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藩 陈洪流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胃肠甲乳外科 湖北 恩施 445000)
结直肠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手术仍是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腹腔镜自问世以来在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且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适应症也不断扩大。本研究对2016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选择。
本研究选取2016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9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1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原发结直肠癌,首次发病,均未发生肠梗阻及远处转移,术前未接收放化疗治疗。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观察组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53.7±7.1)岁;TNM 分期:Ⅰ期8 例,Ⅱ期20 例,Ⅲ期11 例。对照组中男男14 例,女17 例;年龄40 ~63 岁,平均年龄(53.2±7.5)岁;TNM 分期:Ⅰ期6 例,Ⅱ期16 例,Ⅲ期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麻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全麻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方法参照《中国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指南》,具体步骤如下:采用4 孔法,选择脐部周围做观察孔,建立CO2气腹;对腹腔进行探查,了解腹腔内有无腹水、粘连等情况存在,明确病灶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关系等信息,如有必要可借助结肠镜辅助;依据病灶位置等情况进行肠系膜血管分离、处理血管并进行必要的淋巴组织清扫;做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并将肠管残端提出体外完成吻合;整个术中注意保护腹部组织,严格遵从无瘤操作及肿瘤整块切除原则。
两组术后均采用常规处理。
对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SPSS21.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两组肿瘤远端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肿瘤远端长度(cm) 淋巴结清扫数目(个)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9 162.8±19.5 81.3±20.7 2.6±0.6 12.1±2.3 2.2±0.5 8.9±4.4对照组 31 139.7±16.7 181.9±23.5 2.8±0.3 11.7±1.9 3.0±0.5 15.6±3.8 t-5.2409 19.0216 1.6935 0.7794 6.6494 6.716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腹腔镜手术自问世以来虽有质疑声,但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仍优势明显,主要有:首先,可为术者提供更直观、清晰的视野,便于手术进行,同时也可降低损伤其他组织的风险,能更加彻底的进行淋巴结清扫;其次,血管的精细处理方式可减少出血量;再次,手术过程并未开腹,手术环境相对封闭,腹腔脏器与空气几乎零接触,即降低了污染风险也减少了对机体的刺激,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最后,切口小,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和刺激相对较小[2-3];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均可降低患者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术式疗效相当,但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术后并发症少。
综上所述,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虽然手术时间长一些,但可显著降低对患者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