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意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高校情意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发展片面,不均衡等情况。社会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以及高校本身不断细化的课程设计、德育的评价标准要求量化等因素都是造成情意教育缺失的原因。对此,我们需要分析情意教育的重要实践意义,来激发对情意教育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等院校;情意教育;实践意义
大学教育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意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教育应承担起培育学生的“情意能”的重任,在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突出情意教育,使学生的智能和情意能同步均衡的发展。情意教育诞生于西方教育的“反智运动”背景下,是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反叛,对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纠偏,对教育个性化思潮的优化[1]。
一、高等院校做人教育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弱化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商品经济中,“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2]。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一度成为时髦,自我意识凸显,社会责任感缺乏,在大学生群体中会经常看到,有一部分学生只考虑自己兴趣爱好的发展,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集体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缺乏奉献精神和无偿服务精神。价值观和美德的“去圣化”,即对体现高尚美德的事件的真实性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否定其真实存在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和目标产生了的怀疑,“去圣化”的产生不仅导致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对生存意义的怀疑,也会使其无法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2、高校人格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停留在对于知识的传授和考查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和关注。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反映了人格教育缺失的情况,据笔者对所在高校的学生群体的调查,目前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分别占休学、休学总人数的54.3%和38.2%,人格教育的缺失反映在大学教育层面就是价值观的偏离。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本科四年是青年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教知识,最重要的是如何塑造人格。人格不仅是包括基本品德还要包括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完善,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情调社会适应和和社会关怀,促进其“精神成人”。
二、高等院校学生情意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学教育摆在国家兴衰的战略地位,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的确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人类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世界,从而创造物质的财富。而情意教育的倡导,则是对教育科技取向的纠偏,强调在科技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观、意志、正确的价值取向。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其一,当代大学教育目标的扭曲和教育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弱化,学校办学急功近利,高校体制的逐渐官僚化,德育考核方式不科学等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常会盲目的增设课程,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学生德育的评价标准要求量化,学生的生命情意发展得不到重视。而大学中抢占学术资源的情况也日趋严重,大学已经不再是引领精神、倡导价值的一方净土。其二,当今对于社会的批判来说,大学也逐渐丧失其原有的话语权,无法给到学生客观公正的引导,造成了学生对于现实应对的混乱,无法让学生按照理想的人格来进行自我塑造。其三,忽视了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说大部分同学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首要出发点,考虑利己的多,利他的少。以上三种情况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高校情意教育的衰落。
3、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与学生的情意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从笔者对本校心理问题同学的调研来看,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隔代教育,在接受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一部是父母离异或是外出工作,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之间巨大的时代差异和知识差异,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隔代亲,容易导致这一部分学生产生自私、狭隘等性格。放任型教育,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很多学生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学生自我的发展相悖,容易刺激学生的逆反心理。随着学生年龄以及知识的增长,家长无法做到有效的引导,会使得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我。学生情感也极易出现扭曲的现象。
三、高等院校情意教育的实践意义研究
1、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情意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的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美好情感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健康心理的发展以及自我潜能的开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乐天派的人往往做事、学习和工作都会抱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豁达的生活态度。而自我能力的控制,则是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的大学教育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而这两项与自我控制能力相辅相成。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不能够正确的自我认识,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会让其产生极端的心理情绪。总控力较好的人则会通过自我疏导和向他人倾诉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将极端情绪缩小化。所以,在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旅途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则尤为重要。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不断的自我反省与审视,强化目的的重要性,避免盲目行动,勇敢的追求真理。大学理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为主,培养在本专业具有新的学术思想、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敏思者。大学生的独立判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意的发展和养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才能为大学生增强热爱生活的能力和抗压能力。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与人交往,既要精髓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又要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心理讲座和咨询活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复制知识,而是创造和发现知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高校教育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造就复合型人才,是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大学生创造力的增强,必须将学习能力提高、品德教育与个性完善、培养独立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思维高效的结合起来。
总之,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道德情操,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目前大学教育的实境缺失对于学生的品德提升、人格修养等方面处于“失语”的状态,引发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更需要我们教育者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的挖掘,研究应对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意,使其能与智能同步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祥.大学生情意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子澐(1994.08.01-),汉 ,女,湖南常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