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颖
宁静的柯拉必渔村。
渔村的村民,不论肤色和宗教差异,大伙儿都相处得很好,总是笑脸相迎。
天微亮了,唤醒了沉睡的渔村。
木栈道因有人走过而吱吖吱吖作响,小船因潮起潮落撞击了木桩,嗑咚嗑咚。我躺在高脚木屋民宿的榻榻米式床褥,身体和意识随着潮水不由自主地浮浮沉沉。瞅一眼钟表,离闹钟响起还隔着一段时间,但睡意已消,只好起身梳洗,到外头逛一逛。
抬头望远,水天连接的远方正泛起鱼肚白,一声声鸡啼将黑夜的最后一丝残余带走,迎来了一阵艳丽朝霞。太阳徐徐升起,将水面洒满了金黄,波光粼粼。在那瞬间,大地万物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日出真美!”我忍不住感叹。随着一缕缕微风轻拂,澎湃的心海也变得有些闲适。我惬意地沐浴在温暖的日光下,感受这美好的时刻。
“来吃早餐啦!”为人和蔼又低调的民宿主人拿督蔡荣金,穿着居家便服,在门口拉着嗓子唤着我们吃早餐了。蔡荣金是土生土长的柯拉必(Kampung Kolapis)人。他原是从事鱼和虾米产业,后在山打根经营其他领域的生意。再后来,他投身于京那巴当岸河经营生态旅游和旅游度假村。近年,他返乡推动起家乡的社区生态旅游,旨在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也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
柯拉必这座少为人知的海口渔村,位于沙巴东北区比鲁兰(Beluran)沙比河畔(Sg.Sapi),距离山打根约88公里。小渔村不大,人口约5,000,主要聚集的民族有文莱人(Orang Brunei,常被误称为马来人)和潮州籍华人,也有少数的巴夭人和提东人。
1柯拉必渔村唯一一栋双层楼高的建筑,是拿度蔡荣金的祖屋。 2渔村的孩子不惧陌生人,不一会儿就一起玩闹了。 3比鲁兰的地标——“蓝钳”大头虾,就位于鱼市集旁边。 4在这里,可以看到渔民生活。
柯拉必与其它渔村无大异,唯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在以文莱人为主的渔村,曾有一所私塾华小位于渔村正中央。其外观看似普通高脚木屋,前身是柯拉必中心小学(华小)。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因柯拉必华人人口外流,柯拉必中心小学于1984年关闭。
拿督蔡荣金多年前把柯拉必中心小学这座华小建筑买下,改建成民宿的活动中心与餐厅。“中心小学”的旧匾额和旧照片仍高挂在墙上,印证了华人先辈于此打拼生活的足迹。柯拉必中心小学旁保留了几户华人传统杂货店屋,蔡荣金的祖屋在小学右侧,保留了南洋华人村屋的建筑和格局。再沿着河畔走,就见到文莱渔民的房舍,从建筑的设计和挂饰就看得出差异。
渔村的村民,不论肤色和宗教差异,大伙儿都相处得很好,总是笑脸相迎。大伙儿总会在休闲时刻,在晒台或是码头,一起喝咖啡聊天,或是垂钓。小朋友在木栈道上追跑,青少年在码头表演跳水,让这个静谧的渔村充满人气。
白鹭抓鱼
意外捕獲的幼鱼
新鲜捕获的生蚝
行船出海捕鱼
吃过早餐,拿督蔡荣金安排了小型渔船,让我和伙伴们体验渔民的日常。渔船渐行渐远,往海的方向驶去,于是,我有了窥探这座渔村的另一视角。
沿着河畔而建的渔村,高脚木屋高矮重叠,彩色斑斓,一字排列约数公里长。而河的另一畔,则是延绵的沼泽红树林和亚答林。碧水蓝天,白鹭(Egretta garzetta)群飞,偶尔见栗鸢(或称红老鹰:Haliastur indus)翱翔天际。
若认真地往沼泽红树林一探,还可以看到一群群的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和长尾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藏身在红树林里:圆鼻巨蜥(又称水巨蜥:Varanus salvator)探头张望。带领我们的渔夫说,如果幸运,还可以看到短吻海豚(又称伊豚;Irrawaddy Dolphin/Orcaella brevirostris)。
渔船行驶约40分钟,船夫停下渔船,放下了拖网,开始进行捕鱼操作。渔民攀上爬下,又拉又扯,忙得不可开交。约半小时后,把渔网扯上,喜见各类鱼虾,还有生蚝。看着渔夫忙着一轮的清理和挑选,也担心我们不小心碰到电鳗与海蜇。那一刻,我这个只会吃鱼却不懂得捕鱼的人,终于体会渔民的辛劳与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