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
麻塘革家寨的建筑基本为平房,青瓦顶,木板屋。讲究一点的房屋,四周还建有花饰栏杆,建在斜坡的屋子,垒石为台,屋子建在平台中,屋前或左右还留有较宽阔的平地。麻塘革家寨依山面田,寨前为平阔的田坝,房前屋后广植竹木花草,桃李樱橙,颇有几分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韵味。
这里民风淳朴,并且非常团结和睦,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事,全村人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过来帮忙。能为族人帮忙出力,对他们来说是件乐意且荣幸的事。革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革家人建房有一套繁缛的程序,它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具备为民众生活所需的价值功能,渗透着浓郁的民俗文化。
革家人建房,全村人自发来帮忙。早在立房之前,寨子里的人们就已经忙活了好几天。全村大大小小都在为建房出力,男人们忙着搬运树木、平整地基,女人们则负责后勤。整个寨子忙碌一片,仿佛这是一场属于所有人的大事。这里的风俗是只要村民知道哪家建房,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主动相约前去帮忙打理。主人家只管供饭无需支付报酬,全村人和睦相处代代相传。
建房前期选中宅基,平整好地基,木工师傅将准备的木材发墨后做成一根根梁、柱,为立房作准备。主人家杀猪准备很多饭菜,连续两天宴请全村所有乡亲。新屋立好后,主人还需架屋檩、订椽皮、盖瓦、装板壁、榨楼板、立大门、挖火坑等,房子才能正式居住使用。一幢木房可住一百年至几百、上千年,一代造房,幾代居住。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同呼吸,共命运。有饭同吃、有歌同唱、有难同帮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流进了每一个革家人的血液。从起屋建房到红白喜事,团结和凝聚力体现在革家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革家人没有文字,他们是把所有的文化都穿在了身上。从头到脚都记满了历史:姑娘的红穗帽称为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她们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兵打仗的历史。
他们虽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生活习俗、语言和完整的服饰等民族文化。革家女子服装比较奇特,头饰为“后羿射日图”,由红缨珠帽、银簪、银圈组成,从上看,鲜艳的红缨珠帽仿佛太阳照射出的万丈光芒;插上的银簪就像后羿射出的箭;而“箍”住红缨穗的银圈,就是后弈射日用的弓。
身上穿着“硬盔甲”。革家妇女上身披挂着似铁甲一般的服饰,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七八层,在头上还有“盔甲”,真算得上是“刀枪不入”了。
“刀枪剑锤”身上挂。在革家年轻女子的脖子上,挂着沉重的银饰,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在银饰下,吊着“十八般”兵器,刀枪剑锤一应俱全,造得非常精致,披挂起来威风凛凛。 还有就是七八层的衣服:先穿一件百褶裙,再系一条前面绘有龙凤的“围裙”,接着是长袖大褂,然后是披挂前后四片的铠甲,然后又是三件“围裙”,一件全黑,另外两件闪闪发光,绣着“鳞片”,最后还有一层绣有螺旋花纹的蜡染小方巾,再系上橘红色腰带,挂好银饰,就算是齐全了。少女头带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则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刺绣花衣,并罩以冠首铠甲式的披肩,下着百褶短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好似木兰从军,英姿飒爽。
革家女装中的红缨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革家的祖先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皇帝奖赏他一顶漂亮的红缨,而他却把御赐的红缨赠送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又把红缨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从此世世代代相传,革家女儿都要戴红缨帽。
革家男子和革家女子的头饰上有射日图,服饰背部也有射日图,神龛上供奉的红弓白箭便是他们对祖先的纪念。革家老人过世以后,在墓碑上也刻有太阳图。
为了不被外族侵扰,革家人世世代代深居简出,至今仍不被外界广泛知晓。常年累月的封闭生活让革家人个个身怀技艺,女人更是心灵手巧。
麻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革家村寨,寨中村民平时务农,闲时做蜡染、绣花衣,这从他们的风俗、服饰、刺绣工艺上可以看出。跟苗族不同的是,他们的待客之道是劝饭重于劝酒,所以你到革家村寨来,一定是先吃饱饭,然后才会酒足。革家人历来崇拜祖宗,有每餐必供祖宗之俗,而且家族共祭一个“祖鼓”。“祖鼓”供几十年才举行一次的祭祖仪式使用,他们谓之过“哈戎节”。
革家人的技艺有蜡染、刺绣、银器和编织,其中最著名的是蜡染。革家蜡染,历史悠久。这些古朴大方的蜡染,花纹别致,多数表现大自然的雄虎猛兽、花鸟虫鱼,充分反映出革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革家妇女在蜡染技术上有很高的天赋,人人都是蜡染能手。按照革家的风俗和规矩,女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学会点蜡花、刺绣,女孩子长大出嫁时穿的盛装也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蜡染起源于秦汉,古称蜡缬,西南会蜡染的民族很多,革家的蜡染是其中的佼佼者,以风格独特、精巧细腻、构图严谨、对称工整、夸张有度而扬名。
麻塘革家寨有蜡染之乡的美称,革家女红素来以精致闻名,在这样一个崇尚女红的天地里,耳濡目染,等到十七八岁,自然成为刺绣蜡染能手。可见,麻塘革家寨作为蜡染之乡,绝非偶然。
除了上面所说过的蜡染技艺和染坊值得参观,村寨里也有表演,也有芦笙场。村民们身着盛装,为来宾表演他们准备好的节目。在重阳节时,麻塘周边不同民族村寨的村民更是聚集在此,斗牛斗鸟,跳芦笙的节目年年不落。
革家人能歌善舞,最有特色的要数“踩亲舞”。据说“踩亲舞”起源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是革家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中的一种独特舞蹈,革家年轻人的自由婚姻是通过踩亲对山歌的方式增进感情,最后缔结良缘。
墙内开花墙外香,麻塘革家寨虽很少为外界所知晓,但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特色,麻塘的革家寨都凭着自身实力吸引着外国友人前来拜访。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革家人的芦笙舞、板凳舞、古歌、飞歌、酒歌、情歌、迎客歌和革家妇女精美的蜡染、刺绣。革家人,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仍以其自己的方式,坚守传统,平时务农,闲时做蜡染、绣花衣,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