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当典雅的唐诗跨过千年的岁月,再次被人们口口相传,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文化之美,更是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短短十四个字所承载的情谊远胜过千言万语,令人心头泛暖。而我国“带病回村,不孝子孙”等“土味”标语固然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却贴合了中国国情,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有助于疫情的防控。
中日抗疫标语之所以有如此迥异的风格,我认为,有距离的因素。疫情当前,抗疫战士竭尽全力投入抗疫工作,他们分不出心神来细细品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的古典美。他们要的,是“武汉加油”式的鼓劲十足、凝聚人心的简洁明快,是“不出门,不聚餐”式的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广泛传播。“武汉加油”等质朴响亮的口号能让被严峻的疫情弄得心理压抑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能纾解人们沉闷的心情,激发人们抗击疫情的斗志。倘若相隔海峡的日本也高呼“武汉加油”,虽也会给人带来些许安慰,但终究会因距离而少了份实在感。日本从中日共通的文化溯源而上,选择了深受两国人民喜爱的唐诗,能真正拉近两国人民心理的距离,引发广泛的共鸣。
疫情当前,无论是日本充满诗意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寄语,还是我国处处可见的“武汉加油”的标语,都是人们抗击疫情决心的体现,都散发着守望相助的人情美。因而,无论是雅致的古典诗词,还是激昂的口号呐喊,只要表达了我们心中那份美好的祝愿,就有意义和价值,又何必厚此而薄彼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标语的“土味化”并非偶然。近年来的“审土潮”已在不知不觉间改造了社会的审美观。无论是激励高三考生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还是轰炸国人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都少了文化的内涵。这些“土味”标语、广告语固然一时间令人热血沸腾,但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觉得乏味、麻木乃至引发反感。青少年的审美观被它们污染,长此以往,那些古典之美将无处安放,甚至会引发“文化乡愁”。
其实日本人未必比中国人更精通中国文化,但他们从古典诗词标语这些细微之处透出的文化感卻值得我们学习。真正的文化感并非指一个人的才学有多深厚,一个民族的历史有多悠久,而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诗书气,那种传承千年的文气。这并非一朝一夕便可造就,但我们可以效仿日本,从增添些文雅的标语做起,用诗词装点我们的生活,为中国营造一个土雅共赏的未来。(指导教师:徐婕)
【简评】作者立足疫情,具体分析日本古典诗词寄语和我国“土味”抗疫标语的独特作用,并依据两者相同的实质,张扬了两者的价值,反对人们厚此薄彼的做法。随后,作者宕开一笔,就中国标语的“土味化”展开论述,呼吁“用诗词装点我们的生活”,使文意深入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