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玲
摘 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幼儿园要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发现生活教育的价值,利用多种形式增进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幼儿教育;共育
鼠年春节让所有人变成了“足不出户族”,很多爸爸妈妈在微博、朋友圈感叹:“每天都在家和娃斗智斗勇,太难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新时期幼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幼儿园开始重新审视幼儿的生活,思考如何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一、沟通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家园沟通中,家访、家长会、电话等沟通形式能拉近家园距离,使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有利于达成教育的共识,建立平等和谐、信任支持的伙伴关系,是做好家园教育的前提。
1.网上家长会
家长会是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开的例会,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学习的情况。然而,许多家长因工作等原因无法参加,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尝试运用QQ群或者微信群来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在线交流,交流孩子宅家时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假期。而且这种形式还打消了家长的担心与顾虑,让家长能够畅所欲言。
2.网络家访
家访是连接幼儿园与家庭的纽带,在特殊情况下,网络家访这一新方法能够被更多的家庭接受。教师在确定进行网络家访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定时间,提前告知重点交流的内容并做相应的准备等。
3.影像传递
教师可鼓励家长通过照相或摄像方式,真实地记录幼儿在家生活的精彩片段,上传至班级群空间或博客,让教师将幼儿的在家生活尽收眼底,实现及时、真实地传递信息,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也能让家长感受到陪伴孩子的快乐。
4.在线解答
家长的需求需要教师积极回应与引导。教师选择普遍性的问题,如对孩子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恐惧与担心,如何做到有质量的陪伴,处理幼儿情绪心理问题,这些会让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群和博客的在线交流功能,增进沟通,解决问题。解答活动方式还可以是线上微讲座、沙龙等,或者推荐优质线上资源,从而唤起家长的学习力和育儿胜任力。
二、引导家长发现生活教育的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教材,关键是要看家长如何去利用,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1.珍视生活的价值,保障幼儿有规律的作息
所有人都足不出户,可能打乱了孩子们相对稳定、规律的生活作息。规律的生活作息,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身体抵抗力,还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午睡、适度运动、规律饮食等,作息有规律,生活有计划。
2.关注能力的获得,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爱孩子,并不是为他事事包办。要引导家长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自然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3.树立成长的自信,学习自我管理健康成长
在家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家长的照料和幼儿的自我成长同在,必须取得平衡。家长既要保障幼儿生活空间的安全卫生,也要帮助幼儿了解如何防护自己,引导幼儿懂得识别自己的身体变化,表达自己的需求。
三、多種形式,增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效。特殊时期,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与孩子相处,通过多种形式的亲子相伴,增进家庭关系,让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
1.参与操作,亲子互动不亦乐乎
家庭教育就是亲子间的互动。在生活的琐碎当中就能够教会孩子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技能、生存的方法。一些动手操作的事情,比如做手工、做家务、做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食物,懂得感恩。
2.运动游戏,亲子关系其乐无穷
在家期间,让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身体健康方面。可以利用宅家的时光做一些亲子运动游戏,如大动作的锻炼、精细动作的锻炼,这能够提高幼儿身体素养,增强幼儿免疫力。在这些运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相信孩子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好,而且亲子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3.温馨相伴,心灵沟通亲密无间
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对孩子准确地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且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可以通过绘本阅读、看电影、看新闻、聊天等方式,让孩子学到不同的东西。比如,保存一些有意义的视频和孩子分享:安全事故的视频可以让他平时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关于亲情的视频可以让他感受亲情;关于孩子兴趣爱好的视频可以激发他们对自己所钟爱的东西的执着与努力;关于自然探索的视频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
面对困难,认识困难,应对困难,最终战胜困难的整个过程应该成为每个身处其中的我们的“精神财富”,也应该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划出一定的“边界”,并带领我们的孩子形成基因式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炬.幼儿教师的家长工作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3.
[2]钟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