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是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的优秀典型代表,纪录片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碎片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将儿童在寄宿幼儿园的特定环境下出现成长中的“成人社会化”,以及当今时代体制教育等问题推向观影者。在真实还原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创造令人思考和醒悟的空间,聚焦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本文将从纪录片《幼儿园》的情感物化的创作技法,叙事艺术的美学追求来挖掘其中深蕴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幼儿园》;创作技法;艺术表现;人文精神
一、创作技法是情感物化的重要手段
(一)镜头语言
整部影片以平视拍摄角度进行拍摄,以客观镜头进行内容呈现,捕捉刻画了许多真实且生动趣味的生活细节。利用长镜头进行呈现,刻画生动真实的生活细节,将巴赞的长镜头现实主义美学蕴藏其中。在全景客观的镜头下,真实客观地进行呈现叙述,将观影者的情感思绪与画面中生涩地学习生活技巧的孩子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启发式的拍摄方式以长镜头技巧呈现出来,将拍摄者的抽象的主观思想物化为一种观影者接收到的耐人寻味的思想与朦胧的意境。
在电影的视听语言当中,拍摄者通常运用光影特点创造主观抒情效果。这种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气氛中曾多次呈现。虚化手段是《幼儿园》这部影片在拍摄外部环境时重要的光影技巧运用,大胆新颖地运用虚化手段,实现从现实封闭狭小的幼儿园室内空间过渡到孩子们对室外天地欢快地向往与渴望,将一种客观事件的呈现融入主观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运用虚化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自然而然地将观众引入创作者所想要营造和体验的主观情感世界当中。“定格与升格是时间的放大和情绪的升华,能够使观众获得视觉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3]孩子们在教室内观看9.11新闻事件时,画面呈现的仰拍视角中孩子们单纯、震惊、真实的定格和升格镜头,省却音乐、音响等声音语言,沉默寂静的声音效果与定格升格镜头相结合,表现一种反思自省的情感意义和人文精神。
(二)声音语言
整部影片中童声版的《茉莉花》出现五次,画面以虚化、特写、升格、定格镜头为主要的画面语言,五次歌曲旋律所对应的歌词都是相同的,旋律空灵哀婉,在质朴清亮的童声中流露出淡淡的感伤,是通过幼小孩童的眼神、表情等细节表现情感,通过音乐的烘托而进一步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从影片开始时对于孩子稚嫩单纯的颂歌悠扬到一次次情感重量的增加,从天籁的童声中体会到委婉凝重的愁绪与感伤。张以庆导演就主题曲《茉莉花》的表意功能做出如下解释:“就是一声叹息。无论是美好、遗憾或是惆怅,都可以用一声叹息来代表。”[4]在成长的过程中,谁都无法将童真的美好永存,那么就将这种天真无邪的心随着一声叹息好好呵护珍藏。
二、叙事艺术的美学追求
(一)叙事角度
“从广义上讲,视点是指最终影响叙事者对事件进行判断的某种思想态度。叙事角度也被称为视点。”[1]张以庆导演在拍摄《幼儿园》时采取独特的叙事视点,采用纪实拍摄的方式,利用摄像机挖掘兒童的内心深处世界,通过孩子自己的眼睛和视角去观察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与生存现状。采用采访的形式,通过孩子回答编导所提出的问题,获取儿童世界的是非善恶和思想价值取向。导演曾如是说,孩子是被大部分成年人“误读”的群体,他们其实是可以用成年人的方式去沟通和对话的,因为他们所接收的东西都是成年人所输出和给予的。与此同时,镜头引导成年人去观察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客观记录的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留有空间和余地让观众自己思考和判断。
(二)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讲述故事时大体的框架结构,在这个总体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叙事的顺序和风格的创作。《幼儿园》以日常化的叙述方式进行架构,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导演通过镜头敏感地捕捉孩子们的碎片化典型生活事件。以纪实性的记录方式,启发式的沟通交流采访穿插叙事。以解说词辅助串联事件形成影片整体结构。将一个个碎片化典型的事件用镜头进行放大,放大了孩子们的世界与内心情感,放大了孩子们心中真实柔软、天真童趣而又在体制化地教育过程中悄然改变的现状。在故事框架的典型事件中,通过学习生活技巧的展现,通过采访交流的回答。观影者不难发现,故事涵盖了孩子们对于爱、金钱、权力、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性别关系、科学知识、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想法。事件的串联讲述紧密呼应影片开始时的题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总分式的叙事结构使影片围绕主题展开事件,叙述逻辑清晰条理。
三、人文精神是纪录片的灵魂体现
在张以庆导演创作的大部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其作品重要的灵魂体现。他以敏感的捕捉力、细腻的情感、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陌生化的表现对象”,创造“陌生化的创作空间”,捕捉“陌生化的主体行为”。导演秉承着对纪录片艺术形式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幼儿园》的题材主旨的确立经过认真的考察,几次颠覆和重建才得以确立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文精神散文化诗意的独特表现。
“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的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6]张以庆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总是充满着自省反思犀利冷静的批判精神。在字幕和画面的留白处,留有空间给予观影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思索和对自身及生命的醒悟。通过影像的记录,观众内心有了自己的答案。
创作团队为了捕捉真实的事件,挖掘深刻的主题立意,用了14个月的时间跟踪记录。在浩瀚的素材面前,张以庆导演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表达,对后期素材进行了重新的筛选和整理,确立了独特的叙事视角,淡化了故事性的冲突矛盾,同时隐蔽了成年人的叙述表现。重在刻画孩子的典型事件,同时运用众多拍摄技巧来表现深层意蕴。对常见的主体对象采取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创作方式将会使人文精神的情感力量更加强大。
结语
《幼儿园》不仅是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典型代表,不仅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意义,同时还有浓厚的文化质地,和深刻广泛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如何形成这种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每一位创作者需从艺术表现和人文精神方面进行深层分析和悉心挖掘,运用独特新颖的方式展现真实生活,实现对人生命、尊严、生存意义的重新审视。格里尔逊曾说:“纪录片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把锤子。”对现实生活一成不变地描摹则丧失了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和社会责任。纪录片通过自身的艺术魅力将人文精神作为塑造意识形态的利器敲击社会和时代的警钟,是每一位纪录片创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能够充分汲取到的养分。
参考文献
[1]满倩倩.浅论纪录片《幼儿园》的叙事艺术[J].新闻世界, 2011(6):200-201.
[2]刘洁.《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纪录片编导张以庆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2004(3):81-86.
[3]国玉霞.陌生的审视——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看张以庆纪录片的表现艺术[J].电影评介,2009(21):9-11.
[4]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42.
[6]张以庆. 纪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和白》[J]. 新闻前哨, 2001(8):28-30.
作者简介:李杰(1995-),男,汉,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