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巴掌”到“跳探戈”

2020-06-29 07:46陆建非
英语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探戈俗语大使

陆建非

最近,路透社(Reuters)等媒体就中美贸易摩擦问题,采访了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他说:Negotiation would still be our preference,but ittakes two to tango.We will see what the U.S.will do.国内媒体在报道时引用了崔大使的话:“我们仍然倾向于谈判,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美国如何行动。”

话里的其他几句都能从字面上一一对应,但是it takes two to tango(探戈需要两人跳)中的“跳探戈”是如何与“拍巴掌”联系起来的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见诸《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芳官的干娘拿着芳官的月钱,买了洗头的用品,却先给亲女儿小鸠儿洗,洗剩了才给芳官洗,两人因此吵了起来。袭人评价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这个形象生动的俗语由此而生,后被广泛引用,所谓“孤掌难鸣”,一件事情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即“各打五十大板”。

此俗语如果用英语直译的话,即为:One hand alone can't clap-it takestwo to make a quarrel.(一个巴掌拍不响,吵架乃是两人事。)当然,还有其他的翻译选项,如“One palm cannot clap.”或“You Can't clap with one hand.”(一只手掌无法鼓掌。)意思大同小异。在上海等地区,我们有时也会听到“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的说法,表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如果按这个意思译外国人也能懂,但不会一下子就理解到位。

崔大使巧妙而得体地用了tango这个英语单词,效果就大不一样。tango是指一种复杂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南美洲。而it takes two to tango这一说法之所以变得如此流行,要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首歌说起,那首歌的歌名就叫Takes Two to Tango,即《两人来跳探戈舞》,歌中唱道:You can sail ina ship by yourself/Take a nap or a nip by yourself/You call get into debt on yourown/There are lots ofthings that you can do alone/But it takes two to tango(你可以独自泛舟/独自打盹或者小酌/你可以独自负债/独自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但两个人才跳得了探戈)。

1982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谈到美苏关系时就用到了it takes two totango一句,显得巧妙且得体。随后这种说法便成了媒体上经常出现的暗喻,后来就被英语世界当作一个俗语而迅速流行开来。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双方都有责任”这层意思上与it takestwo t0 tango基本对等。正如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破解21世纪“斯芬克斯”之谜》一文中所说:“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是否发生冲突,还要看守成大国采取什么樣的政策。中国有句俗话叫‘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两个人打起架来,总是双方的原因造成的。”然而,俗语的奥妙之处常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便查阅词典也无法得到深层蕴意或者可能联想到的意境,这些蕴意和联想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而参差多样。拍巴掌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结果就是个“响”,但有时又使人联想起“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力量孤单,难以成事”等意义。

tango同样有着说不尽道不明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情结。探戈被视为dance of sorrow(悲伤之舞)。20世纪上半叶的阿根廷音乐人、有“探戈哲学家”之称的恩里克·迪谢波洛说:Tango is a sad thought that is danced.(探戈是用舞蹈表达的悲思。)跳探戈的男女舞者从头到尾就背负着一种紧迫感,他们表情庄严,头部急速转动,目光直逼舞伴,脚步时陕时慢、变化无穷,双方在节奏和韵律上的默契非常讲究,有时以至达到苛刻的程度,让人联想到时刻警惕捕食者的野生动物。用这一俗语来彰显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那种既合作又竞争、既协同又对抗的复杂微妙关系,非常贴切。

猜你喜欢
探戈俗语大使
中国驻乌大使:撤离任务圆满成功!
探戈老师
微笑大使
机械舞者
客家俗语巧诵读
小狗大使
俗语图文对对碰
在这里,与探戈谈一场春光别恋
数字俗语
一曲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