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特殊群体

2020-06-29 09:40梁海鹏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剩女个体化现代

摘 要:“剩女”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生活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融合冲突的社会环境中,本文从家庭、个体、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剩女”所生存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冲突的社会环境,以此窥探这种特殊环境是如何影响“剩女”群体的形成和择偶心态的。

关键词:“剩女”;传统;现代;个体化

当前,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迁。“剩女”这一最初带着调侃与嘲讽意味的词汇以网络媒体为主要媒介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传播,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就“剩女”这一概念来说,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在2007年8月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对“剩女”给出了这样释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都市大龄女青年,她们属于社会的精英階层,是女性成功的象征群体[1]。

中国是否存在“剩女”现象,大龄未婚女性的现状如何? 事实上,目前中国确实存在一批高学历、工作体面且收入相对丰裕、超出“黄金婚龄”的“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2]。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27岁以上剩女仅328.3万人;2010年剩女1515.9万人,增幅达362%。预计到2020年时,剩女将达3372万人[3]。

“剩女”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可以说“剩女”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现代化的一种表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文化还在延续并发挥很强的影响力,“剩女”生活在传统与现代融合冲突的社会环境中。

一、家庭层面

婚丧嫁娶在我国人民,特别是老年人心目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父母这一辈往往更传统,自然也会更遵循“女大当嫁”、“门当户对”和“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模式。围绕儿女嫁娶等“终生大事”,是父母应尽的家庭之责被社会深深植入。儿女“大事”没落实,往往成了父母未落愿的心病。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剩女”通常让家庭产生焦虑,导致“剩女”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并在择偶观念上受到了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婚配的传统思想在慢慢弱化,父母在子女婚恋问题上不再像过去那么专制了,哪怕是为女儿的婚姻大事感到着急,依然还是更多的让子女自己做主,在什么时候结婚和同什么样的人结婚问题上尊重“剩女”的自由选择,婚配的权利把握在“剩女”自己手中。

对于家庭而言,显然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既焦虑着急,但又尊重不专制,不过分施压,甚至“放任”,这种矛盾无疑是传统和现代融合冲突的表现。对于“剩女”自身而言,即使家庭对自己的要求比较少,没有给自己制造很大压力,但是依然能从父母的日常言语中感受到来自传统家庭的婚姻期待,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她们有些许紧迫和焦虑感,与自身现代社会独立女性的身份形成矛盾,“剩女”就是在这种传统家庭期待和现代独立女性的冲突纠结的情境中生活着。

二、个体层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男女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性不仅要生儿育女,还要负担沉重的家务劳动,基本毫无人格、自我、人权可言,更不要说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了。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总体性社会朝着个体化社会变迁。社会、集体、家庭原有的功能大大减弱,地位、阶级等身份壁垒慢慢消失,个体享有越来越多自由。鲍曼曾言:身处现代社会之中,个体化是命定之事,非可选之事[4]。文军也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正呈现出个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态势[5]。

个体化社会中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男女获得了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女性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她们开始追求事业的成功,加入到社会竞争中来。她们强调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对女性职业化也越发认同,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女精英。这些精英女性大多具有独立自强意识,她们不再需要依附男性就能获得很好的生活水平。她们对婚姻的需求降低了,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对婚姻和家庭有着自己的见解。

然而作为现代独立女性的“剩女”,在择偶观念上,大多数依然遵循着传统的“门当户对”和“男高女低”婚配模式。“剩女”仍然要寻找比自己大、强、条件好、有事业、权力的男性,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显然不是现代择偶的标准,带有严重的传统色彩。“剩女”是同时具有现代独立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体,在她们自身身上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三、社会层面

“剩女”因为失婚状态而面临社会的普遍压力。“剩女”一词在媒介传播中被高频使用,大龄未婚女性被打上“剩女”的标签。“剩女”作为一个具有强指涉力的词汇,将大龄未婚女性与己婚女性区分开来,意指其有违“女大当婚”的常规并带有“被剩下的”的贬低化女性的隐喻。

社会舆论倾向认为“剩女”现象的产生是女性自身要求过高,是女性自身的过错。倾向于责备“剩女”看不清自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婚姻市场中可用于交换的生育能力、美貌等资源的减少。社会舆论形塑了“剩女”自我强势、物质至上、道德不洁(性经历丰富)的负面形象。

社会将“剩女”现象视作对婚姻家庭社会规范的越轨,人们不去反思社会的变迁,社会观念还是偏向于传统的普遍结婚,不能接受“剩女”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舆论上对“剩女”的“标签化”、“污名化”是传统社会观念在作祟,传统观念和文化在社会中还发挥很大的影响力。

然而大多数“剩女”表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们大多能和自己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同事朋友等也并没有对其“剩女”身份有什么看法和区别对待。这说明“剩女”身边现实的人们对“剩女”的身份认同比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进步,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和开放,能用开放的心态看待新事物。

社会舆论的不认同和周围人越来越多的认同代表了整体社会传统观念和人们的进步现代观念的冲突,“剩女”就是生活在这种传统社会舆论环境和越来越现代化的周边环境的冲突中。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向现代化国家快速跃进的过程当中,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将涌现出来,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产生矛盾冲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会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一直持续下去,我国人民将长期处于传统与现代冲突融合的社会环境中。

“剩女”代表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无例外的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然而“剩女”不是永远剩下去的,这种“剩”是一个群体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会相互融合,剩女也会经历由不太成熟到成熟的转变,在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社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坚定自己的信仰,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处,从而摆脱“剩女”的称号,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

[1]余姝.《我愿意》:讲述一个“剩女”时代[J].出版人,2009(12):39.

[2]左雪松,夏道玉.“剩女”婚配困境的生成、限度及突破:一种博弈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3-37.

[3]李沛霖.城市剩女形势令人担忧[J].经济视角,2011年第8期.

[4]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文军.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J].社会科学,2012(1):81-86.

作者简介:梁海鹏(1988-),男,河北保定,汉族,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西南边疆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剩女个体化现代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