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继南 壮族,广西上林县人。出版有长篇小说《成分极限》、壮文版《风雨飘过大明山》(合著),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南宁市第二届签约作家。
碾米张不是真名,当然是外号,而且这个外号已经叫了上百年了。
这天,这个叫碾米张的老头就半躺在碾米坊门口的躺椅上。他身穿一件洗白了的军装,眉宇间透着军人的气质,从满头皓发和脸上的沟沟壑壑来看,不难推测出老头已过古稀之年。
躺椅是用竹条编制的,人躺在躺椅上成三角形的斜度,竹条泛出锃亮的光泽,半躺在躺椅上的碾米张,抬头半眯着双眼望着县城大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小车、摩托车、电车和行人,还有大街对面五颜六色的商店门面,半眯的双眼闪出亮光,似乎已经看透了这座小县城的一切。
门口上挂着写有“碾米坊”三个大隶字的木牌子,跟大街两旁五花八门的商店广告门牌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古老而雅致。
其实,县城本地人和住在这条大街上的居民都知道,碾米坊这个门牌的年纪比碾米张的年纪还要大得多。
据碾米坊祖传,碾米张的祖上是太平军冀王石达开部下的一名小头目,石达开部队将离开广西北上进入四川时,灵醒的碾米张的祖上便牵了一匹马隐居此地娶妻生子,凭借祖上曾有的石磨手艺,请石匠凿石磨从事磨米生意避乱度日。碾米张的祖上认为,住在河边有水喝,推着石磨有饭吃,身处乱世能保命比什么都强,并告诫后人,日后要依靠祖传的石磨手艺过日子。后来,碾米张的祖上请当地的秀才用半米长坚硬如铁的金丝楠木书写“碾米坊”三个隶字,凿成凹字和凹沿槽,俨然一块艺术品给挂了起来,于是,碾米张这个外号就一代代叫下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碾米张的石磨连人一起都纳入了集体的工商联合社。“破四旧”那个年代,街坊邻居们要依靠石磨过日子,跟石磨没有仇,自然跟碾米张也没有仇,因此,碾米张一家相安无事。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到户,碾米张一家同样也分到承包地,除了可耕种承包地,碾米张一家还继续从事磨米这个行当,使用的还是石磨。
碾米坊发展到使用机器来碾米的时候,掌管碾米坊的主就是现今躺在躺椅上的碾米张。
现今的碾米张很清楚地记得,他从父亲手上接管碾米坊的时候,碾米坊已经不再使用石磨而使用现代化的机器了,那个时候已经是碾米机,分碾大米和碾玉米木薯黄豆等两种碾米机。
当年的碾米张其实是可以不用接管碾米坊的。他从部队复员回来,那个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当兵复员那可是让人眼红的身份。据说,有公社领导干部已经向他透露,像他这种身份可以安排到县里的厂矿上班领工资的。但是,他却愿意当大队干部,这样还可以继续掌管碾米坊。因父亲年纪已经大了,身体也不若从前,抬不动一麻袋或一箩筐的粮食上机了,他不想让碾米坊这块祖传牌子在他这一代给毁掉了。
就这样,他一边当大队干部一边掌管碾米坊,实行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他继续承包碾米坊,这么一承包就承包到了现在。后来大队改成村委会,碾米张一直当村委会干部到六十岁办理退休手续后,他便专心继续掌管碾米坊了。
不久,碾米坊所在的地块成了县城的大街道,左邻右舍都起了楼房,碾米张也起了两间相连两层的楼房。人家起楼房用来做门面商店或者出租收租金,但碾米张却不是,他的两间相连两层的楼房仍然用来做碾米坊,而且对碾米坊的设备进行改造,花了一大笔钱引进先进的碾米机,改造成了半自动化碾米设备的碾米坊。
在县城周围的田地还没有被开发时,许多农民都还在种植稻谷,来碾米坊碾米时,可是要排长队的,甚至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如此,有的要从早上排队到下午才能排上呢,那个时候,碾米张的生意可说是红红火火呢。
到了近些年,县城扩大征地开发,周边都是新开发的房子,楼房建起来了,田地就减少了,田地减少了,种水稻的也相对减少了,种水稻的减少了,来碾米坊碾米的人自然就少了,再加上社会已经发展到网络时代,超市里有包装精美的大米成品出售,还有多少人愿意种植水稻来碾米呢。于是,碾米坊的生意就慢慢地淡了下来,碾米张就慢慢闲了下来,只有在端午节、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街坊们才拿些糯米来碾,这个时候,碾米坊才能又恢复往日的热闹。
碾米坊真的冷清下来了,蜘蛛网网住了碾米机,几乎没有人来碾米了,但碾米坊门口上碾米坊三个大隶字的木牌子却仍然高高地挂着,碾米张仍然身穿一件洗白了的軍装,坚持每天早早地就起床开门做生意,没事的时候,就心满意足地斜躺在门口的躺椅上,眯着双眼欣赏着对面花花绿绿的商店广告牌,以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
曾有人在与碾米张拉家常时问他,碾米张啊碾米张,你一生中有很多的机遇可以升官发财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时候,碾米张往往微微笑着,不做回应。
微篇妙品责任编辑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