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强调和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要特征为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普遍主义和向善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作为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在理论上存在着主要区别。本文从理论基础、自由观、国家观、权利义务观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两者在理论上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区别
自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在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企图消除因过分垄断而引起的社会危机的美国,最先发生了自由主义理论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一、理论上的主要区别
(一)理论基础不同
古典自由主义以自然法和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道德学说和新契约论。自由主义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这个时间段里,不管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发展。英国思想家边沁抛弃了自然法学说,逐渐将功利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用功利理论来论证个人自由,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现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格林的道德学说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认为人是道德的存在、是具有理性能力的动物, 人的道德善在于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人如果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创造力量,发挥自身的道德能力,坚定信仰,忠诚于理想,人就更能够完善地实现个人自由。 每个人的个人善就构成了整体的共同善,国家的作用就是保护和促进善。并且格林还对功利原则进行了批驳,认为功利原则具有自私性、暂时性,强调今生今世的物质快乐。
(二)自由观不同
虽然现代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一样,都主张维护个人自由,发展个人自由,但是二者在自由的含义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古典自由主义强调消极自由,现代自由主义强调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一种不让别人妨碍自己的选择為要旨的自由,它的含义是: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个人就是自由的;过多的国家干预通常被看作是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并侵犯了基本自由。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认为,自由不是仅仅意味着免于限制和强制,而是一种去值得做或享受值得做的事物的积极力量或能力。总的来说,个人的自由要扩大,且要借助政府、国家的力量帮助实现个人自由,这样的自由才是有价值的。现代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权力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损害,国家的积极作为是真正自由的需要。
(三)国家观不同
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观是消极国家观,而现代自由主义强调建设“积极国家”和“福利国家”。在古典自由主义者看来,国家是被动的,它的职能就是“警察”职能,“守夜人”职能,它是保护个人自由,而不是促进个人自由的。国家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所以要尽量限制国家的权力,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在现代自由主义者看来,国家是道德存在,对于个人而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是个人的真正朋友。他们一方面强调国家的积极作用和政府的积极干预,另一方面也强调为最大多数成员提供多样性的、高品质的福利保障,积极地推进公共福利和社会的发展。
(四)权利义务观不同
古典自由主义关注个人权利和自由,而现代自由主义强调平衡个人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关系。古典自由主义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论证了自然权利的正当性和先在性。功利主义代表边沁认为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基础,损害了个人利益也就等于损害了公共利益。而现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反对“天赋人权”,强调个人权利的本源性和社会性,社会人和公共意识是个人权利实现的条件。因此在实现个人权利的同时,个人还应该帮助别人实现个人善、以促进共同善;服从法律;履行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的政治义务。
(五)现代自由主义主张社会合作与社会改良
现代自由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杜威认为在传统个人主义的支配下,人们只考虑个人的目标,造成一场严重的文化分裂和社会道德危机。杜威观察到,在改革时代的美国,拓荒者个人主义正在向合作主导的情形过渡,个人开始摆脱孤立,倾向于追求共同的利益。另外,现代自由主义批判帝国主义,也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妥协的办法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寻求一种介于保守和革命间的折中方式。
总结
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二者在理论上有着一定的区别,说明自由主义是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而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它所倡导的一系列原则并没有大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权利时代的经纬——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与古典自由主义的论证方式[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11.
[3]刘玉安.古典自由主义:自我“修正”与演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04):41-52.
[4]路芳.试论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5):61-62.
作者简介:邓黎清(1999-),女,汉族,广东河源市人,本科在读,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哲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