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卓识

2020-06-29 09:40杨琳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毛泽东

杨琳

摘 要: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曾在大革命时期两次途径香港,但后来便一直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始终非常重视香港问题,对于香港问题早已做出了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思考,可以说,香港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稳定的发展,与毛泽东对于香港的决策是分不开的。他对于香港问题的主张,为后来顺利实现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香港长期保持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毛泽东;香港问题;远见卓识

香港问题是近代西方侵略者侵略中国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缩影。香港的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以及新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问题的演变史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落后到强大,从任人宰割到独立自主的伟大跨越。香港问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真实写照。

自1840年以来,英国先后侵占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之后的近百年里,中国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香港问题也只好被搁置,无暇顾及。而到了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提出在香港接受日本投降的要求,想要趁机收复香港。但美国同意了英国提出的相同请求,使英国重新获得了对香港的统治权。不久后,蒋介石发动了国共内战,香港问题再次被搁置了。

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也开始了他对于香港问题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他提出的许多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设想和思路,為后来“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香港回归的成功实现指明了方向。他凭借着自己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为香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意义重大的独特贡献。

一、首次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在解放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正在延安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香港。1946年12月,毛泽东在与西方记者哈默等人的谈话中,提及了香港问题,并点出了中共未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思路。会谈中,哈默问道:“在香港问题上中共的态度如何?”毛泽东回答道:“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1]

这是深谋远虑的毛泽东第一次在党内提出对于香港问题的解决思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涵盖着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香港的历史和现状,未来将会用一种协商的,和平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这是毛泽东在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了当时国内和国际上的客观形势而作出的一个顺应现实趋势的正确结论。这一思路不仅为中共的其他领导人阐述党的对港政策确立了总基调,也为建国后我们党对于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一份《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阐明了中央目前对待外交工作的态度。其中指出,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是不能容忍的,是必须要取消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执行步骤上,要有轻重缓急,对于一些时机还不成熟的问题不可急于去解决。这份指示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香港问题,但是却为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路:香港问题属于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一个标志,必须要解决,但是它又属于“解决时机尚未成熟者”,因此不能够急于去解决,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是一定要解决的。这份指示的中心思想也符合毛泽东1946年提出的香港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说是对于它的一个概括性表述。

二、明确香港的重要地位,利用香港为新中国服务

当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势如破竹,即将迎来对全中国的解放时,香港问题又出现在了毛泽东眼前。1949年10月,解放军完成对广州的解放之后,部队已经来到了深圳界河边。此时居住和生活在对岸的香港人民十分忐忑不安,之前逃到香港的国民党官员以及工商业者都在做逃离准备,英国政府更是惊讶。就在军事上收复香港易如反掌的时候,解放军的脚步却停止了。

毛泽东此时没有下令用武力收复香港,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就在解放军兵临香港的几个月前,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秘密来华的斯大林的代表米高扬谈话时就已经指出:“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恐怕利用这两地特别是香港的原来地位,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2]从这段谈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之所以没有让解放军长驱直入收复香港,是想用香港的特殊地位来带动当时的局面,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打开窗口。在毛泽东看来,香港问题的解决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当时很显然并不是收复香港的最佳时机。

首先,新中国建国之初,在中共和中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很艰巨。在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虽然已经迎来了基本的胜利,但是国民党仍然有军队残留在大陆做最后的抵抗;在经济上,新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局面,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乱之后,国内的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特别是由于国民党长期执行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国际上,企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的政策失败后,并没有改变它的政治立场,依然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不仅自己拒绝承认新中国,还极力阻挠其它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妄想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以及军事包围。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面对的主要敌人是美国和已经退踞台湾的国民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若在此时提出香港问题,则会树敌更多,不利于新中国的发展。而权宜之计便是将香港暂时留在英国手里,这样做有利于分化和瓦解资本主义阵营,打开新中国的外交局面。

其次,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运,许多国内必需的物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引进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阻碍,而由于香港的特殊性,香港便可以成为新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运输的天然通道,有利于新中国与国际接轨,方便开展进出口贸易,满足国内的引进需求。

后来的事实也完全符合了毛泽东的预期。在外交方面,英国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与美国持相反意见,于1950年正式承认了新中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对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在经贸方面,中国通过香港这一特殊渠道,在面临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的情况下,进口到了石油、化学品等重要战略物资,满足了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在陆地上的进出口通道无法使用,香港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的凸显出来。可以说,香港对于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也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香港问题的远见卓识。

但是在当时,毛泽东面对香港问题的态度,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国际上的一些共产党组织就对这些政策表示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中国对待香港问题的态度过于软弱。面对这些声音,毛泽东在1963年8月的一段谈话中也做出了回应:“香港人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不动它并不是永远不动它,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3]这段谈话态度鲜明的表达了毛泽东对于香港问题的立场,中国不会永远不动香港,香港始终是中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暂时的不收复是经过了特殊的考量,香港终有一日是要回归祖国的。毛泽东的这些思路也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他也做出了许多切实的举措,为将来“英国的不安心”做好了准备。

三、做出一系列舉措,为香港回归奠定基础

(一)为“一国两制”提供思想来源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香港的新政策。1957年,毛泽东强调:“香港不同于大陆”,对香港应采取特殊政策。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后来也体现在了周恩来的一段论述中:“我们不能把香港看成内地......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4]由于香港长期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环境中,香港人民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如果要强行改变这种状态,对于香港的发展以及它的回归是不利的。因此从长远考虑,香港要存在和发展,就要继续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

这是中共领导人对于未来治理香港的方向做出的前瞻性判断,这些论述也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支援香港人民,争取民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对香港实行长期的特殊政策,以优惠价格向香港提供生活必需品、淡水等物资,即使是内地处于特殊时期时,也一直保持着对香港的供应。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重要指示。1959年1月22日,一篇报道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注意。这是一位香港分社记者的报道,其中指出最近一个月来,内地对香港的供应量有所减少。25日,毛泽东对这则报道进行批示:“此件有用,请印发到会同志们读一读。”[5]以此来敦促大家注意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毛泽东十分重视这件事情,因为内地对于香港一直以来稳定的物资供应,关乎到每一位香港人民的生活质量,关乎到每一位香港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感情。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香港未来的顺利回归,离不开每一位香港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归属感。做好支援香港人民的工作,有利于增强香港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感情,增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联系,这无疑是为后来香港的成功回归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抓住时机,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改善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向中国靠拢。首先向中国靠拢的便是英国,于是毛泽东看准时机,进一步发展中英关系。1974年5月25日,英国前首相希思访华。毛泽东在与希思的会谈中,谈及香港的未来,两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应该有一个平稳的交接。”[6]这是毛泽东首次与英国高层领导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磋商,并且明确了具体的时间和方式,这无疑是为后来的香港回归打下了坚实的铺垫。当时在与希思的谈话中,邓小平也在场,毛泽东当时指着邓小平等人对希思表明,解决香港问题,“是年轻一代人的事情了”[7],将解决香港问题的历史重任传承了下去。毛泽东凭借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将香港回归提上了日程,为后人继续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结语

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战略家,新中国的缔造者,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态度上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也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外交才能。他从战略和策略上,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年轻一代人”创造了继续如期完成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必要条件。香港最终的成功回归,彻底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而毛泽东在香港问题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也将永远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207页.

[2]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第380页.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336页.

[4]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353页.

[5]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21页.

[6] 齐辉.毛泽东与香港回归[J].党史博采,1996(11):4-6.

[7] 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第606页.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