心净化的有效途径。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呈向好趋势,人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那么如何建立正确的精神追求,获得情感的满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和睦四瑞雕像用非常生动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并给与了答案。
4.3 和谐的关系
和睦四瑞故事宣扬这样的佛教思想,即自然众生间无高低贵贱之别,平等是一切关系长久维系的必要条件。图中动物间正是因为平等,才能做到互尊、互爱,为协商沟通奠定良好基础。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是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基本要求。此外,这也是人性价值体现、人性光辉传递的有效方法。无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都要善心善举,致力营造和谐家园。
5 总结
综上所述,藏民族发展历史较悠久,其文化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承德普宁寺的和睦四瑞雕像源自藏族的寓言故事,其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不容忽视,并且该雕像揭示了具有传承意义的伦理观念,让当代人从全新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人本善念与和谐交际等价值观点。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这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民族符号,它们的文化意蕴也会愈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王树平,包得义.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与文化价值略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2] 闫美霖,林立文.論藏族和睦四瑞图及其意义[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5).
[3] 普华才让.藏族“和睦四瑞”图的象征意义及伦理价值简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 闫鹏飞,旺扎拉脑日布.浅析蒙古剧《和谐四瑞》的艺术特色[J].艺术科技,2017(08).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敦煌变文《四兽因缘》题材来源新论”(编号:HB17ZW012)。
作者简介:于向辉(1977—),女,河北承德人,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