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图永生”系列作品是鞠腾和范楚婧两位艺术家将日常创作中的视觉符号与创作理念进行融合,将架上绘画转换为大型装置作品。作品试图探究有限生命力与永恒记忆的相互关联,它们并没有投机地兜售某些廉价的惆怅和悲凉,或以某种大而无当的理论来说教,而是始终以一种置身其中却又坦诚的姿态平静地流露着。
【关键词】云图永生;鞠腾;范楚婧;生命记忆
犹言涅槃。佛教认为人生死轮回,永无绝灭,取不灭之义,故曰“永生”,“轻禄傲贵,与物无营。耽虚好静,羡此永生”。“云图永生”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两个艺术家的组合与碰撞,体现了艺术家对生命的体验与感知,并试图通过此方式来达成一种精神记忆的联系。在创作过程中,习惯于将构成的元素一层又一层地进行叠加,这是思考创作的过程,也是回忆人生过往的过程。这些作品的诞生被赋予了很强的仪式感,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来形成与过往对话的通道,并将记忆深处那抽丝剥茧般的珍贵图像记录下来,塑造一个犹如镜像中精神世界的自我。作品并非创造一种新的对象或意义,而是把所给定的对象变革和重组,从而使其进入一个新的语义系统中让作品意义生效。具体来说,就是把植物、花草、砖石等从原有的语境中抽离出来,然后用树脂、石膏等材料包裹进行重组,被置入新的语境以实现其意义的嬗变与增值,而这种抽离与重构的方式使这组作品在视觉上获得了一种陌生感。他们对现成材料的认知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纯粹感官和形式的层面,而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材料的语言功能的转换上,使材料由一种形式表述转换成一种文化表述,由一种个人经验转换成一种公共经验,由一种现实主义方法转换成一种观念主义的方法。当观众进入此环境之中,不自觉地就与作品相融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限的生命力与永恒的记忆相关联。将事物停留在最美的时刻,沟通过去与未来,将回忆永存、让爱永存。
海德格尔曾把“人”描述为身不由己被抛入世界的状态。能力有限,出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同时又是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人置身于世界,很难避免会在一些时刻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对涌现而来之感受的思考。《七秒记忆》作品来源于真实案例,20世纪80年代Clive在英国曾被誉为当时最有才华的作曲者,但他却患上了医学史上罕见的最严重的遗忘症,彻底丧失了长久记忆的功能。他能够记忆的时间,最长30秒,最短只有7秒钟。时间一过,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就像是自己刚从一段沉睡中醒来一样,全是一场空。整整三十几年,每一天,Clive要用几秒的时间“重启自己”,待到时间上限一过,他又要重新来一遍。这样重启的过程,每天要反复上百次。Clive无数次爱上一直陪伴自己的妻子,同时也从来没有忘记音乐。医生说,因为人类的大脑在记忆音乐时,是用的程序记忆,这是一种长期记忆,也叫做内隐记忆的形式。反复弹奏钢琴的身体动作,能够触发人的内隐记忆,这也是为什么Clive能够记得音乐的原因。Clive说:“不能被言说的东西往往最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音乐。”整个作品笼罩在紫光下,以7秒为时间间隔进行重启关闭,同时伴以人的心跳声为背景,重启时心跳开始,关闭时心跳结束。作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体为以大脑神经细胞为原型的综合材质作品,每当重启时,细胞像被激活,持续充能(记忆),而关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光亮(记忆)也会逐渐消失,由此反复循环。第二部分由70个“小脑”构成,每个“小脑”上都有时间数字,代表七秒时间的倒数时限,在整个环境下,不断地“出现”以及“消失”。第三部分为一年当中每天持续记录的新闻事件,并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整理,象征着记忆库,同时配合影像,每当重启时,记忆库的内容就会不断呈现记录,当关闭时,这些记录也随之逐渐消失,这种记录就像Clive会在每段记忆过程里写下当时的想法,记录下当时的时间。每一次“醒来”时,Clive都会看看时间,再划掉上一个片段的笔记。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大脑状态下,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天才艺术家,是如何承受的。假如你的记忆还剩七秒,你想记住些什么?其实无需勉强自己去强行记忆,我们要做到的是始终微笑面对“重启”后的人与事,就是我们带给世上最大的善意。记忆会遗忘,但思想是永恒,所以《七秒记忆》是短暂的,也同样是永恒的。
