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娟
摘 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与国家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幼儿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程度等客观原因注定了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充满了复杂性、系统性和挑战性。就园所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安全行为习惯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园所;幼儿;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3~6岁的幼儿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时期,他们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无法预见幼儿可能遭受的危险,即使预见危险也不能代替他们避开危险,所以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引导幼儿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幼儿尽力避免伤害,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幼儿的教育者、引导者与配合者,我们需要怎样的努力呢?
一、关注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1.创设与安全教育相符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
首先,关于幼儿园物质环境。在园所场地、设施等条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负责人及教师都应及时关注、随时检修室内外的布置,在有水、电、拐角等地设有明显的直观提示,以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其次,要创设相适宜的文化环境。园所负责人要定期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及各类安全演练活动。将排查与演练作为一种日常,引导幼儿了解警报知识,通过模拟环境,让幼儿懂得在危险面前生命是第一位的!
2.教师要随时储备“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
“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在户外、在室内、在幼儿活动的角角落落。教师要站在一定的教育高度,谨记“安全第一”的思想。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通过形象的视频、模拟小实验借助简洁的引导语言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易懂的安全保护意识。比如,用胶带圈和小橡皮模拟小朋友滚玩筒,引导幼儿思考如果速度太快,滚筒内的幼儿很容易被甩出来。在室内桌椅、门缝等处让幼儿观察吸管在缝隙处被挤压的情况,提醒幼儿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会咬人的缝隙”“尖尖的东西会伤人”等。
此外,教师需要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技能。教师作为幼儿在园的直接教育者,需要储备一定的安全救护技能才能在事故面前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幼儿的权益。比如,烫伤、骨折、高热惊厥的紧急正确处理方法等。有技能才能让安全意识在事故面前准确定位。
3.提升家长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会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家长育儿安全沙龙会,引导家长了解更多的安全资讯,具备更全面的安全意识。比如,幼儿的衣着安全要求,带绳子的衣服、鞋带、长裙会给幼儿的活动安全带来哪些影响甚至危害。
4.引导幼儿拥有辨别安全隐患的能力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虽然3~6岁的幼儿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具备一定能动性、主动性。所以,一日生活中在关注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具备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鼓励幼儿在危险面前更应该主动、大胆地表达需要,学会拒绝自己不接纳、不喜欢的方式。
二、引导幼儿践行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意识决定行动,思想决定行为。在引导幼儿建立储备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落实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为自己的成长发展铺路。
1.秉承言行一致的教育观
教师的榜样示范,家长的谆谆教导,让幼儿听在耳中,更看在眼里,记在心田。要将所说转化为所做。如不用湿手触碰电插头,有井盖的地方我不踩,按指示信号安全通过马路。
2.家庭的多种有效形式参与配合
幼儿年龄小,对动画版的安全知识更有兴趣、更易懂。所以,随着信息化安全教育的普及,家园同步跟进安全教育平台,家长走进课堂,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安全小游戏,如防拐骗活动,把更多的情境模拟搬进幼儿园。
3.采取“可尝试、须避之”的安全教育态度与行为
有时,我们觉得已经告诉过幼儿“不要这样做,很危险”,可幼儿非但没听,还自己进行了“不”的行动。这时你会生气甚至恼怒,殊不知,这正是你的提醒激发了幼儿那颗好奇、尝试的心。
对于有些“可尝试”的安全隐患,在成人的陪伴下,我们可许可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经验。对于“须避之”的安全危险,成人则必须让幼儿保持安全距离,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强化幼儿在幼儿园所习得和形成的安全行为,引导家长经常帮助幼儿进行安全实践,有助于幼儿建立稳固的动力定向,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增添一道保驾护航的屏障。
参考文献: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編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