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朴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但是藏书机构却早已有之。据文献记载,周代的藏书机构叫“藏室”,而据《史记》记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担任过周代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著书甚多,当时,各诸侯国把藏书之处称为“府”或“藏”。
西汉初年,随着官家藏书逐渐增多,高祖刘邦令萧何收集秦朝官方所藏图书,建立了第一所“国家图书馆”——石渠阁。后来,又建立了天祿阁,用来收藏各地文献图书。武帝时,宫廷内外都设有藏书处所。学者刘向奉皇帝之命对天禄阁的藏书进行校正整理,并写了内容提要。他死后,其子刘歆在他研究的基础上编出了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七略》。
到东汉时,朝廷设有最大的“图书馆”——兰台,并设校书郎负责管理。著名史学家班固曾任“兰台史令”,写出历史名著《汉书》。班固还根据国家藏书,编成华夏第一部“书志学”——《汉书艺文志》,后人誉之为“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说明这部书对学习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但图书搜集、整理仍有推进。魏秘书郎郑默曾对皇家藏书进行校定、整理,编出了《中经》(国家藏书目录),开创了图书分类上的“四分法”。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造《四部目录》,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
隋文帝时期,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还派人到民间先后搜集了3万余卷书籍。隋代还在东都建立观文殿,下诏访求书籍,积累了丰富的藏书。
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图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藏书机构不断扩大,书籍也更加丰富。唐代时,拥有丰富藏书的藏书机构有弘文馆、崇文馆。崇文馆是当时最著名的藏书机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任该馆学士。
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图书出版数量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多种大型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北宋初年,最大的藏书机构是史馆、昭文馆、集贤馆三馆,宋太祖时藏书4万多卷。随着收藏图书的增多,宋太宗时期修建了新的三馆,并赐名“崇文院”,当时藏书量达8万多卷,后在崇文院里建了密阁,收藏历代名家书画墨迹。
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文渊阁、皇史宬等处收藏文献古籍。清代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编成后,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馆阁,它们和紫禁城的文渊阁合称“七阁”(文渊、文津、文源、文溯、文宗、文汇、文澜)。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从宋代开始,民间刻书事业发展起来,私人藏书比以前更多了。明代从事刻书的著名人物之一毛晋,其私人藏书多达8万多册,所藏建筑叫汲古阁,大部分是宋元刻本。
明代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是现存最老的私人藏书机构,建于嘉靖末年,在宁波月湖之西。原有藏书7万多卷,其中包括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等,现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几座馆阁,都是以天一阁为模板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