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的思想来源

2020-06-30 10:12汪涌豪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道家儒家境界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的运用中,它不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深湛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一般认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游》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们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来源】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

【作者简介】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联第八届副主席。主治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文化批评。

【阅读导引】“闲”的特殊性在于这种思想中最核心的人自身的主体地位,文中分别论述了儒、道两家对“闲”体认的不同。这种體认也反映在无数的作品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儒家以“仁”为核心,“进”“止”相生,其所蕴含的是一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闲;道家以“道”为本,求“逍遥游”之乐,在观照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禅宗看“空”万物,随缘人生,于平淡随意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任性自由的闲适之美。闲适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先儒们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后来的学者秉承先哲传统,试图将高雅的休闲生活与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于积极的价值追求中摆脱各种困扰。道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彻底的个体自由,达到无我、无功、无名的至人境界。主张外天下、外物、外生、回归自然。退隐本是士人对政治不满和抗争的无奈之举,却依托老庄哲学而发展成为一种相当自觉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禅宗则以“无我”为最高境界,看空万物,用破除一切主客观对立的手段来实现彻底解脱,在平淡随意的生活中进入无忧无虑的精神自由境界。三者都主张在有限的生命条件下追求精神的愉悦,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猜你喜欢
道家儒家境界
知命
漫画道家思想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茶道
最高境界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