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百孝
【摘要】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油画已成为油画民族化和油画教学中不可绕开的路径与教学内容。在油画的风景绘画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对景写生的意象表现能力,创作具有意象审美的风景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而意象思维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达到上述要求的基本条件。根据意象思维的特点,本文从加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积累和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把握,与外在对艺术形式语言的驾驭与控制两个方面,论述了油画对景写生教学中加强学生意象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风景绘画教学;对景写生;意象思维;油画
油画最早传入中国,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等传教士携带画有圣母形象的油画来到中国。但及至近代,油画才被中国学人所真正认识和掌握。经过百余年几代油画家的不懈努力,油画在中国已成为别具中国文化与审美意识的“中国油画”。而意象油画是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层面之一,也最具东方文化韵味。
“意象油画就是把东方民族观照世界与自然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叙述经验,融渗入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象形式”。①时至今日,意象油画已成为油画民族化和油画教学中不可绕开的路径与教学内容。在油画的风景绘画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对景写生的意象表现能力,创作具有意象审美的风景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而意象思维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达到上述要求的基本条件。如何在油画风景的对景写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意象思维的能力,养成意象思维的观察、分析、表现习惯,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辞海》中对意象的解释是: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明确提出该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②而意象思维是中国文艺创作中特有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它有“意”和“象”两个必不可少的元素组成,是指思维主体将物象作为思维对象,经过象征、比喻、联想、类推、顿悟、直觉等手段,表达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将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具有创新性、创造性、能动性、朦胧性、整体性的特点。在中国的文艺创作中,意象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
针对意象思维的特点,在风景绘画教学中,笔者以为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意象思维培养,即内在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把握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积累,外在对艺术形式语言的驾驭与控制。
艺术创作离不开一定的艺术题材和创作对象,风景绘画的对景写生也是如此。在对景写生中并非所有所见之景都可入画,只有那些真正打动画家,使其触景生情的景象才值得描绘。这也是意象思维中“象”的前提,进行意象思维的基础。古人讲“意在笔先”。景色投射于画家而产生的情感或立意,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艺术作品打动观众的先决条件。而在“言不尽意”时“立象以尽意”是意象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联想、想象等心理要素,对景象进行主观再创造,使之成为艺术传达之前审美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即郑板桥所谓“胸中之竹”。这一过程极为重要,也最难把握,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对景写生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入观察、体验、感悟所见之景,觸景生情,由情造境,要帮助学生提高体会风景内在意蕴的感悟能力,使其达到触景生情、由景立意、不吐不快的境地,为接下来的写生创作实践做好准备。同一景色对不同画家的感受千差万别,它们或雅致,或悲凉,或热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到风景之中,积极调动身心与风景建立联系,不可一味抹杀或简单或幼稚的想法。此外,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进行“生情”“立意”。总之,在教学中需指导学生深入观察、体悟景象,积极进行意象思维和主观构思,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在画面中营造具有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气息。
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观先决条件,以意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和写生更是如此。意象思维的写生并非直面对象原样照搬,而需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构思、取舍、夸张,对对象进行再创造,融情于象,将主观之情合于客观之象中,达到主客体统一,以此形成审美意象。提高意象思维能力需要艺术家长年累月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人生经验、积累人生阅历,以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他文学、历史等作品,从中借鉴、体会以致扩展其对生活、人生的认知和感受。不仅如此,研读经典文艺理论必不可少,这些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和创作经验的总结。意象绘画自古有之,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人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且留下了规模可观的创作经验,在阅读中提升对意象绘画的认知和理解,在学习古人的意象营造中提升自身的认知高度,必不可少。
