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
近来山东省乡村振兴建设中“合村并居”行动引发了很大舆论关注,并逐渐演化成一场公共政策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在山东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的政策与策略是否得当。正方观点是:绵延数千年的传统农业和农村正随着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走向衰落,建设适应新型产业化农业的新村镇是为工业化、现代化提供新的场域和载体。反方观点是: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保留中国传统社会的有益文化。双方争辩的深层次问题则涉及我国“三农”现代化合理有效的路径与政策。
针对舆论争议,近日山东省召开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视频会议。会上省委书记发表讲话指出,总体上看山东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作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生产经营方式的调整变化,符合乡村建设规律要求,方向是正确的,也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拥护。但他也指出:工作中还有很多差距,个别地方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工作存在冒进倾向,存在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为此要在全省范围对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作开展“回头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提升。
应该说,关于山东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辩论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双赢。这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公众以及舆论的关注,对地方重要改革举措和政策提出疑问,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对于一项重大公共政策的潜在风险进行研判,对当地的相关工作给予了有益帮助。另一方面,山东省委积极回应社会关注,针对不同意见反思自身工作,查找问题,起到了规避风险、改进工作和完善政策的积极作用。
我国舆论场上这场公共政策辩论的意义还远不止于为山东地方的改革建设建言献策,纠偏补缺。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看,这次起源于山东“合村并居”的政策辩论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实现形式。
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民主政治具有促进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社会管理机构进行利益协调、利益综合以及对公共政策进行纠错三大功能。在西方国家中,民主政治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政策纠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性选举及由此产生的政权轮替实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采取西方的政治体制。中国人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和探索找到了一条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有利于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统一规划、集中资源加以长期实施的战略性发展。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制度优势概括为:集中力量办大事。
当然,中国制度在凝聚全民族意志、集中国家权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兼顾各方利益,关注社会诉求与关切。中国体制下,如何处理好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局部利益的平衡,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下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困难的、不容易解决好的问题。
公共政策辩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利益兼顾和利益平衡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中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让不称职政党和政客频繁轮替的办法来纠正政策错误。西方社会因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在这次疫情中又一次表现出来。中国要在保持制度稳定、社会安定和政权连续性的情况下,实现充分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政策纠错,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公共政策辩论。通过各方参与的公共政策辩论,实现社会参与、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综合,最终形成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结果。同时,也通过公共政策辩论及时地纠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补齐短板。
中国在自身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协商民主。公共政策辩论就是这种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手段。近期山东乡村振兴建设中围绕“合村并居”的辩论及改进,就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一次有益实践。▲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