90后年轻艺术家是全新的群体,他们看待过往的态度已经解除了无谓的偏见,以率真为重要体现,对艺术问题进行单刀直入地解构创作,往往不经意间能生成新的艺术边界突围出口,将观众引向对固有观念的新认知。艺术创作往往始终伴随着偶然性的发生,本系列作品材料试验过程中的一次“意外”,半透明色树脂材料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习惯性将每次剩余的材料平铺倒在一起,叠加层数达到一定程度,突然发现形成很微妙的色层关系,由深向四周逐渐变浅直至透明,像透明纸包装了的糖果融掉后的状态,它是无形的,但同样也是有形的。由此作品取名《包装》,其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这透明的外包装下裸露的色层,像极了“皇帝的新装”,在这虚假的外衣下,种种面貌很直接地呈现出来,被光所穿透。第二,现代包装定义对人或事物从外表象形进行设定美化,使之更加完美且更具价值,所以这种故意设定的美化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层出不穷的图像时代,奇幻的、鲜活的图像背后似乎总有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无数食色男女向它靠近。“过把瘾就OK”,不自觉地成为每个人面对当下的视觉态度。面对随处可见的人类活动图像,从显微镜之下的神經与细胞到人类史中的遗迹与废墟,有人对之视而不见,有人对之视而可见。对于视而可见的艺术家来说,事物的伟大与渺小并不是绝对的。有人说的伟大或许很渺小,有人说的渺小或许很伟大。反顾艺术本身也是如此,从以往固化的“画种论”到今天呼吁打破“画种论”,无疑说明了定义事物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艺术,作为人类探索视觉多元化的武器与方式,不断地解构与建构才能突显它的主体价值所在。《芯质》形式来源于考古,在检测土质时用取土器所抽取的土层“芯样”,由此来判断定位古代遗址及墓穴的位置。而这一根根芯柱其实也正是象征着通往古代神秘宫殿大门的钥匙,整个作品将芯样原本土质的构造转换为石膏、水泥,以及与象征生命永驻的“琥珀体”,主要来表达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据统计公元2018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为 140.9亿平方米,而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水泥及石膏的使用量可想而知,假使再经过2000年后,而如今这些新建的建筑也终将成为人类遗迹被后人所挖掘。第二,与这些冰冷的建筑材料相对的是这些象征生命永驻的“琥珀体”,它作为一种过去生命记忆的载体,将之保留至今,人们透过它会依旧感受到这些生命体原先的模样,同时经过艺术家的思想加工,这每个“琥珀体”中间又包含着属于它们各自的生命记忆空间。
在“云图永生”系列中,通过视觉造境的方式,将现实空间进行再度分割营造,而相对有限的空间又被植入人类历史记忆中的视觉元素。不仅是在重塑记忆形象,其实也在寻找自我生命之体征。人与植物一样,受制于环境的同时,也在冲破环境之藩篱。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循环于“二十四节气”的同时,也轮回于一个“天干地支”。生命,不唯人类自身所独有。万物之生命,伴随着地球的周而复始,生命体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在争艳盛开。嫁接技术是利用植物受伤后愈伤修复的机能,《转接》作品源自于几块作者意外捡到的带字残损古砖,石头本无自动修复生长的机能,但经过古人的雕琢,岁月的侵蝕,这些残损的古砖像极了沉睡的具有精神性的活物,所以作者用了另外的形式将其外形复原,如同嫁接一般,将残砖注入带有某种精神性的原料,两者之间发生反应,促使其生长。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将两种材料之间进行连接融合,不如说是作者将具有生命属性的元素与无生命属性的残砖进行转接,并在其中建立起一种相互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的,也是相互成就的。从日常之物的视而不见到遗迹废墟的视而可见,既是视觉造境,也是因心化境,莞尔一笑或许是片刻的,理性反思或许是深刻的,刹那或许是永恒的,如此等等,无不彰显出作品背后对生命个体延续的多种可能性探讨。
参考文献:
[1][美]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3][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英]夏洛特·伯纳姆-卡特,大卫·霍奇.世界当代艺术:200位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5]艾未未.此时此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7]曹倩.实验互动装置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