读画与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要使学生逐步掌握意象风景油画的特点,需以前人的经典艺术作品为切入点。百余年的油画发展中出现了众多油画大家,尤其意象风景绘画大家林立,赵无极、吴冠中、洪凌、毛岱宗……,阅读并临摹这些大家的作品,从中领悟意象境界的经营,体悟意象思维的运用,直观前人的创作构思,将直接有益于学生的对景写生实践。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遴选经典且有特色的意象风景油画作品,讲解油画大家的艺术主张、风格特点和人生阅历,同时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逐一分析作品中的经典之处,使学生得到切实的体会。此外还可以将经典作品与其写生实景相对照。在对照中体会作品与实景的差别,同时体会大师的艺术处理和心境表达,从中学习意象风景油画的表现方式和类型。除此之外,对大师作品的临摹必不可少。临摹的意义自不待言,它是体会大师境界营造、心境表现、语言驾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临摹过程中不必力求临摹作品与原作的相似性,体会原作在形式语言处理及画面经营中的巧妙构思和情感抒发是重中之重。在临摹中读懂大师,学习前人的方式、方法,这是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积淀与实际动手实践之前的重要环节。此外,可安排学生临摹、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描绘不同景象的经典作品进行临摹,增加其涉猎的广度和宽度。同时,安排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油画大家及其作品在临摹完成后,撰写临摹感受,形成文字,加深认知,同时记录学习过程,以备后用。
积累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提高了题材选取的水平与能力,分析了大师作品的特色之后,关键还是要落实到对景写生的实践中,运用于画面的经营和控制中。在油画风景绘画的对景写生中,对画面的驾驭和最终的作品效果,是锻炼和检验意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对景写生中,意象思维的运用体现在画面形式语言的构图、造型、色彩、运笔与肌理等方面。
古代画家对构图极其重视,早在魏晋时期,谢赫在“六法”中即提出了“经营位置”,此即构图之意。章法布局是形成画面的首要因素。对风景绘画而言,它牵扯到画面景物的布局、大小、多少、疏密等因素,同时也影响画面的境界营造。在中国画中,构图讲究虚实相生原则,即画面追求气机流畅,境界高远,意味悠长。显然,这也是意象风景绘画应当遵循的。所以,在油画对景写生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大胆而谨慎、小心而从容地构图,尤其要懂得取舍,敢于舍弃不必要的部分,同时注意远近、高低、虚实,尤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和谐统一,虚实相生,而又立意别致。吴冠中先生描绘江南景象的系列作品极重构图,它们或白墙黑瓦,或小桥流水,或老屋枯树……,画面往往仅描绘黑瓦一处、小桥一座、老树一株而留下大面积留白。作品疏密有致、布局合理、主次立现,精致而巧妙的构图,意境让人遐想连绵。
在造型方面,意象思维并非直接将所见之景简单地照搬于画面,而是经过画家的概括、提炼和构思,融情于其中,并运用夸张、取舍、变形等手法,将其表现于画面。此时的象已非现实中的象,而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同时更有艺术趣味和造型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表现了画家的主观志趣和强烈感受。中国画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之说,即通过对事物的外在描绘,展现事物和画家内在的本质精神。在对景写生中,意象思維的运用同此理,即在满足绘画形式美的前提下,以表现画家的感受、情感为主旨。在这一要求下,对景写生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意象思维对景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当然,此时的景象处理并非随意地臆造,而是以表现其情感而服务。以往大量的绘画教学使学生惯于如实再现对象,而意象思维的造型处理则力图使学生摆脱这一思维习惯。因此,尊重学生的造型呈现,鼓励其大胆表现十分重要。“似与不似”“不似之似”是造型方面对“度”的控制和要求,这也关系学生抒情达意的表现程度。
色彩是画家表现情感的有力媒介,也是油画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意象对景写生中,色彩的运用已不是再现景象的固有色彩,相反,写生中画家对景象的感受、认识、情志可以在符合油画基本色彩原理的条件下,直接以感性色彩进行呈现。意象的色彩是直接的、感性的、个人的,甚至是象征的、写意的。意象的色彩是梦幻的、浪漫的,也可能是简朴的、单纯的。当然,这样的色彩不是随意的,它来源于自然的同时,更是主观的色彩表达。在写生中,要让学生敢于大胆突破固有色彩知识,一切以表现为需要,以画面的气息呈现为需要,以意象表达为需要。
中国画有众多关于用笔的画论,中国画的用笔是画家抒发性情的直接方式。虽然油画的用笔不像中国画,但是其在画面中形成的肌理与笔触是画面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欣赏与表现的重要部分。在意象油画表现中,画面的用笔不再停留于为造型服务,它已超越造型的范畴,成为画家抒发性情的有力媒介,它或深沉凝重,或轻柔淡雅,或刀笔共用……一切以画家的表现为归旨。虽然对景写生不同于中国画,但是运用的却是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表现的却是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表现出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美十分重要。其实,笔触的挥洒与肌理的呈现过程更是画家情感抒发的过程,它是性情抒发而留下的痕迹,透过它可更直观深切地感受画家的内在表现。赵无极先生的作品既有豪迈、粗放的大笔触,也有精悍、有力的小笔触,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笔触美感,每一个笔触既有油画的厚重感,又不乏浓郁的东方气息,让人留恋于其运笔之妙。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为笔触而笔触,为运笔而运笔,服务造型、抒情达意而自然为之往往效果更佳。
以意象思维进行对景写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百余年来油画民族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一代代人继续探索。风景绘画教学中对景写生的意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和途径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对景写生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很多,意象思维的运用也受画家状态、心情、各地景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风景绘画教学中,对景写生的意象思维运用,其作品效果的呈现不能急于一时,也不会立竿见影。要达到较高的意象风景绘画水平,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也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感悟生活、体悟人生,通过读书、读画以涵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和画面的意象经营水平。如此,意象思维下的风景绘画对景写生教学才会逐步改变。
注释:
*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风景绘画教学中对景写生的意象思维表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JGY72。
①王东声:《意象油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②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27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