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宁夏 银川 750001)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病情加重的常见表现,主要因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及传导障碍使心脏搏动频率及节律发生异常的症状,以心悸、胸闷、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1-2]。针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不同药物取得的治疗效果常存在一定差异性。本研究选取我院90 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盐酸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以我院2016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90 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排除其他心脏疾病、伴有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药物过敏史、治疗依从性差及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其中男48 例,女42 例,年龄53 ~77 岁,平均(62.43±3.55)岁;冠心病病程2~14年,平均(7.22±1.38)年;心功能分级:Ⅰ级30 例,Ⅱ级35 例,Ⅲ级19 例,Ⅳ级6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5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起始剂量1.25mg,1 次/d,逐渐上调剂量,最大剂量10mg 1 次/天,持续治疗8 周。研究组患者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治疗,200mg/次,3 次/d,1 周后调整为200mg/次,2 次/d,在1 周后调整为200mg/次,1 次/d,共持续治疗8 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于治疗前后采用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及ST 段压低持续时间。
显效:治疗后目标症状完全消失,各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室性期收缩减少90%以上;有效:治疗后目标症状明显改善,各心功能指标有所改善,室性期收缩减少50%~89%;无效:以上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数据检验采用SPSS19.0,P<0.05 时为差异性显著,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检验及χ2检验。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n(%)]
治疗后两组24h 动态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4h 动态心电图变化(±s)
表2 治疗前后24h 动态心电图变化(±s)
注: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P <0.05,*P <0.05。
ST 段压低持续时间(min)研究组 45 治疗前 6271.53±675.49 3.20±0.68治疗后 1506.59±350.37▲* 1.06±0.31▲*对照组 45 治疗前 6268.57±681.22 3.21±0.59治疗后 3521.34±460.43▲ 1.85±0.27▲组别 n 时间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次/24h)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发生,以控制病情发展[3]。盐酸胺碘酮作为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轻度α 与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可有效阻断K+通道,延长心肌不应期,抑制心房及心室肌的传导,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进而缓解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盐酸胺碘酮还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及心肌摄氧量,维持心输出量,对促进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24h 动态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盐酸胺碘酮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