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细屯有故事,有一个个不应被淡忘的故事。
怀着充满激情的敬意,我又一次走进六细屯。
六细屯地处十万大山腹地的上思县南屏瑶族乡江坡村一座高高的山顶上。
全村60户瑶族人家,星罗棋布于山上。几乎每家的面前,皆是陡坡或沟坎。屋后,是更陡的坡更高的山。一条条山道,如慢悠悠攀行的蛇,转过窄窄的山坳,再转过山坳,依然是窄窄的山坳。
松油火把照亮岁月,草棚木屋更兼坡陡坳窄,留下瑶族人多少刀耕火种的坚韧和执着。
火塘于明明灭灭中总是暖不透靠山吃山的日子,松油火把烤不干脚印里一汪又一汪汗渍,更照不出一条柳暗花明的路。但一代又一代俗称“过山瑶”的瑶族人笃信:山再高,只要往上攀,總能登顶。正是靠着这种生存信念,他们与森林、与丛林结缘,在大山上用攀爬的精神,延续生命,繁衍生息……
日子如山一般沉重,他们注视着流淌的江水,渴望挣脱苦难!因而,当共产党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六细屯时,当共产党人目光坚定地告诉他们,要带领他们闹革命、挣脱苦难、翻身做主人时,瑶寨里便纷传:这些共产党人能帮助大家挣脱剥削、挣脱苦难。于是,他们将这一群衣衫破旧的共产党人迎进被火塘熏黑的草棚木屋……1948年夏末初秋,十万大山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始人谢王岗,从十万大山南麓的那良游击根据地翻山越岭走进北麓的六细屯。
十万大山的最高峰薯莨岭下的六细屯,进可攻,退可守。早在1947年,上思地下党就在这里建立了交通站。山南根据地的指示和情报通过六细屯交通站的传递,能及时送达上思县地下党的手中。寨子中那间呈凹型的泥冲墙“三合院”,是瑶族村民邓德林的家,也是当年的交通站。谢王岗率队进驻六细屯后,随即在屯里设立了文印室、电报房、医疗室、伤病员疗养院和支队后勤机关。瑶族群众不但提供房舍,还用瑶族特有的中草药偏方和医术为伤病员治病疗伤。1948年秋天,广西省保安第四团一部和上思县自卫队进犯六细屯,在瑶族群众的掩护下,部队往大山深处转移……敌人将抓获的两名伤员当着瑶族群众的面残忍地杀害。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六细屯。然而,瑶族群众依然初心不改,千方百计给深山里的部队送粮送药……他们相信,躲进深山里的这群共产党人,总有一天会给瑶寨带来光明和温饱。
1949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十二团在六细屯成立,同一天的同一个地点,中共上思县工委宣告成立。翻身解放的黎明将至,六细屯的瑶族群众终于看到当家做主的曙光。
1949年12月8日,上思县全境解放。自此,刀耕火种的草棚木屋渐渐地在六细屯消失……
70年弹指一挥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十万大山的时候,六细屯有了水泥路,有了太阳能路灯,有了自来水,还有了清一色的钢混结构楼房;“志扶”加“智扶”让瑶族群众彻底摈弃了“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屯里有了女大学生、中专生。全村最漂亮的楼房是江坡小学的教学楼。
2019年江坡村脱贫攻坚战役的号角已经吹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瑶族群众又欢欣鼓舞地投入到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的拼搏中。
正是人间四月天。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江坡村委会小广场上,50多名瑶族群众整齐地坐成排,专心致志地聆听县里派来的营林专家讲授肉桂、八角优质高产种植和管护知识。身穿民族服装的瑶族群众,个个脸上绽放出充满信心和激情的灿烂笑容……也是这一天正午,阳光格外灿烂,我独自一人在六细屯里那绿树翠竹掩映、清溪细流环绕的“二十二团”和“中共上思县工委”成立旧址前伫立。风景这边独好。但这分明又不能视为风景,而是鲜血凝成的丰碑!凝视着修缮后的那间凹型“三合院”,我油然想到烽火岁月里的六细屯,想到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的瑶族群众那一腔满满的血浓于水的爱;想到全村被划入国家生态保护区后,这个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瑶寨,没有一个人逾越“红线”谋私利的家国情怀;想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斗的革命先烈;想到清晨的鸟语声中,那个步行近两百米将提着的生活垃圾倒进垃圾池的老阿婆;想到每天早上那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庄严地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少先队礼;想到林下种植肉桂八角的瑶族群众的欢声笑语……这一刻,我心中充满了虔诚的敬意。作者简介:徐仁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防城港市作协副主席,防城区文联副主席,防城区作协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在《广西日报》《民族文学》《广西文学》《三月三》《红豆》《散文诗》等全国20多家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60多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青春的蹉跌》《黑帆》,散文诗集《走进你的梦里》,长篇报告文学《北仑河春潮》《大地春韵》,长篇人物传记《情满北仑河》《百年回眸》,长篇纪实文学《龙腾西湾》。报告文学《六万里路云和月 二十八载家国情》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进步团结征文一等奖。