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祥成
随着中考对学生历史地图的考查力度的加深,怎样提升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解答能力,已成为我们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识图指导。
第一,识图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识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现象。我在完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文后,要求学生动手剪几面小红旗,几条进军箭头,一面火炬,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提示学生该图反映了哪些历史大事?它们的历史含义是什么?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带着这些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完成。一是学生动手把红旗、火炬放在地图相应的位置,暗含三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二是将行军箭头指向井冈山(火炬),暗含的历史信息是中国革命之路——井冈山之路和星火燎源;三是提升能力,悟出武装反抗和走符合国情之路这些道理,使课本文字表述的内容在地图上更加形象化,从而提升了学生对地图的分析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我在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感性知识的认识,往往是在对历史地图册的应用中让学生来获得。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受到年龄特点、认识特点的影响,通过地图册等直观内容,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链。比如,我在完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文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册中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进行解读。除完成相应的填空题外,我让学生完成以下内容,A、三个时间,开始(1934年10月),转折(1935年1月),结束,(1936年10月)加深学生的时间观。B、三个地点:起点(瑞金),转折点:(遵义)终点(会宁),加深学生的空间观。C、三个战役,湘江战役,惨胜。四渡赤水, 打乱追剿。巧渡金沙江,跳出重围。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D、三个关键决策,血战湘江后的博古、毛泽东的生死之争。遵义会议中的博古、毛泽东的地位之争。毛儿盖会议后张国涛、毛泽东的方向之争,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作用的认识。然后,师生互动,以重走长征路的形式,把在课本上获得的主要知识点在地图册上得以重视 ,让学生获得了空前的感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通过历史地图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三,加强对相关多幅地图的综合分析,提升学生的解图能力。一般情况下,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在分析历史地图时,既不能像语文课那样盯住文字找答案,也不能像地理课那样盯住地图画状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文字和地图联系起来形成历史观呢?我在复习中日关系这一专题时,指导学生从历史地图册上自拟题目、自己组图,最后归纳为以下三幅图,图一:《日本东京街头的电灯》,图二:《1895年4月日本马关》,图三:《1945年9月中国南京》。在学生了解了每幅图片所含的历史信息后,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图二、图三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出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近代日本的發展与战争的关系如何?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在师生双边互动中,要求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不但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打开了学生情感大门,帮助学生确立了积极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也有对历史地图的指导,但不够重视,通过尝试,我体会到引导学生认真识图,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最直观、最实效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