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本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强调“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了,就会乐于去写。只要写了,就会有收获,写作能力就会提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有收获了,能力提高了,就会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从而形成“兴趣—写作—兴趣—写作”这样的良性循环局面。
从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现代学生的写作是代“老师立言”—老师规定的内容,不管你有没有材料,都得写;代“考试立言”—凡考试规定的必考内容,你必须去写,至于材料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挚,那是另外的事;代“教材而言”—教材的编者,在教材中安排写作的内容,它具有“法律”地位,这些写作内容,不管你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完成。
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写一些想象类的作文。因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年龄的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那些在成年人眼里没有生命的事物,在他们眼里大部分是有意识、有生命的。鼓励小学低中年级多写一些想象作文,不仅能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的生命体验得到拓展,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这与学生没有宽松的自由表达的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表达的内容上来看,学生喜欢写的内容,不让写或没有机会写,相反,学生不喜欢的内容,老师非要逼着写,写作内容完全被老师框死,这样做,学生怎么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呢?从表达方式来看,过分强调形式,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樣写,怎样写才好,怎样写不好……这无异给学生戴上了一副副沉重的枷锁,使他们从此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这给学生造成的内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且,这必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写作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不能热衷于让学生讲经论道。
目前的低年级语言教学中,强调的是“说话训练”,对写作教学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写不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些训练要素的落实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至到了中年级,提出“写好一段话,几段话”的要求,又让学生感到突然,误以为这里的“一段话”“几段话”与他们从前在平时说的话不一样,从而产生陌生感、距离感,恐惧感。对今后作文教学的发展十分不利。
积极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描写能力。学生不会观察,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更不会描写对本来熟悉的东西,描写不出特征来。针对这些重大弱点,教师要下力气,费很多时间进行培养训练。 提倡学生坚持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进步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或在学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够,因而我们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在写的体验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提升他们的思维整洁程度。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正如福楼拜所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平时,还尽量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学生有一颗热心,保持一份关心,写文章就会有一颗“慧心”。学生参与的活动多,观察的情形多,思考的事物多,自然积累的材料就多。那样,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有话可说,达到文思泉涌的境界,从而,文章写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朱熹曾经说过:“开卷有益。”经常看书,必然会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但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不能只仅仅让学生看作文书,还应涉猎广泛,看名家名篇的,科普类作品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童话、寓言的。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活的真实,让自己一次次地与书中人物同甘苦、共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去领略山川美景,一次次地受到陶冶、净化。每读一本书,要求学生谈一次感受,写一次体会。我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本摘优集,可以搜集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古诗等,在平时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我想,如果成语、名言警句用得恰当,无疑会给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
语文教育应当让一个人学会尊重并运用自己的表达权;学而无用,教育教学也就没有价值。很多教师在这一问题上认识尚不到位。思想的束缚也让一些教师的作文评价“不知好歹”,他们的评价尺度直接妨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培养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要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训练他们运用书面语的能力,让他们掌握用词的准确,句子的完整和文章结构的严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教育学生做有心人,全神贯注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令特征,风雨雷电的自然现象的特点;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感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把这些来自一线的材料诉诸于笔端,不论是写成片断还是成篇,文中就会具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文章就无须担心不能打动读者,佳作会自然出现的。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鲁迅说过文章不是教出来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说不出来,但凡是有感而发,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从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入手,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写作的兴趣,促使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在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相互分享成功欢乐的过程。 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激发学生写作成就动机的好方法,我们应该把它贯彻落实到作文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