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森
摘 要:本文以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国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从重工造匠、育工铸匠、树匠画工三个方面结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骨干技能人才素养的重塑和培育大师工匠精神的途径,通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养的重塑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就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适应工业4.0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新要求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应建议。通过建立和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驱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 素养 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b)-0059-02
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正值全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锐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亟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支撑,而匠心是高素质人才汲取的应然选择。用一颗伟大的工匠心,传承时代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和专攻,用心去塑,用心去造,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就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素养的重塑和工匠精神的培育等方面阐述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 重“工”造“匠”——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一直面临严峻的压力,我国的制造业正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企业产品的开发理念、设计方法、安装步骤和维修服务等现代服务环节比重日趋提升。新时期客户不仅仅在购买优质产品且要定制产品,往往还需与之配套的高品质服务或问题解决方案。同时,由于智能制造中许多高新技术的运用,传统重复性的工作将逐渐被机器人所替代,有效促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技术含量低、機械性操作的就业岗位逐渐减少,生产性服务岗位逐步增长。因此,工业4.0时代已催生大量的服务型人才去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配套工作,劳动力供给侧需求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问题较多。
1.1 “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工业 4.0时代引领新一代工业革命,所在工作岗位涉需自动控制、机械专业、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知识,并还要知道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智能制造过程中系统运营过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技术技能”不够精湛
伴着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中心等高新技术的深入运用,技术技能人员的知识面远超过操作智能设备,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运行、日常管理和后续服务都要知道。这就对相关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创新精神”不够到位
创新意识和创新创意能力,需渗透课堂和平时。随着智能互通的时代到来和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应用,促进产品、技术、工艺和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同时,在智能智造过程中,个性化和定制化对产品的打造提出了更多要求,客户更侧重产品的实用、美观和创意。
2 育“工”铸“匠”——骨干技能人才素养的重塑
与急剧扩招的大学相比,职业教育强化传授“实用性”技术,而“素养的培育”被各类院校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目前我国有1.36万所职业院校,据估算,到2020年职业院校在校生将达3800万以上。职业院校为地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中高端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求更高的素养。
2.1 “工匠”精神渗透课程
工匠精神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需将“工匠”精神渗透课程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职业精神培育,关注学生素养提升,加强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高度融合。我们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身边的能工巧匠,学习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2.2 “工匠”精神注重平时
人才培养过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期,我们不仅仅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还要结合各种与实践岗位、社会密切接触的机会,引导同学们践行职业礼仪、交往礼仪和养成教育,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团队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同学们牢固服务意识,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责任、职业理念和职业使命认识与理解,提高职业荣誉感,培育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
2.3 “工匠”精神回归实践
时代呼唤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促使“工匠精神”回归,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向德国、瑞士、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学习,积极倡导精益求精、专注专业、一丝不苟、持久坚韧的精神,产生对职业的特别敬畏、对工作的极端执着、对工序的严格遵守,对产品的认真负责的效应,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不惟学历惟能力,不看文凭看本事,谁是能工巧匠,从社会地位、价值意义和奖励待遇等方面充分体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使“工匠精神”实至名归。
3 树“匠”画“工”——培育大师工匠精神的途径
职业技术教育在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应对工业 4.0 时代新要求,主动求变,打破传统“批量”培养、“标准”培养和“被动”培养的理念,培养掌握新技术、新思想和新视野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3.1 “专业”打破传统界限
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低、工作较为辛苦、简单而重复、带一定危险性的岗位逐渐被机器人所代替,许多企业呈现工人转岗、薪资降低跳槽等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们职业院校要立足地方不断调研,科学专业布局,开设与新兴技术领域吻合的专业。
3.2 “课程”集中优化设计
在搭建“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打造“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结合专业集群优化,除传统的思政、语数外体、心理等课程外,还纳入智能网联、美育、双创等相关课程,为未来工匠之才培养打下基础。
3.3 “模式”亟需创新培养
职业教育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人才培养践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导作用,确定师徒的双身份和职责,强化对学生技术素养、职业能力和管理素质等方面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高端智能化制造时代,尤其对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出调整性需求,我们职业院校通过建立和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课程改革,以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驱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磊.“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J].职教论坛,2016(4):17-21.
[2] 芮明杰.“工业4.0”: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方式[J].世界科学,2014(5):19-20.
[3] 周静.工业4.0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探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